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蓝田神话
2002年及其后的几年,中国股市投资者仍必须面对上市公司、券商和庄家等市场参予方欺
诈操纵后真相败露的严峻现实。在这里,我们所举的仅是极少数引起股市大震动的案例,它
们的情节由于被连篇累牍地报道,确实影响了中国股市的发展进程。
2002年年初,曾列1999年中国股市每股收益第二名的大名鼎鼎的农业绩优股蓝田股份(其业
绩仅次于中国名酒五粮液)造假败露。蓝田股份是家来头不小的公司,1996年6月在上交所
上市,是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农业部还直接持有该上市公司18.85%的股权(1999年
4月农业部才退出)。具有如此的中央部门背景,蓝田股份理所当然地被称为"中国农业第一
股"。其实,当时蓝田股份是由一位退伍军人、前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瞿兆玉创办的三家企
业拼凑而成的,公司上市后便把所有的项目投往瞿的家乡湖北省洪湖市(而公司"蓝田"的名
称竟是瞿的小名)。由于洪湖在历史上是个鱼米之乡,也是老革命根据地,著名的"洪湖水
浪打浪"的歌词更是脍炙人口,这为蓝田神话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瞿兆玉的深谋远虑在
于,他可以邀请当地的老红军一起去政府机关公关,比如证监会。还有一家江苏上市公司也
有类似的奇妙现象,该公司上市时,在上海开了一个庆功宴,人们发现饭桌上有不少老"新
四军"。从1996年开始,蓝田股份的利润连年翻番,从1996年的5,927万元到1999年的5.1亿
元,2000年才回落到4.3亿元。瞿兆玉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比如他说洪湖盛产一种淡水龙
虾,当地人不吃,蓝田以极低的价格收购,每六斤活虾能出一斤冰虾仁,冰虾仁的出口价为
20元/斤,而整个成本仅靠虾壳等副产品加工后的饲料销售收入就可全部抵消,纯利是20元
。
瞿兆玉最有名的故事是蓝田所产的"青壳一号"的鸭子,只需散养在洪湖里,吃小鱼和草根(
这意味着不用饲料),产量高味道好,一只青壳鸭年产鸭蛋300只,是普通鸭子的一倍以上
,每只鸭蛋的平均纯利为0.4元。瞿兆玉得出的结论是:"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
台彩电。"
也就是瞿兆玉的这句口号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知道遇见了骗子。2000年1月我就在媒体上呼
吁证券公司农业行业的证券分析师去洪湖待上个把月,数一数这种野鸭到底能生几个蛋(不
吃饲料到处跑的鸭子不是野鸭是什么)。可笑的是,我经常在公众场合上被问及: "你为什
么要怀疑蓝田股份?"却没人去实地考察一番。直到2001年10月26日,一位专长于信贷研究
的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一份仅供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领导参阅的《金融内参》上发
表文章,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认为过去几年间赖以支撑蓝田股份的不
是所谓的高增长,而是银行信贷资金。刘姝威后来被捧为打假英雄,事实上她也没想到,一
份只发行180份的《金融内参》竟然被瞿兆玉获得并上门兴师问罪,说是由于所有银行停发
了贷款,蓝田公司的业务无法进行。
瞿兆玉的政治能量极大,12月12日的《金融内参》只得发表声明,"刘文"纯系作者个人观点
,这意味着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的《金融时报》的内部材料竟然也顶不住压力了。第二天,
刘姝威接到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的传票,蓝田公司对她提起三项诉讼,要求她赔礼道歉,
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
如果这事发生在一年前,也就是在2000年的《基金黑幕》发表之时,刘姝威的下场可能极为
