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转贴陈年往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600字揭开蓝田黑幕
碧水蓝天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37395
精华: 19
发帖: 1439
在线时间: 258(时)
注册时间: 2010-04-28
最后登录: 2017-03-15
楼主  发表于: 2010-07-03   

转贴陈年往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600字揭开蓝田黑幕

 中国股市上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被吹灭了,多少个绩优股的肥皂泡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被吹灭了,股价超百元的亿安科技被吹破了,蓝田股份也被吹破了,我们的股市到底有多少这样的肥皂泡呢? 
       [淘股吧]
       广大散户本着长期投资的心理去买绩优股,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绩优股无情地欺骗了,他们落入人家早已经设计好的圈套和陷阱里,他们损失惨重,但是,他们的损失是很少能得到补偿的。 
       蓝田股份玩的则是鱼塘里的奇迹。蓝田的把戏全国多少人都识不破,最后却被一个足不出户的学者识破了。为什么我们的股市上的造假者总是由媒介来揭露呢?那么多专业的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银行,券商,管理层,就没有一家或一个人站出来揭露这些事情,年亩产值3万元的神话,竟然蒙蔽了那么多的机构,多家银行争着给蓝田贷款,20多亿的贷款现在到底有多少能收回去呢?这可都是国家的钱,人民的血汗呀! 
       
       蓝田股份与刘姝威的官司 
         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和ST生态。 
         2001年10月26日,金融时报的内部刊物金融内参刊登了中国财经大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姝威一篇600字的文章,文章标题是《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金融内参》是给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和有关司局级领导看的,它只印了180份。就是这篇仅600字的文章,却打碎了蓝田的绩优神话,还差一点给刘姝威引来杀身之祸。600字的文章,缘何有这么大的能量呢?这还得听我慢慢道来。 
       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有人说她很有才学,人品极好,英语也很好。 
       刘姝威这篇600字的文章只是她顺手牵羊写的,她本来是要写一本题目叫《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的书,书稿写完后,有人建议她详细分析一两家上市公司来举例说明,让读者更好的整体掌握她在书上所写的分析技术。这时,她正好在网上看到了蓝田发了一个公告,引起她的注意。她便从10月9日开始对蓝田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的,当分析结果出来后,却使她非常震惊。 
         因为她发现,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也就是说,它在一年内难以偿还流动债务;而蓝田的净营运资金是-1.27亿元,这意味着它在一年中有1.27亿元的短期债务无法偿还。 
       她得出的结论是蓝田已经失去了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了,它是一个空壳。它已经无力偿还银行的巨额债务了,银行的风险在加大。 
         《金融内参》刊登了刘姝威的600字短文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 
         刘姝威的文章发表后,2001年10月26日下午,蓝田召开了临时股东会议,瞿兆玉主动退出董事席位,说:“蓝田到了最困难的时刻了。” 
         文章发表后24天,有两个人来单位找刘姝威,这两个人,一个是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另一个是副总裁陈行亮。瞿兆玉把《金融内参》第16期的复印件拿出来给刘姝威看,并说,因为你的这篇文章,现在全国所有的银行都已经对蓝田停发贷款了。我们都快死了。你已经把蓝田搞死了!并要求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由于刘姝威的文章中引用了一位记者发表在报纸上的100多字的描写蓝田股份水产基地的内容,蓝田股份便对这位记者提起诉讼,索赔20万元。 
       12月17日,刘姝威给瞿兆玉发了传真,说蓝田如果不撤销对她和那位记者的诉讼,她将向全世界公开她对蓝田股份的分析过程。这天下午,瞿兆玉给她打来电话说,你知道吗,《金融内参》第19期发表声明了。 
         后来刘姝威才看到,12月12日《金融内参》第19期发表声明,说“本刊第16期刊载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纯系作者个人观点”。 
       2001年12月13日下午,湖北省洪湖人民法院来了两个人给刘姝威送来传票,要她在2002年1月23日作为被告出席开庭。刘姝威问他们,说你知道这篇文章发表在什么地方吗?来人说是发表在《金融内参》上。刘姝威说你知道《金融内参》是什么密级的吗?报送范围是什么?对方说我不知道呀。刘姝威说你们怎么能够拿着蓝田窃取的国家机密作为证据来立案呢?你们怎么能够受理这个案子呢?最后他说,这不是我应该回答的问题。 
         湖北蓝田股份公司在对刘姝威的《民事诉状》中认为刘姝威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中捏造事实说:“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运转,而且用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支付银行利息。只要银行减少对蓝田股份的贷款,蓝田股份就会立即垮掉。——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蓝田股份的贷款。” 
       蓝田要求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 
       12月28日,根据《保密法》,刘姝威向洪湖市法院提出管辖异议。她认为此案应归北京市法院进行管辖,不应归洪湖管辖。 
       从2002年1月3日开始,刘姝威向国内多家媒体发去了她的分析报告《蓝田之谜》。全国多家媒体对些表示了关注。 
         2002年1月10日晚上8点多,刘姝威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发现里面有4封恐吓信。这些信里写着: 
        刘姝威:2002年1月23号就是你的死期,你死了我给你烧一柱香,不,三柱香,三柱香。然后就是:将死之人难免胡言乱语。就是这个:你应该把她的肠子从肚子里拉出来,然后在她脖子上绕几圈再用力一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临死前,她吐出收别人的100块黑钱,全是1元硬币。 
       刘姝威立即拨了110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后,了解了情况后,对刘姝威说,你不要怕,我们支持你。这话让刘姝威大为感动。 
       2002年1月12日,刘姝威收到来自湖北洪湖法院的特快专递,来函称:“被告提出的异议是否成立,本院尚不能裁决,故23日的开庭审理中止。” 
