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蓝田股份:证监会在调查什么?
三水股民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9872
精华: 48
发帖: 4242
在线时间: 12799(时)
注册时间: 2007-10-05
最后登录: 2020-10-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蓝田股份:证监会在调查什么?

......蓝田股份:证监会在调查什么?

http://finance.qq.com/a/20101128/001111.htm
蓝田股份:证监会在调查什么?
2010年11月28日19:38东方网证券市场周刊 马腾我要评论(0) 字号:T|T
  蓝田的十一长假过得很不痛快。10月8日第一个工作日即宣布停牌,10月9日,正式公告了证监会对公司进行调查。

  这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此次调查从9月1日到节前结束,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据证监会有关人士介绍,最近的这两次调查涉及蓝田三年来的税票、与银行的往来账、与关公司的往来账,但目前仍然没有公开的结论。

  证监会有关人士说,证监会对蓝田的历次调查?包括节前的这次?均不属立案稽查,但节前的此次调查却要求蓝田股份予以公告,这等于第一次将证监会对蓝田的不信任公诸于众。蓝田要为名誉而战,而证监会也决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执着怀疑。证监会有关人士称,蓝田像一个巨大的谜团,他们想亲自撩开它,要亲自求证对蓝田的广泛质疑。

  公司方面向记者表示?此一说法得到证监会参与调查人士的证实?,证监会对蓝田最大的怀疑有三点: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现金流以及中国蓝田总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关系。据称证监会的调查每次都所获寥寥,难度在于缺乏定量的标准。证监会认定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而蓝田则坚持既然已成方圆,为何会没有规矩?双方争执陷入胶着。

  巨额固定资产投资是否虚增利润

  蓝田股份上市后流动资产规模基本在一定区间内变动,而固定资产(包括在建工程)的增长速度却远远高于流动资产,公司每年都斥巨资投入工程建设。至2000年底,蓝田的固定资产已达21.69亿,占总资产的76.4%,公司经营收入和其他资金来源大部分都转化成了固定资产投入。

  比如,洪湖菜篮子二期工程,原预算2亿,但截止到2000年末,公司已累积在此项目上投入4.17亿(包括该工程的细分项目),超支100%。又如,公司自募资金项目??莲花酒店二期工程,1996年就开始施工,一直到2000年末尚未完工,至今仍挂在在建工程项目上。

  以财务角度而言,企业固定资产的形成是经营收入的转化或者是资金支出的资本化,即将当期的费用支出计为资产的增加,而通过折旧的形式分摊到以后各期,如果计入在建工程,甚至连折旧都不必提,因而固定资产计价的不实会虚增企业经营收入或低估当期费用,从两方面都能起到增加当期利润的作用。这令监管部门悬心不下??蓝田股份固定资产扩张过快,并且2001年中期改按《农业企业财务制度》计提折旧,造成了蓝田4800万元利润的减少,那么以前年度财务制度下的折旧是否虚增了利润?但是相关的求证工作令证监会挠头。蓝田的固定资产投入主要“扔”进了近30万亩的茫茫洪湖,大宗投资项目多为大湖开发、洪湖生态旅游综合开发、低湖田改造等工程,证监会有关人士坦言,要想精确度量这些项目的投资数额,只有通过卫星测试交由专家认定,凭证监会目前的调查手段几乎不可能。

  蓝田股份董事长保田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大的问题是蓝田作为农业企业的真实情况,他说:“另外还有两个特殊性,第一,蓝田的配股申请3年来都迟迟得不到批准,但相关工程却已经立项开工,造成固定资产投入进一步增大;第二,国家对蓝田的基础设施没有一分钱的投入,输电、道路、通讯、供水全由蓝田自建。”他还解释了洪湖菜篮子二期工程超出预算100%是因为有新批租的土地进场;而莲花酒店二期工程一直没有完工是因为该酒店标准现已过时,蓝田基本上做了放弃的打算。

  但这番解释并不能令证监会信服,证监会有关人士表示,不会因此放弃取证的努力。

  为什么有这么大的现金流

  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857.2万元。2001年中期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帐款3159万元。公司2001年中报的补充公告对此做了解释,称“由于公司基地地处洪湖市瞿家湾镇,占公司产品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因此‘钱货两清’成为惯例,应收帐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笔笔都入帐了吗?其中有多少是在“体外循环”?有无收入流失?有无偷税漏税?证监会有关人士说,蓝田股份的现金交易中有手续不完备的情况,证监会不可能监察每一笔买卖,但也不能相信每一笔买卖的真实性。