不妙,要让一个普通的学者赔偿50万元,可想瞿兆玉心术之狠毒,气焰之嚣张。
刘姝威幸运的是,经过"基金黑幕"、"银广夏"等事件的洗礼,尤其是中国证监会再也不愿意
老是由媒体捷足先登,自己仅处于被动的地位,早在2001年9月21日证监会就开始调查蓝田
股份。2002年1月22日,更名为"生态农业"的蓝田股份突然发布重大事项公告,称公司因涉
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公司董事长、会计师、董秘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拘传。5月31日,该
公司暂停上市。由于未担任蓝田股份任何职务,瞿兆玉金蝉脱壳,没受到什么处分。2003年
5月23日,生态农业终止上市,它不仅套牢了银行20亿元(其中工商银行10亿,农业银行9亿
),而且让25亿元流通市值在股市上灰飞烟灭。
2006年7月31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公开宣判,被告生态农业公司向83名原告赔偿
540多万元,而华伦会计师事务所也被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是中国
股市上因上市公司造假,会计师行首次判赔。
蓝田事件的意义在于:任何一个强人或一家公司,如果在股市造假违法,不管他在中央部门
(如农业部)或地方政府(如洪湖)编织多么雄厚的政经网络资源,在强大的投资者和舆论
监督面前,都有被绳之以法的可能。
曾经是中国财政部的嫡系、后由国务院中央金融工委管理的中经开在1995年"327"国债期货
事件中扮演了赢家的角色,尽管当年就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却在大规模的信托投资公司整
顿中,成功避开了被关闭的命运,成为硕果仅存的三家中央级信托投资公司(其他两家是中
煤信托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之一。然而,2002年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中经
开"因严重违规经营",决定"撤销该公司"。我们闻之大喜,那是股市在那些愁云惨淡的日子
里难得一见的艳阳天,一如当年我们听到"官倒"公司被关闭那般兴奋。
真正让中央痛下决心关闭中经开,是因为银广夏的覆没。由于银广夏被媒体突然发难,让神
通广大的中经开猝不及防,被开门打狗。人们在银广夏崩溃前的股东名单中就看到中经开的
关联公司及关联基金置身其中,中经开物业持有近1,000万股银广夏,关联基金景宏和景福
两基金也持有1,100多万股,银广夏复牌后,从33元/股跌至最低4元/股。据媒体调查,中经
开通过各种方式持有银广夏1.2亿股,成本在24-27元/股,最后出货价平均为8元/股左右,
损失了10亿元。尽管实力雄厚的中经开不至于资不抵债,但银广夏事件导致人们旧事重提,
中经开的各种庄家劣迹再遭揭发。
2002年4月,代表高科技已达4年的大牛股"东方电子"出了严重问题。东方电子1997年1月通
过电子部和山东省两方面的发行额度,拼揍了一个总股本6,830万股、流通A股只有1,720万
股的盘子上市,其间通过送配转,到2000年年底,总股本达到91,795万股,股本扩张了
6.72倍。然而,东方电子的业绩也与调整扩张的股本交相辉映,公司净利润从1997年度的7,
061万元增长到2000年年底的47,296万元,增长了6.7倍。同时,东方电子的股价在4年中有
累计60倍的惊人涨幅。
东方电子声称给公司带来丰厚收益的是电力自动化,并在该行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可是,该
行业的人士认为,真正的龙头是另外两家公司南瑞和四方,该行业的毛利润每年有20%-30%
就很不错了,而东方电子在2000年为35%。我曾在1997年下半年亲赴烟台,问过东方电子董
事长隋元柏和董秘高峰,他们报出的毛利更高,是40%左右。
当时,东方电子不愿意谈的是公司的内部职工股问题。
1994年,东方电子作为独家发起人,以定向募集的方式设立了股份公司,每股1.6元的内部
职工股由证券公司发行,10天卖出3,450万股,筹资5,520万元,全公司800多名职工中有
774人成为股东,共计持有1,000万股。1997年公司上市时,根据内部职工股可以占上市额度
