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000 2009-09-30 11:47:27
“策略大师”杨永兴,“私募王者”,还是“欺世大盗”?
原帖地址:
http://www.howbuy.com/forum/posts/list/175493.page 楔子
08年末,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前主席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检察人员指控麦道夫通过操纵对冲基金,对投资者造成至少500亿美元的损失。受害者中包括“汇丰控股”、“法国巴黎银行”、“富通集团”、“国际奥委会”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纽约时报》说,这可能是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欺诈案”。而证券界人士马科·普洛斯早于1999年5月就曾向“证交会波士顿办公室”投诉麦道夫,建议证交会调查麦道夫公司“高得不切实际”的投资回报,但“波士顿办公室”对此投诉未予理睬。……
傲视群雄的“策略大师”
今年中国投资界崛起了一颗超新星,其风头足以掩盖公私募中其他所有的对手,这就是“策略大师”杨永兴。先来看看“策略大师”的业绩,我只能说,太惊艳了!惊艳到第一反应是怀疑。这只产品成立于今年3月2日,截止9月18日的收益率是149.60%,而同期沪深300指数的上涨仅为47.81%。同期公募中,除去投资海外市场的QDII基金外,其他所有基金中收益最高的“银华价值优选”才赚到55.26%。再看小波段,从3月2日~3月27日“策略大师”就赚了46.7%,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15.44%,三倍于大盘!从5月27日~7月3日赚了42.73%,而同期沪深300指数仅上涨20.56%,两倍于大盘!这是“战胜”大盘吗?是“欺负”大盘吧!
隐秘的成长路径
对这样的牛人,除了仰视之外,很难不关心他的过往经历。看来看去,对他介绍最详细的就是媒体上的一篇报道了,出生于郑州普通工人家庭,自己学习总结,似乎没上大学,03年加入深圳某投资公司,之后一路成长起来,期间获得过多次炒股大赛的冠军。媒体上有一段杨的自述:“我1998年入市,一直到2001年都处于学习阶段。2001~2005年,我完成了个人的“交易系统”,这段时间每年收益都超过100%。2005年启动的这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从哲学上讲,我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2008年这轮熊市也没受到任何的影响,最大原因就是风险控制”。看过之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忽悠”,接着“忽悠”!你看这些过往经历中可证实的东西实在不多,业绩、公司都无从考证。电视台、民间机构举办的炒股大赛,其公信力如何,天朝子民应该是可以想象的。看看天天电视上“八心八箭”的广告你就知道,电视台就那么回事,基本上给钱啥都做得出来。总之一句话,杨永兴其人其事都很神秘。
“新颖”的盈利模式
产品成立以来如此炫目的业绩,自然是抓住了投资者的眼球,周围很多人也关心这个产品,要是买了他的产品,根据这业绩,那是为投资者真的赚到真金白银。但是,想买信托份额,连门都没有。“策略大师”不卖产品卖软件,卖他的“策略大师证券分析系统level-2”,交了年费才可使用,一年好几万,这跟市面上99.99%的基金不同,是他们高明,挖掘到了更高效的“盈利模式”,还是说路子走得很邪,快拐到沟里去了?
“私募王者”,还是“欺世大盗”?
美国已经拥有了全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最完善的监管体系,但结果还是让麦道夫这样的人欺骗了世人,骗了还不是一天两天?不得不说,现实比艺术,还艺术。在这个市场里,当一些机会太明显,太过诱人时,背后的坑基本就已经挖好了。前几天建信优势就是一例,还真把很多人给装进去了。英文里形容这种情况叫:it’s too good to be true.
杨永兴是甫一出场就打遍六大门派无敌手的张无忌还是在水里扎下暗桩表演水上飘的裘千丈,就等时间来检验吧!
李世民 2009-09-30 11:57:33
几千万股民出这么个另类在概率上讲是可能的。 概率问题还是成功的必然?