       2002年4月1日,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状告中央财经大学研究院刘姝威名誉侵权案终于获得进展。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驳回了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的起诉,宣告此案终结。法院认为,刘姝威的文章是登在《金融内参》上的,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问第一款明确规定: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据这一规定,此案不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 
         “蓝田”从何而来 
         瞿兆玉,1948年出生于洪湖市瞿家湾,1968年入伍,曾担任沈阳电信局宣传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他在1992年创办蓝田公司。并以自己的小名蓝田作为这个公司的名称,叫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沈阳市新北制药厂和沈阳莲花大酒店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这三个单位都是由瞿兆玉创办的。 
        1993年3月,在湖北洪湖成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经营水产品,它是沈阳蓝田股份的全资子公司。 
         1994年8月,沈阳市批准蓝田股份作为农业企业,归口农业部管理。1995年12月11日,蓝田股份的1828万股国家股无偿划拨给农业部。4天后,农业部批准沈阳蓝田公司转为社会募集公司。随后,农业部将3000万额度的上市指标给了蓝田股份。 
         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是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 
       1997年11月20日,农业部发文,将中国农业物资供销总公司划转给蓝田股份公司,成为其子公司。并聘任瞿兆玉为法人代表。 
       1999年12月,蓝田股份正式迁址更名,公司地址由沈阳改为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公司名称也由“沈阳蓝田”变为“湖北蓝田”。 
       蓝田股份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曾大做广告,为它生产的野藕汁、野莲汁、红心鸭蛋等产品做宣传。洪湖水浪打浪,蓝田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此外,蓝田股份公布的业绩也在年年增加,即使是送股和配股,都不能稀释它的业绩。使股民对它也另眼相看。 
       蓝田股份上市一年后,便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共募集资金1.1亿元。但是,这样融资无法满足公司的扩张,瞿兆玉便凭借上市公司的信用和招牌,向银行大肆举债,仅和农行就借款9亿元。为了多融资,蓝田股份快速扩张股本,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比上年又增长1倍多。它的总股本在上市时才是9000多万股,而到了1999年,它的总股本便扩张为4亿多股。三年扩张了四倍。但随之,公司的业绩也被稀释了,这便影响了公司的下次配股,因为申请配股的公司,必须是最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 
         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申请配股,配股总额为7亿多。 
       10月26日,中国证监会对蓝田股份作出了处罚决定,认为蓝田股份伪造政府主管部门文件及相关法律文书。蓝田公司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了沈阳市土地管理局对两块土地的批复和两份土地证及三份沈阳市人民政府地价核定批复,虚增了公司资产1000多万元。 
       此外,蓝田股份还伪造银行对帐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占公司当年银行存款的62%。蓝田公司将公司股票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由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上市后也未作公开披露。蓝田股份还隐瞒内部职工股托管后上柜交易的重大事实。 
         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处以警告并罚款100万元;对招股说明书含有虚假内容负有主要责任的公司董事长瞿兆玉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对招股说明书含有虚假内容负有直接责任的公司董事赵琰璋、吴惠昌、王焕成分别处以警告,并各罚款5万元。并建议蓝田公司董事会依照法定程序撤销瞿兆玉公司董事长职务。 
         中国证监会还对为蓝田股份股票发行出具法律意见书的沈阳市第四律师事务所、担任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发行主承销商的广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担任蓝田股份财务审计的原沈阳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胡丕华、秦凤英等公司和个人作出了处罚。 
       受此影响,蓝田股份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此后,蓝田股份于2000年4月、2001年3月20日再度申请配股,都没有得到批准。 
       1999年8月,瞿兆玉辞去蓝田股份董事长一职,由洪湖水产品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保田接任。2001年6月,瞿兆玉又辞去总经理一职。10月,又辞去董事职务。 
        2001年12月11日,蓝田股份变更为“生态农业”。 
         2002年1月22日,生态农业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公司董事长保田、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及7名中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并接受调查。此后,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几家支行到法院起诉生态农业,要求偿还贷款共约4亿多元。法院受理后,对生态农业等有关公司的财产予以诉前保全。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 
       蓝田股份真是一只蓝筹股吗   
         蓝田股份上市后一直是股民心中的绩优股,总资产上市前为⒉66亿元,到2000年为28亿元,增长10倍还多。每股年收益曾是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曾是28.9%、29.3%、19.8%,如此高成长的企业,不断地创造着上市公司的神话。不仅如此,蓝田股份每年还要大幅送股,有时甚至是10送10,但尽管每年都要送股,可是就稀释不了蓝田的业绩。这么高的成长,利润每年都成倍地增加,这里边是否有假呢? 