的20%的规定,有690万股"内部职工股"上市流通,到了2000年5月24日,职工股市值已接近
20亿元。我认为隋元柏忌谈职工股问题是担心遭人嫉妒,毕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嘛。
最后问题确实出在职工股上,但不是我所想象的。1997年1月东方电子一上市,隋元柏命人
将新募集的6,000万元资金中的4,000万元用来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一年不到净赚了5,000
多万元。1998年,东方电子又把所持有的职工股抛出,赚取了1亿元。1999年,隋元柏命人
用自有资金2亿元主要炒作东方电子股票,开始了规模更大的运作。
如何投资自己公司股票必胜呢?隋元柏在1997年首次赚取5,000万元后就力排众议,把它虚
报为销售软件收入,而不是一般公司所列入的"投资收益"。从此,隋元柏等人走上了造假的
不归路。据董秘高峰供称,他们炒作自己股票的总体思路是年初买进,在4-6月要做中期财
务报表时卖出一些,10-12月要做年度财务报表时再卖出一点。虚假的财务报表由市场部、
财务部和证券部三个部门共同负责。证券部负责操盘、回款,市场部做假合同和发票(共计
伪造销售合同1,242份,合同金额17亿元,虚开销售发票2,079张,金额17亿元)。财务部则
先分解财务指标,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票据做出销售账目。
几年运作下来,东方电子炒作自己股票的收入达到10.39亿元,这可是个惊人的数字。隋元
柏、高峰等人因造假金额达17亿元而被判处1年至2年有期徒刑,最高罚款5万元。2003年12
月,10.39亿元的炒股收入还是因烟台审计局的认定回到了东方电子,当年的东方电子一直
是烟台市纳税A级企业,一度占市级企业财政收入的1/4。
事实上,当时也包括现在,我们发现一些所谓高科技企业一直违背行业的利润规律,却是神
神秘秘,说不出个所以然,都有与东方电子异曲同工的嫌疑,只不过造假数额没这么大而已
。投资者的头脑应该十分清醒。
当然,仅仅靠隋元柏之流的努力,东方电子是成不了这般气候的。中经开不仅是东方电子
1997年上市时的主承销商和上市推荐人,而且是东方电子在二级市场上长期的重仓持有者。
可惜的是,中经开的做庄行为至今没有被调查,我们只知道它动用了由自己发起的大成基金
的两个基金来接盘(这正是《基金黑幕》所揭露的最恶劣情况),然后逃脱了。
中经开被关闭的2002年6月,也是中国大券商和机构投资者最难受的日子之一,上证指数再
次逼近1,500点的政策底部。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停止国有股减持政策,大盘携带天量跳空
高开,冲高1,748点后再也无力上行。但从6月24-26日的三天时间里,券商手里的委托理财
资金大概有700亿元借此次政策救市而"胜利大逃亡"。外国人也许永远搞不懂,为什么2001
年10月已宣布"暂停"的公告,不到一年再宣布一次,仅仅改为"停止"就有这么大的推动力?
中国的股民一定会向外国人解释汉语的微妙,"暂停"是暂时停止的意思,还有很快开始的可
能,"停止"的态度就比较坚决了。不过,我及一些朋友听到宣布"停止"令的时候,就很不以
为然,这不是换一批人套牢嘛。我上面已说过,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被暂停,可到2006年也
没有恢复。而停止国有股减持的政策也只延续了2年多时间,又在2005年恢复启动了。这也
就是说,利用汉语的微妙差别做政策游戏固然高明,可未必是负责任诚信者所为。
这个所谓中国股市的"6·24"行情,被我和朋友们称之为"6·24"阳谋。"阳谋"语出中国
1957年反右运动,毛泽东形容让右派分子大鸣大放是引蛇出动,并冠之以"阳谋"。
2002年是中国内地股市走熊的第二年,却是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房市走牛的第一年。其实,
2001年上海房市已复苏,不过,真正进入市场炒作炽热化还是在2002年下半年。按惯例,中
国投机资金的分配在房市和楼市之间呈跷跷板,也就是说,一般而言,楼市涨房市跌,房市
涨楼市跌。在以后的几年内,中国内地的大小富翁都产自房地产,而股市则是毁灭人们价值