你的判断是概率,问题是----概率为什么发生在他身上?!
th000 2009-10-03 01:57:37
讲到概率,请参见巴菲特非常非常经典的关于一个美国投硬币大赛的假设,很有趣!老巴想告诉你,别啥事都扯概率。
richardyang ?2009-09-30 15:03:55
这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但有几点我认为值得想一下:
首先,“这只产品成立于今年3月2日,截止9月18日的收益率是149.60%”。但看这个收益率,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第一,不知道他操作的资金有多大,不同资金规模不一样。对于小资金而言,百分之一百多的收益率并不是非常让人惊讶。第二,不知道他的风险是多大。一个高风险的策略完全可以达到这种水平。第三,纵观史上“数量化交易”(文献参考sciencedirect数据库),能达到这个收益率的系统也不罕见。所以他这种说法有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
其次,与大盘相比。如果这个策略跟大盘的风险不是一个“档次”的,那么他们就没有可比性。
最后,“我1998年入市,一直到2001年都处于学习阶段。2001~2005年,我完成了个人的“交易系统”,这段时间每年收益都超过100%。2005年启动的这波前所未有的大牛市,从哲学上讲,我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2008年这轮熊市也没受到任何的影响,最大原因就是风险控制”。----这句话比较可信,如果了解国外的那些交易系统的话,(参考资料同上,同类书籍也很多,比如经典的有《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等),他这种方式是很常规的一个现象,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是对其有质疑,只是有些地方我觉得质疑的不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因为我觉得质疑的关键应该在于他的“交易系统”的运作、检验和执行。他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而非他自己的经历。
th000 2009-10-03 02:18:45
首先谢谢你的回复。回应一下你提到的问题:
1、不知道资金量有多大的问题,你的思路是对的,老巴曾经说如果只让他运作很少的资金量,他应该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50%的收益率吧。(具体数字可能有误)。但杨永兴的产品是一个阳光私募产品,成立起点就是3000万,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了。
2、高风险的策略完全可以取得149.60%收益率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性的确存在,但产品成立以来无论看大波段,还是小波段都超出市场太多,超出别的选手太多,这难免让人生疑。
3、“数量化交易”的问题,我觉得国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数量化运作的环境,这有很多原因,历史的,制度等,你看看国内的数量产品数量就知道了,尽管现在有增长的趋势,但是占比还是很小的。如果说依靠“数量化”能够长期做得非常好,如此的优异,在中国过往几年来看,我是不相信的。
4、“与大盘相比。如果这个策略跟大盘的风险不是一个“档次”的,那么他们就没有可比性”。直接比是有一些问题,但是比还是可以揭示很多的问题,而且实际上大家都是怎么做的,没有专门为了星石或谁专门再设个符合他风险性的基准,市场上目前没有这么干的吧。
5、对于我引述的杨永兴的一段自述,我个人认为很可能是“忽悠”,01~05年什么市场啊,每年100%?08年熊市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全国这样的没几个啊,又落他头上了?
他身上的种种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但全部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我真的很无语!
总之,是好的难以置信!欢迎拍砖!!!
richardyang 2009-10-08 15:29:55
呵呵,谢谢楼主给了这么认真的回复,既然给了一些解答,我们继续深入讨论和求教: ★★★
1、关于资金量,3000万的话,达到年收益率过百是可能的。但随着总资本的加大,高收益率会越来越难达到了。
2、这个问题应该从“交易系统”的生命来解释。一个赚钱的“交易系统”并不表示它永远都能赚钱,它会有失灵的时候。也许这段时间,或者是很长一段时间市场出现的特性造就了这样的系统出现高收益,但市场特性改变的时候,出现的亏损也是“毁灭性”的,比如连续的亏损。也许有人说,连续小亏损不怕。但令人恐惧的是,你不知道这个曾为你创造过辉煌的“交易系统”是否还值得信任。一旦有侥幸心理,也许赚了,也许就是连续大亏损的开始。一般做“交易系统”的交易,不会单单仅用一两种不同风格的系统,美国一些做法是使用10种左右相关度不高的系统,是一个“综合的交易系统”。这种“综合的交易系统”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收益率,这只出现在单一的某几个系统中。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这个人用了10套系统,但是说只说当年表现最好的那个系统的收益率。那么那种连续几年的高收益率是可能的。
