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3项制度正在研究制定中机构闻风“潜伏”三板市场
进入三板市场后,原公司股价多从数十元跌至两元以下,并造成至少数千亿元国资损失日期:20100308 作者:记者 蒋昊 济南 来源:经济导报 【 查看PDF版】
◆导报记者 蒋昊 济南报道
近日,经济导报记者从证监会与代办股份转让系统 (以下简称 “三板”)股民上海座谈会上得到证实,与三板市场有关的3项制度正在研究制定中,包括监管体制、转板制度和退市制度。政策出台后,长期受冷遇的三板企业将有望在达标后转入其他板块进行交易。
另据导报记者了解,已有不少机构投资者闻风先动,于去年下半年开始不断接触三板企业,提前埋伏布局,希望借重组转板的东风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三板市场或将成为下一轮资金逐利中的“香饽饽”。三板公司心灰意冷
兴业证券分析师石钰鑫告诉导报记者,由于三板市场的特殊性,想要投资隐藏在三板公司 “垃圾股”中的“黄金股”,甄别还需一双“火眼金睛”。
据了解,8年间,三板市场合计已接纳原两网和主板51家上市公司,计55只公众股票,涉及股民176万余人。
进入三板市场后,原公司股价多从数十元跌至两元以下。导报记者计算,自三板成立后容纳的企业与退市前相比,总市值减少约730亿元,平均每股损失约7元,市值最低缩水25倍,最高缩水80倍,并造成至少数千亿元国资损失。另据不完全统计,主板退市公司被大股东占用资金、违规担保合计约253亿元,平均每股摊得2.5元,这些都对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因此三板市场在投资者眼中成为“垃圾市场”,三板公司也被看作是“垃圾公司”。
但三板“转正”的希望从没有消失过。在三板市场成立不过一年时间,证监会曾许诺“符合条件推荐上市”(办发(200029)29号文)。此后8年,曾有不少公司通过自身发展,多次提出申请冲击主板,希望摆脱“垃圾股”的称号,但都以失败告终。
投资者李先生告诉导报记者,承诺至今6年间,由于证监会始终没有批复转板的公司,令大部分公司高官产生极度懈怠的情绪,加之监管缺位,三板公司长期不出财务报告、不发布公告、多年不披露重大信息、不召开股东会等行为颇为普遍。
“实际上,进入三板市场的8年多时间,不少公司已经通过重组等实现盈利,并且效益并不比主板流通企业差。他们只是心灰意冷罢了。”李先生说。总算有点动静了
2月27日,包括李先生在内的10名三板市场投资者代表再次与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上海监管局有关工作人员进行会谈,要求解决三板包括交易规则、监管、股改等遗留问题。
李先生向导报记者抱怨,三板在交易制度上与主板有着天壤之别:“三板市场并没有实时交易,而是按照盈亏状况,分别设定每周交易5次、3次和1次,仅在交易日由系统在收盘时撮合成交。这给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此外,监管缺位和股权分置改革难以推进等问题也是投资者最关心的。
“早应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就是因为缺乏主体监管而迟迟不见动静。”上海顾女士说。
投资者张资源告诉导报记者,三板公司股改不及时也是体制缺陷造成的。由于缺乏证监会的集中统—监督,三板公司股改意愿并不强烈。证券业协会两年前向证监会提交关于三板市场公司股改的报告至今仍处于等待批复中。
会谈中,投资者代表呼吁管理层不要漠视三板市场,提出可以通过清欠、股改、债务豁免、债务和解等政策措施把三板退市公司打造成为符合上市要求的优质公司。
投资者代表强烈要求证监会对三板“有所作为”的建议引起证监会领导的关注。尽管这次会谈并没有透露三板新政实施的具体时间表,但能得到证监会 “正在制定3项政策”的答复,投资者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