的所在。尤其是那些信奉"不熟不做"的股市投资者,不愿意转投房市,仍被一波又一波由政
策决定的反弹所吸引所亢奋,他们的自尊受到两方面的打击,一方面是股市的损失,另一方
面是成为房市大涨的旁观者。
12、周正毅
2003年的中国股市平淡无味,继续走熊。2003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温家宝
成为新总理,而第五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也是在2002年12月底才上任的,在一个由政府主导
的股市中,这意味着不值得什么预期。
2003年的中国股市值得一提的是非典型肺炎,尽管首例"非典"发生在2002年11月16日的广东
佛山,然后由广东蔓延到全国。当然,真正让中央重视的是"非典"扩散到了北京,为此免去
了卫生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两位高官。而2003年上半年的中国股市也笼罩在"非典"的阴影之
下,"五一"长假休市也被迫延长。由于"非典"造成万人空巷,一些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延期,
而召开股东大会的公司,有的在露天举行,有的则通过电视电话进行。不必去证券公司委托
的网上交易却大为盛行,2003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
"非典"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政府有着"典型"的示范作用。在中国语言乃至政治文化中,典型才
是主要的和有代表性的,非典型意味着不是主要的。"非典型肺炎"的命名在某种程度上是正
确的,它是一种离奇古怪的传染病,只要稍加控制,不会传染给许多人,历史上的鼠疫、天
花,哪怕是流感,都是"非典型"的传染病。可是在日趋开放的当代社会,任何非典型的问题
或危机,如果不对它加以重视,尤其是应该让公众社会有知情权,否则非典型也会成为典型
。所以,不管是在"非典"事件的后期还是其后几年出现的禽流感,由于政府及时让公众了解
真相,再也没有引发危机。同样,股市也是个非常讲求知情权的所在,中国股市的许多危机
开始时也许是非典型的和次要的,但由于大家的疏忽,最终演化成一场行业大萧条。
身陷熊市的2003年下半年的中国股市,爆出了三位福布斯排行榜中国富豪的丑闻。不像我们
前面列举的一系列事件,这些丑闻并没有实质影响到中国股市的进程,也没有增添什么新的
知识。不过,它们对那些惯于用意识形态看问题的人,尤其是海外人士,倒是上了生动的一
课。
所谓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是1999年由一位英国小伙子胡润(中文名)搞起来的,说是福布斯排
行榜,其实是胡润带着比他更年轻的几个助手在中国内地张罗的,然后挂靠在《福布斯》杂
志上。后来胡润与《福布斯》闹翻,与《欧洲货币》有过一段合作,最后干脆叫胡润排名榜
。福布斯富豪排行榜在美国就带有娱乐性质,到了中国后更夸张了,无非是满足人们的窥视
欲罢了。因为在一个充满地下经济逃税漏税和财富混沌暧昧的土地上,靠胡润几个人去做调
查,无异于缘木求鱼。人们经常嘲笑中国富豪榜成了问题榜和丑闻榜,以为是富豪榜让这些
富豪出了问题。其实恰恰相反,所谓的富人并不是被胡润们捕捉到了,而是富人经常故意露
脸的结果。至少在中国内地,一个经营正常的富人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政治或社会地位,一般
不会自动暴露,无端引来各种势力的注意。只有那些急需信用或者说快要出毛病的富人才会
在社会露脸,为自己为借钱给别人和机构壮胆,这样的富豪,进入排行榜后是很容易出事的
。这不仅是大陆,台湾地区也有。我最近看到台湾一份有名的杂志《财讯》上刊载了一个曾
经是台湾股市的新贵,他吹嘘自己现在在上海开发房地产是多么的成功,然后又说他所控股
的一家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大陆企业业绩良好得让人羡慕。我早就知道这个台湾新贵,但过
去他一直很低调。我非常好奇,马上打电话给这家大陆企业里的朋友询问,才知新贵已不是
这家公司的股东,他的财务早已发生问题,而这些文章可能是财经公关公司安排的吧。顺便
一提,胡润2005年又搞起了中国富人募捐财富排行榜,但同样让人生疑,例如名列第二位的