         蓝田股份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农副水产品收入和饮料收入。蓝田股份说他们水面有鸭,水里有鱼,水下有藕,一亩水面一年的产值可以达到3万元。有人提出怀疑,认为鱼的平均批发价为10元,要想达到每亩3万元,每平方米的水下就得有五六十公斤的鱼,这么高的密度根本是不可能的,鱼所要呼吸的氧气就不可能供给。而其他水产公司的亩产值不足1000元,而蓝田怎么就会高达3万元呢?蓝田公司的人说他们一年起二次鱼,上面还有野鸭。至于鱼有多少,野鸭有多少,别人是没有办法数清楚的。蓝田股份有上百万亩的湖面,湖里有多少鱼,谁能数得清?蓝田股份有20多亿的固定资产,在哪里?在水里,可谁也看不见。所以蓝田股份鱼塘里的神话就一年又一年地维持下去了。 
       揭开蓝田假面具的是ST生态的2001年度的年报,三年绩优变为三年亏损,它的主营收入,1999年原来公布的是18个亿多,实际只有2400万元,净利润原为5亿多,实际为负的2200万元,每股收益原来为⒈15元,实际为负的四分钱。2000年度主营收入原来公布的是18亿多,实际只有4000万左右,净利润原来为4亿多,实际为负的1000多万元,每股收益原来为0.97元,实际上是负的0.0239元。2001年主营收入为5500万元,净利润为负的8000万元,每股收益为负的0.18元。一只绩优股,刹那间变成了一只垃圾股,原来优良的业绩突然都变成了负数,这真是比唱戏的变脸还要来得快。 
         蓝田股份是否是中国蓝田的提款机? 
         1998年1月9日,中国农业物质供销总公司变更为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变更为瞿兆玉。 
       ST生态(改名前叫蓝田股份)的第一大股东是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它占ST生态总股本的35%。而洪湖蓝田的大股东则是瞿兆玉个人(出资1300万元,持股比例为79%)和中国蓝田总公司,如此说来,ST生态就是瞿兆玉个人和中国蓝田的孙公司。难怪瞿兆玉说,这两个公司就像我的两个儿子,我不能看着一个儿子有饭吃,另一个儿子没饭吃。这两个公司的资金对于瞿兆玉来说,就像是他的两个口袋里的钱,从左口袋移到右口袋。难怪蓝田股份上亿元的广告费就是由中国蓝田支付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国蓝田广告中就曾为“蓝田股份”生产“野莲汁”、“野藕汁”大做广告,而这笔广告费均由中国蓝田总公司支付,蓝田股份没有支付广告费,等于白白占了便宜。中国蓝田为什么会如此慷慨呢?莫非是它要学雷锋吗?其实,天下就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不过是吃小亏占大便宜罢了。他们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打着蓝田股份的金字招牌,在股市上大肆圈钱。他们不仅从股市上圈钱,还从多家银行贷款20多亿元。瞿兆玉控制蓝田系公司共欠银行20亿元。而蓝田公司已经是空壳,股东权益是负数。 
        蓝田股份从股市上圈来的钱,并未用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大兴土木,建设蓝田城,同时又上马多个新项目,有荷叶茶、矿泉水、野莲汁、野藕汁、银杏茶、啤酒、色拉油等等新产品,但这些项目根本没有产生利润。 
                     蓝田30亿的贷款黑洞 
         《财经时报》调查获知: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主要大商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远高于早先人们估计的20亿元人民币。蓝田何德何能?居然能从银行获得如此大笔的贷款。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银行人士介绍:瞿兆玉的最主要的“经营活动”,就是同国内各商业大银行进行各种所谓的“公关活动”。据说瞿曾经自己炫耀,他同各大银行的一些负责人有着他人不及的关系;以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同他们只有一根电话线的距离”。 
         仔细研读蓝田股份近年来公布的财务数据不难发现,蓝田的总资产额就等于甚至低于它的负债额——蓝田已经资不抵债了,已经是一个“空壳”了。它的发展过程几乎是一个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的过程,公司主要采用“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支付银行利息;而只要银行继续对蓝田股份给予贷款,蓝田股份的“神话”就仍然可以维持,反之则必死无疑。 
         各种分析表明,蓝田从多家银行取得贷款,表面上采取了股票质押或关联公司互相担保的形式,但实质上是采取贷款高额回扣的办法打通银行大门。据瞿兆玉身边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承认:蓝田基本的手法是,利用高额回扣同有关银行内外“合作”,获取贷款。 
