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海国实重组的教训
zhaoen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447
精华: 13
发帖: 1563
在线时间: 2635(时)
注册时间: 2007-02-09
最后登录: 2017-09-23
楼主  发表于: 2010-08-01   

海国实重组的教训

管理提醒: 本帖被 王敏超 从 综合信息 移动到本区(2010-08-03)
海国实重组的教训

万和董事长卢楚其曾经对媒体感叹:资本市场有很大陷阱。我想,咱们国家资本市场不规范,在收购重组领域更加充满风险。但是,万和掉进陷阱去、爬不出来的情况也是非常少见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1,南柯一梦,对政策的误解

90年代,万和就开始为多元化、资本平台的梦想付诸努力。收购海国实,就是期望三板政策在2003年前后取得突破。事件的发展,证明万和人对政策误解了。如果说这件事情主要归咎于证监会的无为,那么收购ST美雅就充分暴露了万和的弱点。2003年ST美雅的重组条件包括:不改变公司主业、不更改公司名称、不改变公司地址,万和居然全单照收。纯粹是为了收购而收购,为了上市而上市。更要命的是,公司根本没有把相关利益者的工作做好,二股东反对、独立董事不支持、舆论质疑。28天后,万和不得不黯然退出。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和实业经营是非常不同的,万和的困境,根源在于对资本市场的政策严重误解。不能够把握政策趋势,不能够均衡各方面的相关利益,能做好重组吗??

2,收购前的仓促决策导致后患无穷

收购海国实、ST美雅,万和都没有进行科学的尽职调查,据卢透露收购海国实时“查阅了原来公司章程,分配制度,最大限度地规避收购风险,保证自己的收购质量。”可是,实际上海国实的资产绝大部分没有办理产权,比如土地没有土地证、房子没有产权证。海国实大股东一换,利益链一断,这些资产就难以回到公司怀抱了。
看上去,收购海国实的成本很低,但是对公司资产不了解,导致后续麻烦不断、后患无穷,公司5年来都深陷其中。

3,重组行动极其缓慢,至今仍未迁址顺德

万和在2002年7月收购海国实,卢楚其还透露说,“万和进军资本市场还有另一层意义,不单是一个融资问题这么简单。他说,透过海国实这个平台,可以培育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的主业———燃气具逐步扩张到房地产、交通,甚至IT产业等领域。”
然而,在2006年年报里面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句话:“公司的核心资产由于产权不清,历史遗留的债务纠纷等原因,一直难以产生效益。报告期内公司原有核心资产基本已处置完毕,公司目前收入仅来源于工业厂房租金及处置资产收入。如果不从外部注入优良资产与项目,开辟新的收入与利润来源,则公司的发展必将受到极大的制约。”
时间到了2007年4月,海国实还是一个空壳,所谓的增长点全部落空。——当年的豪言壮志,在今天看来让人扼腕。
冤假错案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33622
精华: 79
发帖: 5821
在线时间: 4469(时)
注册时间: 2010-03-01
最后登录: 2015-09-08
沙发  发表于: 2010-08-01   
伟大领袖教导我们说任何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
空前绝后,蒙冤受难的仅存八只两网冤股板块,是股市里最袖珍的板块!受难十三年以来,收益最多最大的准是那些经常做短线做波段的,但最后等出台平反转板补偿政策时,踏空的也准都是那些技术派的高人!因为他们尝过甜头儿!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凡人都不可避免!你是凡人吗?其实回首若干年以来,两网退市,忽左忽右,高抛低吸,买进卖出做波段的都是高手高人,但在小草论坛,你要总是被大家察觉和发现,你可能就做的不够高尚了!小草论坛就像社会上一样,有饱汉也有饿鬼。其实很好分辨,饱汉底气足,饿鬼饿狠狠!看到谁都想咬一口,像疯狗一样!你是饱汉还是饿鬼?(注:本人保证在论坛所有发言均是真实意思的表示,但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务必谨慎)
                                   (本帖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任何人据此信息买卖风险自负)
读懂万和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255
精华: 6
发帖: 2688
在线时间: 5732(时)
注册时间: 2007-08-11
最后登录: 2020-04-07
板凳  发表于: 2010-08-01   
卢氏老大聪明反被聪明误!!!
wangqiaolian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31373
精华: 13
发帖: 236
在线时间: 667(时)
注册时间: 2010-01-24
最后登录: 2016-10-27
地板  发表于: 2010-08-01   
一家皮包公司想吃天鹅肉而已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