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挑战效用理论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还极大地挑战了现代经济学的效用理论研究。以往的研究对效用范畴给予的纯主观性界定应该成为历史了。在21世纪,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尊重客观实际,努力追求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相统一,对效用范畴重新定义。从事实出发,科学地深入地认识学科基础范畴,确认效用是指人类有用劳动成果作用的一般化,是一个具有客观性的经济学范畴。并且还要确认,效用应有中间效用与终点效用的区分,明确作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创新点,界定中间效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思想推进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界定中间效用的存在,这将从根本上改变自经济学创立以来就一直信奉的效用最大化理念。对中间效用的界定表明:在自然经济形态中没有中间效用,在简单的商品经济形态中也未有许多的中间效用,对此,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不涉及中间效用,可以笼统地讲效用最大化,即不论是对何种效用都可以追求最大化。但是,面对发达商品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形态的研究,却是决不能无视中间效用的存在,决不能笼统地讲追求效用最大化了。因为,在发达商品经济形态和市场经济形态中,尤其是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形态中,由社会劳动分工决定的中间效用是客观的大量存在的,而中间效用不是生活消费的福利享受,不是生产消费的最终需求,不能追求最大化,只能根据其所配套服务的生产规模和生活消费的客观要求保持一定的适度性。这也就是说,对于中间效用必须讲适度性,不能讲最大化,对于终点效用才能够讲最大化,所以,在中间效用大量存在的前提下,现代经济学的逻辑归纳决不能再笼统地讲追求效用最大化。这表明,提出中间效用范畴,是将经济学对于效用的认识在某种意义上细化和深化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实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认识的推进。如果对中间效用也讲最大化,等同终点效用一样地讲求最大化,那么,追求中间效用最大化的结果,不仅不会使社会增加更多的福利,反而会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破坏作用,甚至是严重的破坏作用。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可以说是中间效用泛滥引起的的金融海啸,因此,在经历这次危机之后,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必须要对中间效用范畴高度地重视起来,必须要对中间效用领域的研究高度地重视起来和深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