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杨百万: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wan2010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36592
精华: 4
发帖: 2225
在线时间: 896(时)
注册时间: 2010-04-20
最后登录: 2019-02-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7   

杨百万: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精彩博客〕杨百万: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2010.12.07 )

           〔精彩博客〕杨百万:我现在的工作之一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杨百万
    他被称为中国第一股民.而他则自称"散户工会小组长".他的故事曾被包括美国
《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等在内的世界各地媒体广为报道,成为世界舆论关注中
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早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之一的"
著名散户", 这个经历了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仍然活跃在市场上的"不倒翁",他已成为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和证券市场发展历史时绕不过去的"象征性人物".
    他叫杨怀定,他的另一个名字更为人熟悉--杨百万.
    2007年下半年, 沪深股指冲上高位后,杨百万曾多次向散户发出警告.9月12日,
上证综指在走出"5·30"大跌后一路向上, 冲破了5000点大关,许多人都在议论7000
点,8000点甚至一万点,杨百万却在接受中证报记者采访时提出"股市风险加大,又到
克服贪婪时", 特别强调绩优股群体已经积累了相当大的泡沫,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散
户一定要克制住贪婪心态,不应盲目理解所谓绩优股的价值投资,而进入"价值投机"
的怪圈.
    这篇文章见报后, 杨百万受到了许多人的嘲笑.但19个交易日后,上证综指就在
冲高6124点后掉头向下,至今跌幅已超过60%,蓝筹股群体更成为下跌的主力.
    杨百万因此再度备受关注, 其作为中国成功的散户投资者代表的形象再次得到
确认.杨百万说:"我现在的工作之一,就是为散户站岗放哨."
    但他同时声明, 他现在只对自己决策软件的客户作指导,不会随意对公众发言,
不会滥用自己的影响力.他说:"我没有自己的网站,也没有博客,只是偶尔,特别是在
大盘走势的关键时刻, 接受记者的采访.目前互联网上的所谓^杨百万^网站或博客,
全部是假冒的."
    从1988年参与国库券买卖算起,经过柜台交易阶段,再到沪深交易所正规的竞价
交易市场,杨百万参与了至今为止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部历史,也是其中的幸存者和成
功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走过的心路历程,堪称中国证券市场历史的一个缩影.
    1998年,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评选"改革开放20年20人",杨百万入选.如今已到了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年的"20人"中不少人已经因各种各样的原因翻船落马,杨百
万却活得挺好,并不断有新的收获,这不能不说与他成熟理性的心态和稳健的生存方
式密切相关.
    十年前他就曾对记者说:"我始终保持独立, 不参加任何联盟,不管是券商的,庄
家的还是上市公司的."记者与杨百万相识多年,深切地体会他不仅有胆而且有识,他
最大的长处就是能独立思考,在关键时刻能够把握住自己,他有自己的明确的生存之
道,这已化为他的生存智慧,虽然从学历上来说,他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
    早期经历已成传奇
    杨百万的"精明"在他踏入投资之路的第一步时,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百万最早是从买卖国库券开始投资生涯的.这事说起来有点偶然.1988年, 因
为遭遇一些不公正待遇,杨百万从工厂辞职,自寻生计.这以前他已经通过业余搞"第
二职业"赚了一点钱,银行存款有2万.
    辞职后, 他当然得更留心赚钱的机会.有一次,他看到上海某报说温州实行利率
开放, 利息可以高到13%.他给温州人民银行写信,确认了真有其事后,就想把钱存到
温州去.他算了算,2万元,每年利息就是2600元.而辞职前他每月工资68元,一年也就
800多.这在当时已经算不错了.年息2600元,这不是可以不用上班了嘛不过到温州去
的船票刚买好, 他又从报纸上看到另一条消息:上海要开放国债交易.杨百万说:"我
读过《子夜》,知道这里面会有^花头^".他立刻算了一笔账:当时上海银行利息每年
5点几,三年期国库券,年息超过15点,比去温州存银行还划算,还免了奔波之苦.为啥
不买
    国债交易开市的第一天,一大早他就去了.买进后,看看旁边的人,看的多买的少
.到当天下午, 有人想明白了,开始买进,结果价格立刻上冲.冲到110元以上,他就抛
掉了.转手之间,利润超过10%.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之后,他开始研究国库券.很快,他发现全国8个试点国债交易
城市的国库券差价很大,而人民银行却禁止金融机构之间流通国库券.于是他想到了
个妙招:做国库券的异地买卖.这个念头一转, 他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我国国库券异
地交易的先河.
