补充材料成ST公司金钟罩
2009年09月12日
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郑世凤上海报道
9月11日,历经坎坷的ST美雅(更名后为广弘控股[8.15 836.78%])终于恢复上市、同一天恢复上市的还有ST成功[12.30 515.00%]。二者的暂停上市时间都在三年以上。当日二者涨幅分别高达836.78%和515%。让苦等多年的投资者在弥补了上一波大牛市的损失的同时还赚得盆满钵满。
而制造这一只只股市“不死鸟”并不断上演暴涨大戏的,则是暂停上市公司提交恢复上市申请补充材料的无限期这一漏洞。
人见人爱
8月份尽管大盘屡屡跳水,上证指数一个月内暴跌近20%,市场弥布恐慌气氛,但有一类投资者却并不担心。
“我是3000点左右的时候进去的,现在也算是被套了。”退休后赋闲在家的老陈笑着告诉记者,言语间并无颓丧之意。据他介绍,他买入的基本都是一些低价ST类重组概念股。
一些机构投资者也加入到了垃圾股的炒作大军,甚至不乏知名的各大公募基金巨头和明星基金经理的身影。
数据表明,*ST伊利[18.99 3.43%]、*ST锌业[5.95 1.71%]、*ST上航[6.14 0.82%]等ST类股票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均出现了全国社保基金等机构的身影。年初刚刚完成重组的ST鲁置业[10.53 2.23%]则吸引了包括华夏、汇添富、华安在内的多只基金的“入驻”。
对市场触觉最为敏锐的私募人士对ST类垃圾股的态度与普通散户的逻辑也是惊人的相似。“垃圾股的估值居高不下是因为它们一般都不会退市,总体上没什么风险,大家才敢炒作。”私募大佬李振宁向本报记者坦陈。
“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投资垃圾股表面看来不可理喻,但实际上是非常理性的选择。”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分析,“因为相对于极低的退市概率,垃圾股被借壳重组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在尹中立看来,尽管管理层一再强调加强中国股市的退市机制,但实际操作层面,退市机制几乎形同虚设。
WIND资讯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至今19年间,两市退市的股票总计69只,其中21家属于吸收合并后退市,真正被执行退市处理的仅有47家 (皆转入三板市场,未包括被太平洋[15.96 2.18%]证券借壳的S*ST云大),平均每年仅有2.5家。
从时间分布上看,退市公司集中分布在2004、2005两年,分别达到9家和12家占到了总退市家数的44%。“这两年因为是大熊市,很难找到想借壳上市的企业,所以很多暂停上市的公司后来找不到重组方,经营又不能好转,只好退市。”国内某知名投行的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退市公司最少的是2008年,除了两家被吸收合并的公司,真正退市的公司为0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纽交所每年的退市率大概为6%左右,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退市率甚至达到8%左右。
WIND资讯的数据显示,目前A股仍有暂停上市公司28家,ST类个股131家,*ST类个股则达到了52家,这些公司中不乏大量净资产已经为负的“皮包公司”。
“有些公司从技术上讲实际上根本就重组不了,但最终都还是能发生奇迹。”前述资深投行人士感叹,“这里面一方面是因为资本市场吸引着大量的资本玩家,他们不在乎公司多么烂,价格多么高;另外一方面还因为正常上市的难度太大,导致一些真正想上市的优秀企业不得不选择借壳。”
生与死的哲学
“现有的退市机制实际上形同虚设,因为只要被要求提交补充材料,就可以无限期拖延。”前述投行高层坦言。
尽管两大交易所的上市规则里明确约定了退市及恢复上市的条件,即:暂停上市的公司在暂停上市期间,公布的年度报告中显示其产生盈利,或符合其他恢复上市的条件即可申请恢复上市。交易所在收到申请后30日内给予是否同意其恢复上市的答复。
“这也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在暂停上市后,最多一年内就必须要递交恢复上市申请,递交后30日内,其生死便可公布于众。”上述投行高层指出。
然而,看似简单而又容易执行的退市条件下,多年来真正退市的暂停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原因正是“补充材料”这一挡箭牌。
暂停上市时间最长的莫过于ST中辽(现名万方地产[13.14 0.92%]),该公司于2004年4月28日被暂停上市,8月24日披露中报后ST中辽向深交所递交了恢复上市的申请,8月25日深交所受理申请,并于9月6日要求ST中辽出具关于中报的补充材料。
“按照交易所的规定,恢复上市申请的补充材料并没有具体期限,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可凭借无限期补充材料而避免被强行退市。”前述投行人士解释。
正是凭借这一制度之便,ST中辽赢得了5年的“补充材料”时间。“他们利用这段时间找过好几拨重组方,并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启动破产重整程序,清理掉债务,最终才得以完成重组。”上述投行人士介绍。此间,市场则从熊市转向牛市,ST中辽在恢复上市当日收获近6倍的涨幅。
“补充材料不限定时间的话,退市机制就很难发挥作用,因为再烂的公司只要等到市场好的时候,几乎都能等到重组方,所以最终退不退市就看监管者让不让他们递交补充材料了。”前述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在专业人士看来,退市不彻底不仅仅跟制度漏洞有关,还与各方的利益关系紧密相关。
“地方政府往往是保壳的中坚力量,甚至会动用政府资源帮助垃圾股重组,一些看似重组不了的股票也往往会招来大量资本玩家,但这样的结果是即使重组之后公司仍然得不到本质改善。”上述投行负责人对此深有感触。
政府保壳莫过于ST圣方,黑龙江省政府为保壳亲自向证监会打报告,申请重组该公司,尽管这一做法并无法律依据。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则认为,不合理的发行体制才是退市问题一直无法解决的真正根源。华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将上市与退市的关系形象的比喻为生与死的关系。
“正因为生的机会不多,而想出生的企业又很多,以至于急于上市的企业无奈只好借尸还魂,这种情况下壳资源必然是稀缺和有价值的,最终就形成了该死的老也死不了的局面。”华生向本报记者表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无奈局面下的新陈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