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5月出生,汉族,山西文水人,经济学博士。
现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党委委员兼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
姚刚同志1993年起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期货监管部副主任、主任;1999年任国泰君安证券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2002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行监管部主任;2004年7月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主席助理兼发行监管部主任。
2008年2月26起,姚刚出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2008年2月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具体经历:
姚刚
从海外留学、证监会、证券公司一路走来,姚刚,这位几进几出政府大门的改革派人士,顺利地升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一切在情理之中”。
据证监会人士透露,证监会内部已任命姚刚为主席助理,同时兼任发行部主任之职。
姚刚,1965年出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后被公派往日本留学,曾在日本某著名证券公司工作,回国后担任中国证监会期货部主任,1998年被调至国泰君安担任总裁,2002年5月,再次回到证监会做发行部主任。
一些熟悉他的人士这样描述姚刚:敢作敢为,雷厉风行,具备魄力与凝聚力,并且执着、实在。
“有时,感觉他太实在了,不拿腔做调,没有官腔,似乎不像一般的官员。”某投行老总印象深刻。
会里对他的评价不错,业内对他的反映也挺好,或许这是姚刚能从证监会众多中层干部中脱颖而出的道理。
但在浮华的赞美声背后,人们的确可以从记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史册的发行体制重大改革———发审委制度、保荐人制度,以及1999年君安与国泰证券合并事件上,都找得到姚刚尽心竭力推动的踪迹。
1998年,年仅33岁的姚刚接到证监会的人事调动令,只身到原君安证券做负责人。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当时中国最大与最强的两家证券公司合并,几个月后,姚刚成为国泰君安证券公司首任总裁。
行政合并是完成了,但是,国泰与君安两家文化底蕴完全不同的证券公司内部该如何整合、人事该如何裁减,均是摆在姚刚面前的难题。
此时,姚刚的坚持与个人魅力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原君安研究所人心惶惶,一度要姚刚决定“大幅提升研究所人员工资,以挽留这些动荡的心,保住研发业务。”
另一桩事是,当时,很少有券商有独立的并购部,基本都合在承销部门里。因此,在精简机构时,公司不少内部领导提出“并购与承销部合并”,但姚刚没有同意,他认为并购业务是公司的强项,必须发扬光大。
事实证明,姚刚是对的。目前,深圳本地股大型重组,譬如深万山、三九医药、一致药业,几乎由国泰君安包揽。
姚刚在国泰君安担任总裁期间,最突出且有利于公司长久发展的是,建立一套先进的信息系统与严格的内控、稽核制度。
这套号称“海陆空”卫星联网的信息系统平台,投入资金非常大,称得上当时证券业内最高级的系统,它的确在公司监控分支机构上起到重要作用。
据知情人士透露,有一回,某营业部交易员购买国债的仓位超过了保证金,不到十分钟,总部就打电话过来盘问这件事。
此外,公司还聘请了安达信等著名国外公司,参考国外经验,来制作企业内部控制流程。
而姚刚的此举,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拿这笔钱去炒股来钱多快。”
现在看来,不少与国泰君安齐名的大券商倒下了,而国泰君安能稳稳当当发展至今天,正是靠姚刚推动下的严格内部申报、审批程序与防范风险的稽核制度建设。
2002年5月18日,姚刚再次回到证监会,担任发行部主任。
“他的到来,给当时的发行部工作人员带来监管理念与方式上的变革。”一位内部人士回忆道。
干过券商的他,比较理解券商的甘苦。一上任,他举行了许多次座谈会,对发行部工作人员官本位的观念提出许多批评与改革意见。
不少证券业内人士评价,在发行部主任当职期间,姚最突出的贡献是,推动发行体制市场化进程,很好地执行新发审委制度与保荐人制度改革。
“原本发审委员的腐败现象,引起了市场方方面面的不满,如不进行彻底改革,迟早要出事情。从某种意义上,姚对新发审会制度的积极引导与推动,是挽救了一批企业与一批人。”
而在前不久的保荐人考试上,姚刚再次顶住压力。
“一些券商投行老总施压,要求免试。”知情人士说,但姚认为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硬是顶了下来。
姚刚曾希望在《证券法》修订中能进一步完善证券监管部门对于公开发行证券行为的集中统一监管体制;能够为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预留空间,今后在发行审核体制方面引入注册制、在上市审核环节方面引入上市审核委员会留下空间。
不少人评价,年轻的姚刚在升任主席助理后,会继续保持清新的势头,推动发行方式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