    他没日没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各地之间的差价甚至可以大到超过10元,利润极
其丰厚.他总结出来, 什么地方穷,经济落后,什么地方的国库券就更便宜.当时中国
人的金融意识还相当淡漠, 国库券发行阻碍重重,很多时候要靠摊派,买了国库券的
老百姓急于兑现, 打八折抛售给银行,而银行也普遍缺乏资金,有些银行国库券业务
的启动资金只有十几万, 一下子就胀死了.杨百万说:"我带着现金去买进,当地银行
把我当救星.银行给我的价钱是九折,90元.到上海差价起码十元.靠这2万多元本钱,
出去一趟能有几千元进账.我的本金快速膨胀."
    他向记者透露其中的奥秘:其实那时国务院有文件,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
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从没有低于面值.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杨百
万国库券异地买卖的价差."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他说.
    杨百万的交易金额越做越大,很快达到上百万,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都开始注意
他.
    当时对他的行为有很多争论:一, 这种行为是否属于经营金融按国家规定,个人
不得经营金融.二, 算不算投机倒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看法无疑使他承担了
一定的政治风险.这时杨百万采取了一个聪明的举动,他主动到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去
"人民来访".他对接待人员说:"我有些金融法规搞不清,想主动接受党和政府的教育
. 我可以买卖国库券吗"接待人员反问他:"你看呢"他说:"可以."接待人员问他有什
么依据, 他拿出一份《金融时报》,当时的上海分行行长在报纸上接受采访时表示:
欢迎公民随时随地买进国库券,随时随地卖出.
    做了一段国库券异地交易后, 他心里还是不踏实,怕政策变化,同时也怕大笔现
金带在身边不安全.当时个人不能使用本票,只有现金.杨百万说:"我特地称过,一万
10元钞是一斤二两.我带50万出去, 就是60斤.分量重,体积大,十分惹眼."正好当时
上海公安局开放保安业务.于是他跑到上海市公安局, 询问能否请保安,结果如愿以
偿. 上海《解放日报》为此曾发过消息:上海出现第一例私人聘请公安人员当保安.
这以后他出门买卖国库券,就由保安开好执行公务的证明,还带着枪,一路免检,通行
无阻,少了许多麻烦.外地银行也因此更认可他的交易行为,愿意把国库券卖给他.
    *****, 他又特意到税务局咨询买卖国库券是否要交税.当时的背景是:一些私
营个体户不愿意交税, 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结果税务局的人表扬他主动上门报税,报
纸还发表了"上海市民杨怀定主动报税"的消息,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和好感.后来
杨百万对记者坦率承认, 其实那时他心里很明白,根据国库券条例,买卖国库券是免
税的.或许, 制定国库券条例时,谁也没有想到会出现杨百万这样频繁地跨地区买卖
国库券的情形吧.
    到人民银行咨询,请公安人员做保安,到税务局报税,这三件事让杨百万出了名.
其实,这中间也隐藏着他自我合法化,自我保护的"狡猾"安排.
    从国库券转向股票
    资金量做大以后, 他不再亲自到外地跑了,雇了几个人在全国各地跑,他坐在上
海用电话遥控.
    这些人每到一地,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听当地的国库券行情.杨百万说:"用现在的
话讲,我就是买信息.我变成信息中心,知道哪里价格最低.我指挥他们从最低的地方
开始依次买进, 越买差价越小,最后回到上海卖出.人换班休息,资金不闲着,每天在
滚动,膨胀."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杨百万开创国库券异地买卖,称得上是一个即有魄力又有
头脑的"吃螃蟹者".而紧接着他见好就收, 转向更具潜力的股票市场,更显示了他的
眼光,魄力,特别是超前的金融意识.
