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社论 2010-07-02 09:11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69441.html 6 月30日,本报评论版上刊登了劳动关系学者齐水的一篇文章《不应把劳动者*****与社会维稳对立起来》。这篇文章针对近来劳动者*****案例在不断增多的情形,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
从该文的标题即可知,文章对当下一些错误认识与做法,给予了针砭。在现实当中,确实有在社会维稳“零指标”和“一票否决”的考核压力下,维稳思维进入误区的情形。那是一种想当然的思维,是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在这样的思维作用之下,民众正当的利益表达很可能无法得到保证,同时,维稳目标也未必能得以实现。
什么是*****?*****关乎的是一个公民的权利问题。*****是公民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是为捍卫自身利益的一种表达。在本质上,*****是一个法律命题,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脱离了法治精神与法律意义的*****,不是真*****,而是胡搅蛮缠。
什么是维稳?就字面来说,维稳即是力求维护社会的稳定。社会稳定是个政治概念,而非法律概念。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稳定都是相当重要的事情,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缺少稳定的环境,社会建设与发展无疑都是空中楼阁。但是,对于社会稳定的本义也要有务实的理解,不能把一般的社会矛盾“扩大”理解成影响社会稳定的严重矛盾。
其实,*****与维稳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从劳动者的*****来说,如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不稳定因子只会大大减少,而不是增加。相反,不*****的维稳,是假维稳。当然,*****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渠道应该多样化,且切实有力。
从维稳角度而言,维稳不等于强压,不等于掩耳盗铃,不等于把问题不断滞后。一个开放、理性的社会,不害怕矛盾与冲突,不害怕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要建立制度化的解决渠道。这里的制度化,主要就是指法治化。
因此,把劳动者*****与社会维稳对立起来,既不恰当,不符合*****与维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很可能无法真正维稳。过去某些地方出现的一些教训表明,“越维越不稳”的情况绝非一种想象。很多时候,在错误观念的支配下,抑制合理的利益诉求往往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错把民众的正当诉求当作不稳定因素,到头来只会激化矛盾,损害社会稳定。
鉴于*****与维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认为,当前所应选择的态度,就是要以开放和理性的精神,既*****又维稳。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维稳,*****方能维稳。换句话说,认识清楚理性的维稳逻辑,既有助于保护民众合法的利益表达,也能够真正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毋庸讳言,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较多的阶段。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出现这样的阶段并不奇怪。关键在于,必须剖析清楚影响社会稳定的种种现实因素(如腐败、贫富差距等),进而建立有效的解决机制,在法治的框架下求解问题。
这意味着,从政府作为的角度,须以自身的改革为前提,建设服务型政府,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消弭阶段性的矛盾,历来都是有效的法则。同时,要以法治建设为中心,健全民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劳资之间的利益谈判机制,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的管道。处理社会矛盾与冲突如同治水,疏而非堵,方是上策。
以开放和理性的态度,既*****,又维稳,则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是开放的,而非压抑;是有生机的,而非死气沉沉。中国社会也将在民众正当的利益诉求中,在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博弈中,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