         200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的一位知情者告诉记者:“瞿在贷款活动中使用的回扣,同其贷款总额一样是个天文数字。否则,不可能得到那么大笔的贷款。” 
         银行的一部分职工每年都能分到蓝田馈赠的鸭蛋,而一些当事的信贷员、主管信贷科长、支行行长、分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以及分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都曾吃喝蓝田,拿发票让蓝田报账,并占用蓝田的财物,如将蓝田公司的小轿车提供给自己的亲友使用。 
         《财经时报》获知,湖北省的一个金融检查组已经进驻洪湖。根据此金融检查组的内部人士提供的消息,如果将蓝田贷款案银行方面的涉案人员全部曝光,无疑将在银行业内部引起一场“地震”。(“巨额回扣撕开蓝田30亿贷款黑幕”记者李兆清/财经时报2002年8月16日) 
       刘姝威的文章刊登后,多家银行停止了对蓝田股份的贷款,并有11起有关银行起诉蓝田公司的借款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这11案件的被告是中国蓝田总公司、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公司,涉及的案由都是借款和担保。到2002年7月,已审结6件,诉讼标地总计达4亿多元。蓝田公司一律败诉,蓝田公司并未到庭参加诉讼,也未向法院提交书面答辩意见。被告席上空无一人,虽然债权人都获胜诉,可是他们能否拿回几亿元的贷款本息吗? 
         蓝田系最大的一笔债务应该来自北京著名的“中国蓝田总公司”,据有关消息说,中国蓝田总公司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22.8亿元。 
         国家数十亿的资金身陷在江汉平原上一个偏僻的角落,这事件本身已经是一场悲剧。 
         在蓝田案中,国有或非国有的商业银行的几十亿贷款已成了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尽管官司都堂堂正正赢下来了,但又有多少贷款能要回来呢?而作为这些无头公案真正“苦主”的老百姓,又何从知晓还有多少像蓝田这样的公司,正在或即将打造他们的“资金链”? 
         ST生态由于业绩造假等问题,导致其股价快速下跌,给投资人造成莫大的损失。因为中国证监会稽查局对ST生态的问题正在调查之中,还没有结论,所以这些投资者还不能诉之于法律,他们的损失还不能很快得到赔偿。 
         2003年5月23日 证券时报报道,上证所发布公告,由于ST生态2002年半年度和2002年度财务报告均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且该公司未按《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向上证所提交股票恢复上市的申请,上证所决定自即日起ST生态终止上市。 
         那些购买了ST生态股票的股民们不知作何感想?因为,根据有关法律,有关机关还没有对ST生态作出行政处罚并对有关人员作出刑事判决,那么,那些遭受损失的广大投资者还不能对ST生态提起证券民事赔偿的诉讼。他们还得耐心地等待下去,可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点评: 
         蓝田给人们留下个黑洞,一是广大股民们的投资损失黑洞,二是银行的贷款黑洞。股民们的钱自不别说,就是银行的钱,那也是人民的,是广大群众辛辛苦苦奋斗几十年打拚下来的国有资金,居然让这些败家子们一下子败光了。蓝田不仅是股市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 
         刘姝威有一句名言——“集体失语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许多人都知道股市有假,为什么偏偏是刘姝威捅破了它?她说:“我打小知道1+1=2,就不会说1+1=3。”2002年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解说词写道:有人把刘姝威誉为那个童话里说“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孩子。刘姝威,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本份、独立、良知与韧性,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位深藏科研大院,看似弱不禁风的中年女性,用一篇不足600字的短文,把曾经创造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绩优神话的蓝田股份拉下了马,而这件事本身就像是另一个神话。 
       中国股市上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被吹灭了,多少个绩优股的肥皂泡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被吹灭了,股价超百元的亿安科技被吹破了,高成长的银广夏被吹破了,现在,蓝田股份也被吹破了,我们的股市到底有多少这样的肥皂泡呢? 