杨澜是中央电视台的前主持人,她和丈夫吴征的事业看上去很红火,但我所遇到的每一位和
吴征共事或对吴征有所了解的人都对此摇头不已,我很难相信这样的人会对社会有真正的奉
献。
2003年引人关注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是周正毅、杨斌和艾沙由夫。周正毅2002年的身价为27亿
元,中国富豪排行列第11位,上海富豪排行列第1位。周正毅在内地名气不大,却在香港招
摇过市,被称为"上海首富"。周正毅1960年出生于上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做过不少生意
,但真正发大财是在1995、1996年间,当时很多国企排队上市,他收购了五六十家公司的职
工股,当初购进时的股价大多为二、三元,价格很低,但上市之后价格惊人,一般都有几倍
的涨幅,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倍。周正毅和妻子毛玉萍自称赚了好几个亿。
很多人都不相信周和毛的话,周后来经常吹牛,但这可能是真话。发行市场通常叫一级市场
,流通市场叫二级市场,当时中国股市还有一个市场叫"一级半市场",即进入二级市场流通
前的交易市场,不少人因此暴富。我有位朋友仅收购了一家企业的500万元职工股,上市翻
了20倍,成了亿万富翁。在上世纪90年代,比较"简单"地创造出中国股市富豪有两次机会,
一个是90年代初购买新股的认购证,另一个就是一级半市场的淘金者(我们在其后的"个人
投资者"章节中还会分析这个现象)。
1997年,周正毅成立上海农凯发展集团,这是一家控股公司,是他所有企业的旗舰,旗下有
数十家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企业体系,被称为农凯系。农凯系掌控
的上市公司有5家--大盈股份、海鸟发展、徐工科技、上海地产和商贸控股,后两家在香港
上市。我们已说过,所谓的企业系,一定有金融机构平台,周正毅也不例外,他曾控制富友
证券和大通证券两家证券公司。
周正毅在上海和香港打出了两套不同的策略。在上海和内地股市,周正毅异乎寻常地低调和
谨慎,只在一个较小的圈子里的人知道他的底细。但在香港,为了显示自己的实力,周正毅
以8,600万港元购入香港富人成堆的渣甸山白建时道81号的900多平方米的豪宅,又用了3,
000万港元装修。然后于2000年向警方报警,声称自己失窃了130万港元现金,引起香港媒体
的关注。周正毅和杨恭如等香港娱乐圈女星过往甚密,在媒体娱乐版面上而不是财经版上频
频露面,让人对他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大为欣羡。等周正毅在香港进行了两次收购动作后,
"上海首富"的头衔落在了他的头上。
作为一个生意人,周正毅有着不错的眼光。他先花气力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盈荣股份,
更名为上海商贸,然后将上海商贸的全部股权抵押给中银香港,从而获得21亿港元的授信额
度。接着,周正毅用其中的15亿港元收购接近六成股权的另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建联通。当时
这家公司的现金储备便有19亿港元,市值却只有20多亿港元,被严重低估。
周正毅在内地做庄的徐工科技的基本面也相当不错,各地的公路建设和大兴土木为公司带来
庞大的订单, 2006年被海外私募基金凯雷收购并非偶然。周正毅大肆在上海收购地皮,他
看中的都是好地皮,如静安区"东八块"地块,属上海市最大的旧城区改造工程。
周正毅的主要问题是在上海和香港两线作战,又经营这么多公司,资金链太紧张了。他以"
上海首富"自居,不考虑"上海"在政治格局中是多么敏感的字眼,最终在中银香港给他的21
亿元贷款上栽了跟头。中银香港的行长刘金宝此时正在被追查,并在不久后被逮捕,刘的发
家之地也在上海,他与周正毅及其他上海的渊源是很容易让人顺藤摸瓜的。
周正毅的农凯系土崩瓦解,他和妻子毛玉萍分别在上海和香港服刑。周正毅的两项罪名是内
地人所熟悉的,操纵证券交易价格和虚报注册资本罪判刑3年。操纵股价,名符其实,农凯
系从1999年6月至2003年5月间,最高占有徐工科技流通股约96%,股价上涨了400%。后一个
罪名却很别致,它在新《公司法》2006年1月1日通过后已消失。因为新《公司法》再也不强