    他说, 那时他订了70多份报刊.这个数字着实令人吃惊,远远超过了一般单位阅
览室的规模.他每天读报,分析金融形势和经济状况,寻找新的机会.在关注国库券信
息和买卖的同时,他的眼界就已放得更宽,留心着当时上海刚开张不久的股票柜台交
易市场.说是市场,其实就是一间原为理发店的小小门面,这就是1986年9月26日开张
的工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
    很快,他发现股票市场的机会来了.
    *****, 他在《中国金融》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
社和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他敏锐地感觉到这是利率即
将下调的信号, 立刻决定抛掉国库券,买进股票.抛掉国库券的另一个原因是看到当
时国库券价格实在太高了,达到120多元.而他手上的国库券成本都在100元以下.
    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非常低迷,交易者寥寥无几.营业部的员工好心地劝他不要买
.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说:"我有一个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 就是坚信自己经过
分析研究后的判断,而不愿理会证券公司或专业机构的话."
    他第一次买入的是电真空.电真空面值100元, 此前最高曾到过140多元,当时跌
到91元.杨百万说:"在买入电真空之前, 我实际上已观察它一年多了.当时股票分几
种, 一是甲种,红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二是乙种,下保底上不封顶;三是非甲非乙,
既保底又封顶.电真空是非甲非乙, 规定最高红利率15%,最低不低于银行利息.也就
是说,买电真空的收益率最差不会低于存银行.第一次买了3000股.算一算,如果每股
一年能分15元红利的话,一年4万多元,我可以做食利阶层了.那时的工资水平一般是
每月100多元,一年才1000多元.当时倒也没有想到股票后来会这样大涨."
    他当时对营业部的人说,估计利率要调低,所以买点股票放着.结果没多久,利息
果然下调了.许多人都传说他有背景, 知道内幕消息.杨百马说:"我哪有背景我就是
读报分析出来的."
    半年后股票开始暴涨,电真空涨到800元.他让助手化整为零不动声色地抛售.抛
完后他就带着助手到普陀山旅游了一个月.因为他知道, 下跌也是要有一个过程的.
要克制自己, 避开这个下跌过程.结果一直跌到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电真空
的价格是375元.交易所开业第一天,成交1000多股,他一个人买进了500股.后来涨到
500多元,他又抛了.他抛后电真空又跌回370多元.于是有人到市政府去告状,说杨百
万操纵股票价格.杨百万真觉得不理解:"我每股已赚了100多, 总共赚了5万多了,为
什么还不抛后来有关部门经调查后为他辟谣. 而他则又在370多元时再次分批买进.
电真空后来涨到2500元."
    中国证券市场早期的一大神话是认购证.但杨百万却没有参与认购证的盛宴.许
多人对此疑惑不解, 认为他这回是看走眼了.杨百万说:"我没买认购证的原因简单,
那时我满仓都是股票.我怎么会抛掉股票去买还是未知数的东西呢另一个原因是,当
时很多人买认购证发财是发在黑市上.我已经名声在外,就不要做黑市了."
    不过他话锋一转,说:"也不能说交易所开业以前我们买卖股票就是做黑市.早期
无所谓黑市白市,而且我们的交易都是有法律依据的.1987年上海出台《上海市股票
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股票交易价格可由交易双方自行决定,股票不能中途退股,投
资人需要转让变现时, 一般可以自找对象转让,并到代理发行机构过户.规定就是要
自找对象,自由定价嘛,怎么叫黑市后来赚钱了,人家就说我们是^黄牛^,搞场外交易
, 而不想想当时根本就没有场内交易.实际上是我们在帮助政府形成市场.1992年市
政府请我去开会,讨论第二年股票发行的事.我在会上说,以前你们讲电真空炒到300
元, 太高了,是黑市价格,现在新股发出来就是6元7元,相当于当时的600元700元.这
怎么讲"
    另一件让他得意的事情,是1992年12月上证所实行股票拆细,10元拆到1元,但交
易所收印花税时小数点没有相应调整,仍按10元面值计算."我拿到交割单,一看不得
了,要出大事了,就从上海大厦跑步到交易所,说快点找尉文渊总经理,发通知一律作
废,明天再交割.交易所的人发现了问题后都很紧张,说我立了大功."
