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鞍山一工(600813)
zhaoen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447
精华: 13
发帖: 1563
在线时间: 2635(时)
注册时间: 2007-02-09
最后登录: 2017-09-23
楼主  发表于: 2009-09-27   

鞍山一工(600813)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王敏超 从 综合信息 移动到本区(2009-09-28)
鞍山一工(600813)病入膏肓,人所皆知,但其公布的年报还是吓了人一跳:2000年完成净利润-12739万元,每股收益-0.49元,相比1999年,居然加速亏损,每股净资产也破纪录地降到了0.06元,调整后每股净资产为-0.99元,也就是说即使现在投资者以现价买入,上市公司亏欠每股股东高达8元。究竟鞍山一工病在哪里?这里为其号一下脉,以求为其可以出一张药方。会诊结果得出三大病因。 一、身虚体弱,负担太重——造成原因:退休职工负担过重 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还是保持较佳的增长,2000年完成1.3亿元销售,比99年上升11%,但今年的主营业务成本却高达1.45亿元,同比上升了25%,也就是说,2000年成本增长高于销售增长,卖的越多,亏的越多。细细分析主营业务成本组成,发现公司注册员工6369人,离退休职工高达3492人,占比54%以上,而真正的生产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总和才2308人,极重的退休人员负担成为主营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要病愈,首先应该去卸下这个巨大的包袱。 二、*****还债,失血过多——造成原因:过多财务费用 公司的三项费用中,财务费用高达5400万,相比99年增长12%,呈“稳步上升”。看看公司的负债情况,短期借款5.2亿,其中预期4.8亿,最大债主是工行灵山支行(4.6亿),一年中到期的长期借款2.5亿,其中1.3亿也是向工行灵山支行所借。高额的负债在两个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一是公司信誉,照理说上市公司是银行比较欢迎的,但从鞍一工情况来看,早就失去了银行的信任,希望通过银行融资成为笑谈,再加上本身也没有二级市场的再融资功能,难怪会造成“资金紧张,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难以即使采购,致使公司主导产品难以按时下线……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致使没有完成年度生产计划,导致亏损”等情况。二是财务费用的不堪重负,公司预提费用增长了34%,主要原因就是预提的贷款利息,再加上逾期利息,公司可谓雪上加霜。 三、久病不医,积劳成疾——造成原因:历史问题积聚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鞍山一工到了如今的地步,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去年公司就依靠6884万财政补贴收入一举扭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病根子不去,何能标本兼治?今年政府没有财政补贴,多少也带有一点无奈的性质,因为地处辽宁,本身就历史问题重重,地方财政也比较困难,再说,从今年亏损水平看,6800多万的补贴也不能形成扭亏格局——当地政府一定是意识到了鞍山一工光靠补贴只能是无底洞,唯一办法只有从根本上进行全面的资产重组。 三大病因,也不是没有药方。职工负担过多,可以推向社会,银行负债过高,可以申请挂帐停息,但说来轻松,做做的确很难。比如银行挂帐停息一项,要得到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的批准,商业银行“搞定”还远远不行,水仙退市不正是因为2亿元银行欠款停息挂帐的承诺无法获得吗?至于劳保社会化在东三省这些国有机制根深蒂固的地方推行更是有难度,由此看来,鞍一工的前景令人担忧。 不过,担心归担心,不能完全失去希望。鞍山一工2000年的产品销售收入还是呈增长势头的,其“红旗”品牌依然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公司还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推出了适应西部环境特征的高原机型,这说明管理层还是愿意努力扭转败局的,D6D生产线也是公司寄予厚望的利润增长点,公司还是有复苏的可能,重要的是找到一家实力机构进行彻底的资产重组,虽然令我们感到遗憾在年报中并没有看到言语提到公司已经进入实质性的重组谈判中,但董事会的一段说明:“……公司生产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中依然处于领先……进一步加大资产和债务重组力度,公司在新的一年中完全可能走出低谷,……”还是看出了公司很有信心重组成功。另外,原第一大股东辽工集团将其持有的全部国家股划转给鞍山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在地方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公司6111万元不能收回的帐款也以实物资产的形式归还这两项行为也让人多少感到有一点重组的迹象。 对于该公司,投资者还是需要耐心,密切注意公司的重组迹象,在PT水仙正式退市后,上市公司已经意识到没有实质性重组将面临的悲惨命运了,所以很可能积极地加大重组力度,鞍山一工也不会例外,这次大亏,也将上市公司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也许否极泰来,将会是脱胎换骨的改变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