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紧缩成为世界其他经济体进入经济衰退,以及经济复苏疲弱乏力的主要原因时,中国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却是助力国内克服出口萎缩、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但在中国金融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体系固有的结构性矛盾也同时暴露。
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不应将经济问题和困难都推给银行信贷,需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当前的重点在于改进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和再上市制度,增强各板之间的有效转板、升板和降板。
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认为,中国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冲击,真正发挥关键作用的不是4万亿财政刺激,而是9.2万亿的金融刺激。如果没有稳健、流动性充足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体系,中国刺激内需的政策将成效甚微。
但中国金融体系的固有结构矛盾也不容忽视。在2009年以来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继续增强。尽管国内股市已非常活跃,融资额达4000亿元,但与去年银行业9.2万亿的新增信贷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
“融资结构的失衡导致了企业负债偏高,以短期信贷资金为主,中长期资本偏低。这意味着金融业风险高度集中。”胡祖六说。
对此,吴晓灵认为,重点在于建立无缝对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首先是改进主板市场的退市制度和再上市制度。吴晓灵表示,目前的退市制度往往造成一个公司在连续亏损、股价却很高时退市。壳资源制度也致使很多投资者受一些额外的重组题材误导,股价波动频繁。
“如果可以企业的净资产、每股价格等为退市条件,就会使一个企业在资产缩水、股价逐步降低时离开市场,壳资源也可随之取消。”吴晓灵称,再上市制度如能采取升板制度,退市企业通过交易重组,股价上升后再升板,再上市的恶意操作问题也将随之减少。
其次,吴晓灵指出,各板之间应建立有效的转板、升板和降板制度。“目前,我国有三板市场,但各板市场之间是孤立的。”
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成思危也表示赞同。他指出,刚刚开启的创业板与中小企业板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而且有重叠之处。担负着“收容所”和“孵化器”责任的三板市场也面临交易量不多的问题。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文章作者:韩婷婷 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