求公司的注册资本一步到位,投资公司可以用五年时间缴足。当然,人们也明白,周正毅的
后一项罪名只是一种安排,否则早就有成千上万个中国企业家被不合理的旧《公司法》捉进
监狱去了。
2001年福布斯中国第二富豪杨斌其实是在2002年落马的,但他2003年被判的18年徒刑倒是意
味深长。他的神奇经历对海外的震动要比内地股市来得大。杨斌是个退伍军人,后成为荷兰
公民。1998年,杨斌成为内地A股广华化纤的第一大股东,并在1999年改名为欧亚农业,股
价从9元/股涨到28元/股。他的最大手笔是在沈阳建立"荷兰村"地产旅游项目,其中的大部
分(3,000亩)竟然是政府划拨,也就是无偿赠送。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头大有学问。
2001年7月,杨斌把"荷兰村"等项目打包在香港上市,公司也叫欧亚农业,募集资金6亿多元
。2002年9月19日,欧亚农业在香港停牌,原因是中国证监会函告香港证监会,欧亚农业存
在涉嫌业绩造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公司自称1998年至2001年总收入达21亿元,但国家税务
总局的调查结果是杨斌所有的公司资产总收入不足1亿元。
杨斌真正让人觉得他是个折腾高手的是,2002年9月25日他自称获得朝鲜委任为新义州特首
,但他还是在10月4日被捕。2003年7月14日,杨斌以虚报注册资本罪、单位行贿罪、伪造金
融票证罪,被判有期徒刑18年。作为经济犯罪,这个判刑是很重的,只有管金生等少数几人
有此待遇,他们可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事发后还要折腾一番。
艾克拉木·艾沙由夫是2003年胡润推出的中国富豪第22位,但这种以流通市值计算的办法,
对艾沙由夫来说只是纸上富贵罢了。艾沙由夫是新疆上市公司啤酒花的董事长,他控制这个
股票也像德隆的长庄,居高不下,却怎么也不能套现。2003年11月3日,扛不住的艾沙由夫
跑了。公司涉及担保额17.87亿元,应收款2.65亿元,其他应收款1.95亿元,逾期贷款1.4亿
元,预付账款4.88亿元。于是,股价从16元/股跌到4元/股,连续14个跌停板。
引人注目的是,艾沙由夫曾担任新疆人行金管处处长。人行金管处在当年权势很大,像上交
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和我们下文会提到的早年在深圳市场最强悍的券商君安的董事长张国
庆都坐过这个位置。不要说金管处处长,只要在银行中稍有实权,如果没有职业操守的话,
就可能获得极大的财富,在那些长庄的"老鼠仓"(即知道内幕信息的跟庄者)中,银行中人
一定不少,因为他们是资金的供应者,当然明白庄家的运作详情。艾沙由夫也失踪了,中国
证监会只能判他个证券市场永久禁入。问题是他换张脸孔或换个身份通过QFII进来,谁拦得
住他?
许多年前,我曾问过台湾《财讯》的一位资深编辑,当年台湾的地雷股制造者和庄家的命运
如何?他说很多人到处逃亡,命运悲惨,最后甚至流落街头。16年的中国证券市场已制造出
一批流亡者,如"327"国债期货事件中的多翻空投机家"辽国发"公司的高岭兄弟、中科创事
件的吕建新(吕梁)和朱焕良、亿安集团的董事长罗成、诚成文化董事长刘波(2003年9月
逃亡日本)、民丰实业董事长孙凤娟(2002年10月)、四砂股份董事长李协平(2003年年初)、
托普软件董事长宋如华(2004年4月)和南方证券董事长沈沛,等等。
2003年真正让人看到希望的是香港股市,"非典"之后,香港市场的H股开始了一波壮观的大
牛市。其中的一个主要推动力是美国股神巴菲特,他一反不买海外股票的惯例,开始持有H
股中石油。这震动了海内外的投资者,尤其是那些信服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内地人士,他们平
日只在书本中揣摩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和宝洁等美国公司的理由,现在有机会
买入一个自己所熟悉的股票,又能分享巴菲特的智慧,何乐而不为。
2003年上证指数轻易下行至1,500点以下,创下新低1,307点。尽管年终收于1,497点,要比
2002年收盘价上升10%,可是中国股市仍然前途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