3、数量化。“数量化交易”我国没有那么发达,其中我想是金融产品品种不够丰富是其中原因之一吧。“程式交易”要求相对比较高,因为中文资料较少,想进一步研究学习就需要查看英文文献了,这就限制了大部分“民间高手”们。还需要对统计学熟悉,据我的浅薄了解,这至少需要高级计量的水平,能看懂这些,至少是硕士了。如果懂得多一些,经济学硕士恐怕也不够用了。统计学专业的人或金工的硕士及以上。而且还需要精通编程。这就接近国外的那种矿工水平了。
简单的总结一下,懂高级计量,且熟练使用一种软件如SAS,会编程,且熟练使用一种语言C++,精通金融市场的运作且能看得懂专业文献。再加上国内的金融工具相对较少,所以做“程式交易”的人就少了很多。其实上面说的那些条件,并不是说必须具备后才能研究,很多人不具备哪些条件也研究,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江湖系统”。这就像炒股票一,谁都可以做,但是最好是具备一些条件再做,成功的概率会大些。
4、关于“风险基准”。可以将在同一“风险等级”的产品“风险化”之后进行对比,“夏普比率”就是一个典型的思路。将“夏普比率”公式进行修改即可,类似的方法在国外的一些经典文献和书籍中也有出现。
5、是否“忽悠”,还不好下定论,因为我们无法证实。但肯定的是,他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但出现的概率就需要强大的想象力了。为什么这么说,他说自己的风险多小,收益多高。没问题,我们暂时先不下定论,不一棒子打死就说他是说谎,忽悠。因为毕竟在市场上,有一些策略在投资的角度可行,但在销售的角度讲不可行。所以主要关注的是,他更多的交易方法和策略。评估这个策略的“可能性”和执行的时候出现的潜在风险。
个人观点,让大牛们见笑,恳求指点。
cfyake 2009-09-30 20:02:58
首先这个事情很值得大家探讨,本人也觉得不可思议。阳光私募是有“信托公司”、“证券公司”、“银行监管”,是有交割单的如何造假?大家可以来谈谈,更希望有业内人士来谈谈,谈谈他有可能怎么操作,不管是真还是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操作不了大资金。大家别指望能买到他的产品。请大家多多发言。
th000 2009-10-03 02:21:23
金庸小说看多了我就不觉得还有完美的局,经常是一点击破,轰然倒塌。“国庆”“中秋佳节”,要河蟹啊要河蟹。
gary831025 2009-10-01 18:49:58
资金在市场的本职工作就是逐利, 除非你是可以维护市场的主力, 但是就操作而言 一些操盘手的操盘手法可以很激进,相对于所谓的“价值投资”,一些简单的“复利交易”却可以积累可观的获利。但是问题就是心态,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其一定的关系,质疑本无错,但是应该从中汲取更多的宝贵经验,中国的私募还很年轻,就像这个股市一样,未来还会有很多的奇迹发生。
040005past 2009-10-03 13:50:37
无论什么行业,造假的人可以愚弄世人一时,但不可能愚弄世人一世,关注!好奇?
040005past 2009-10-08 17:49:13
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如果没有歪门斜道,还能如此笑傲群雄,决非易事,毕竟私募基金是群雄不是“群熊”。如果真的造假,那就不是“交易模式”的探讨,而是品行及是否触犯法律的探讨了。
李世民 2009-10-09 11:32:44
richardyang:最后一句真是点睛之笔----“因为毕竟在市场上,有一些策略在投资的角度可行,但在销售的角度讲不可行。所以主要关注的是,他更多的交易方法和策略。评估这个策略的可能性和执行的时候出现的潜在风险”。
我会持续跟踪这个私募,如果可能希望下周见到杨永兴本人!把大家的问题带到。
其实杨永兴这种风格的在市场上不是特例,我在另一篇帖子《请别评价我的交易方式》里面有举例,我觉得跟他最相近的是“中睿合银”,他们的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做到10亿元了。
040005past 2009-10-10 13:45:05
如果是用了“欺骗”的手段,即便是加上了策略的外衣,依旧不会改变“欺骗”的本质,其所谓“事件驱动型交易策略”是这样定义的:在提前挖掘和深入分析可能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事件基础上,通过充分把握交易时机获取超额投资回报的交易策略。据悉,这个策略被国外对冲基金广泛使用,试问一个被广泛使用,成熟的操作手法,为何在世界证券史上却没有产生能如此“欺负”大盘,如此稳定的,如此超越众人的“神话级”人物呢?要知道,巴菲特的年复利不过20%几而已。而我们的天才,居然不到一年500万赚到1个亿。请楼上把我的问题也带到,我希望能看到真诚的回答,谢谢!
th000 2009-10-10 16:01:20
五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位数学系的博导向我大声疾呼:“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中是不应该发生的!如果发生了,就很有必要检验原假设还是否能够成立!!!”言犹在耳!
假设“策略大师”是非常规矩地做投资,那么在他身上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他自己描述中的)都将是“小概率事件”,而且概率非常得小!可就是这样连续的发生着!实在是不可思议!
说什么是有可能的肯定是居于“不败之地”的,目前我不能证明什么,如果可以,就不是现在这个题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