       我们这个股市到底怎么了? 
       广大散户在绩优股的欺骗下,本着长期投资的心理去买,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地欺骗了,他们落入人家早已经设计好的圈套,落入人家早已经布置好的陷阱里,他们损失惨重,但是,他们的损失是注定得不到补偿的。请问,除了东方锅炉股票案中有少之又少的几位散户是在庭外调解下得到一些补偿外,哪位投资者在股市受到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的欺骗而得到补偿了呢? 
       我们这个股市怎么了? 
       银广夏玩得是生物萃取的所谓的高科技把戏,而蓝田股份玩的则是鱼塘里的奇迹。蓝田的把戏谈不上是高科技的,应该是很好被人识破的,但是,中国的事情就是怪,全国这么大,就没有人能识破,专家识不破,管理层识不破,最后还是一个足不出户的学者识破的。银广夏也是记者从天津海关调查了它的出口情况才在报刊上批露了它的虚假的。为什么我们的股市上的造假者总是由媒介来揭露呢?那么多专业的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管理层,就没有一家或一个人站出来揭露这些事情,而总是等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的记者出来揭露?我们这个市场到底谁是管理者,谁是审计者?年亩产值3万元的神话,竟然蒙蔽了那么多的机构,多家银行争着给蓝田贷款,20多亿的贷款现在到底有多少能收回去呢?这可都是国家的钱,人民的血汗呀,就让某些人不负责任地撒出去了。蓝田股份利用每年几亿或十几亿元的利润神话,又从股市上圈走了多少钱?这些钱都哪里去了?股民的亏损怎么办? 
       我们这个股市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监管机构整天喊着加强监管,但是总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喊的比做的多,喊的比做的好听。我们听到的只是对他们一罚了之,对于他们来说,罚款算得了什么?这和拍拍屁股差不多。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见依法对他们追究刑事责任,除了个别的人被判刑外,大多数责任人总是逍遥法外,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几年过去了,银广夏没有处理结果,蓝田股份也没有结果,股民们甚至连索赔的权利都没有。还要让他们等到什么时候呢?莫非要子子孙孙一直等下去吗? 
       我们这个股市到底怎么了? 
退市是重大规则改变,应补偿投资者损失。赌场也不能出老千,赌场也不能在下注后改规矩。
霰瓣孤悯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13
精华: 43
发帖: 4057
在线时间: 7111(时)
注册时间: 2007-01-21
最后登录: 2019-06-28
沙发  发表于: 2010-07-03   
引用
引用楼主碧水蓝天于2010-07-03 15:21发表的 转贴陈年往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600字揭开蓝田黑幕 :
 中国股市上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被吹灭了,多少个绩优股的肥皂泡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被吹灭了,股价超百元的亿安科技被吹破了,蓝田股份也被吹破了,我们的股市到底有多少这样的肥皂泡呢? 
             广大散户本着长期投资的心理去买绩优股,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绩优股无情地欺骗了,他们落入人家早已经设计好的圈套和陷阱里,他们损失惨重,但是,他们的损失是很少能得到补偿的。 
       为什么我们的股市上的造假者总是由媒介来揭露呢?那么多专业的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银行,券商,管理层,就没有一家或一个人站出来揭露这些事情,年亩产值3万元的神话,竟然蒙蔽了那么多的机构,多家银行争着给蓝田贷款,20多亿的贷款现在到底有多少能收回去呢?这可都是国家的钱,人民的血汗呀! 
       我们这个股市到底怎么了?
       我们的监管机构整天喊着加强监管,但是总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喊的比做的多,喊的比做的好听。我们听到的只是对他们一罚了之,对于他们来说,罚款算得了什么?这和拍拍屁股差不多。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见依法对他们追究刑事责任,除了个别的人被判刑外,大多数责任人总是逍遥法外,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几年过去了,银广夏没有处理结果,蓝田股份也没有结果,股民们甚至连索赔的权利都没有。还要让他们等到什么时候呢?莫非要子子孙孙一直等下去吗?
       我们这个股市到底怎么了?

.......

德创智信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