    投资已成为终身事业
    杨百万第一次出门讲课,是1993年去南京.
    当时他在1500点的高位抛完了股票.他在南京对股民讲,经过一轮快速上涨之后
,大盘要调整了,大家千万要冷静.当时整个市场气氛热烈,同去南京的许多上海股评
家也都在说要涨到1800点,杨百万的话并无多少人听进去.结果一个星期之内大盘开
始暴跌.杨百万这一炮打响全国.
    从1993年开始,杨百万经常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作报告.他注重讲授证券投资的
基本知识和原则, 也在大势的关键时刻对散户作出提醒,加之他的讲课风趣生动,颇
受欢迎.此后,他又开始应邀在全国各地报刊上持续发表文章,评论大盘走势,宣传投
资理念.他在全国散户中的影响力和名声随之越来越大了.
    1993年,杨百万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专题节目中畅谈股份制问题,引起学
术界的关注.随后他应邀在沈阳财经学院担任了十年的专职教授,期间还应邀在上海
财经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云南财经学院等高等学府演讲.令他最感荣耀的是20
00年10月,以一介平民和一个从未进过大学的初中毕业生的身份,他走上中国名校学
术殿堂--北京大学的讲台,为研究生和MBA讲授证券市场的理念和实务.至此,杨百万
在股市上不仅收获了财富和知识,而且收获了此前未曾预料到的荣誉,在很高的层次
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杨百万很快就冷静下来.经历了市场十几年的风风雨雨,他深知股市波谲云诡
, 市场上没有神仙,没有妖怪,没有人能够完全把握市场走势.从1994年起,他就尽量
减少出去讲课的次数,并尽量不接受采访.特别是经历了从2001年开始的漫漫熊市的
折磨后,杨百万的心态变得更加成熟了.
    2003年底, 他专门写下《告别散户》一文,宣布不再撰写股市文章.此文也是夫
子自道, 浓缩了他十几年的炒股体验和几十年的人生阅历,颇含哲理,也体现了他的
性情与个性.文中强调, 市场青睐于对其有深刻了解之人,散户一定要理解风险和机
会共存的真切含义, 证券市场成功与否是六分心态三分技巧一分运气,缺一不可.他
告诫散户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散户一定是最终的失
败者.只有学习才是成功的基础.语重心长,言词恳切.
    之后,他的路越走越宽.
    早在2000年之前,杨百万就开始致力于总结自己的操作经验和对大盘,个股走势
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开发一套技术分析软件.为此,他成立了自己的软件公司,投入
了主要的精力.
    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作出版了五六本书.配合软件的销售和学员培训而写的《股
市赢家》一书被评为2007年最佳商业图书.这些书的写作和出版让他颇感自豪.这是
一项重要的自我肯定,其分量不亚于赚钱.
    杨百万的成熟也表现在生活方面.他一直过着相当简单朴素的生活,越来越从容
淡定.他说,炒股已经成为我的事业和生活方式.
    回顾二十多年的炒股经历, 杨百万总结了一句话:"从一个投机者转变为理性的
投资者."
    他向记者反复强调:"我们是市场的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在这个市场
上我们不仅赚了钱, 而且找到了发挥才能,实现价值的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最知道应
该如何爱护这个市场.我们是最坚定支持改革开放的人,也是最希望市场健康发展的
人.我现在所作的工作, 包括到处讲课,培训学员,都是为了宣传,培养成熟理性的投
资理念,为了支持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他说:"过两年我会退休,不再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地讲课,也不再参与软件公司的
业务.但我不会放弃炒股.炒股已成为我的终身事业.况且,炒股还能防止得老年痴呆
症呢!"

wan2010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36592
精华: 4
发帖: 2225
在线时间: 896(时)
注册时间: 2010-04-20
最后登录: 2019-02-12
沙发  发表于: 2010-12-08   
证券市场成功与否是六分心态三分技巧一分运气,缺一不可.他
告诫散户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散户一定是最终的失
败者.只有学习才是成功的基础.语重心长,言词恳切.
    之后,他的路越走越宽.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