  对此,瞿兆玉是这样说的:“在偏僻的农村现在有几家银行是联网的?蓝田所在的瞿家湾只有农业银行的一个储蓄所,取200万的现金,还要星期一打招呼,星期三才给钱,公司与农民、个体商贩长年都是现金交易,公司手中的现金流量有时一天多达上千万元,不这样公司的经营就难以为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我国著名的农业问题专家陈锡文先生认为,对农业企业而言,这两个情况比较特殊。第一,在农村建设比较像样的基地,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要从头做起,在城市“三通一平”则无须企业投资。第二,农业企业的现金流过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现象。比如农民愿意将粮食、棉花出售给个体商贩,就是因为这样可以现金交易。另外,越到基层银行其支付能力的确越有限。

  证监会的有关人士承认,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但是证券市场对它却一直都是疑云重重。

  据悉,目前,证监会有关派出机构已陆续到蓝田股份饮料产品的材料供货单位进行调查,因为蓝田在与它们的交易中,有不少白条入帐的情况,财务手续不健全、管理较混乱。有相关人士分析,此举表明证监会的调查工作已由直接突破,改为进行外围调查。

  中国蓝田与湖北蓝田

  对证监会而言,最浓重的一片疑云是中国蓝田总公司与蓝田股份公司的关系。证监会的有关人士说:“对此,与其说我们不明白,不如说我们不理解。”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一个庞大的企业帝国,它始建于1980年7月,经营范围涉及农副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以及汽车、钢材、农药、化肥、制药、房地产开发、酒店、商场、机电、广告、市场研究等多种行业,属下国内独资企业54家,驻各地经营公司、办事处160多家,国外独资公司3家,总资产规模达220亿元,是我国有希望进军世界500强的大型国有企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并非蓝田股份的母公司,但是二者的关系却十分密切。根据记者的了解,二者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五个点:

  第一,中国蓝田总公司在央视斥资2亿元的广告中,蓝田的“野藕汁”、“野莲汁”为其主要载体。即蓝田总公司花了2亿元为股份公司的产品做广告。

  第二,中国蓝田总公司借款给蓝田股份公司,先后共达2亿元左右。

  第三,中国蓝田总公司为蓝田股份产品的经销商。双方按核定的交易价格进行结算,将实际销售金额与定额差额扣除税负作为手续费。2000年度、2001年上半年销售蓝田产品金额分别为34?833?499.45元、7?594?672.08元,占蓝田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1.9%、0.96%。

  第四,2000年度蓝田股份收购中国蓝田总公司所持北京蓝田园国际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80%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第五,蓝田股份前任董事长、总经理,现任董事瞿兆玉先生同时为中国蓝田总公司法定代表人。

  蓝田股份连年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帝国的荫庇”。中国蓝田总公司为什么对蓝田股份如此厚爱?中国蓝田总公司总经理瞿兆玉认为这其中没有秘密可言,更谈不上有什么阴谋。他说:“我是总公司的总裁,以前又兼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你说我们怎么就没关联呢?这是中国的特殊体制。当时我在两个公司任职,说得不恰当一点,这两个公司就像我的两个儿子,我不能看着这个儿子有饭吃,另一个儿子没饭吃,总公司帮助股份公司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不妥”。对于被广泛关注的总公司为股份公司广告一事,他说:“经销商为其经销的产品做广告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就像耐克的经销商为耐克做广告一样。”

  尽管如此,蓝田股份还是做了妥协。瞿兆玉辞去了蓝田股份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而中国蓝田则准备在今年这个年度的合同完结之后,将不再做蓝田股份公司产品的载体广告。

  但这并不足以释疑。证监会的有关人士表示,在1999年以前的宣传资料中,中国蓝田总公司一直将蓝田股份称为其核心企业,之后又否认了这种说法。证监会始终认为两公司的关系处于半透明状态,它们真的像公开资料中的那样,仅仅是简单的经营关系吗?证监会的历次调查虽然都空手而回,但这个疑问却难以消散。

  蓝田何去何从

  蓝田流通股19975.04万股,广大投资人迫切希望蓝田从云遮雾绕中走出来。

  近年来,蓝田尽了许多努力,以挽回形象。2000年4月,中国证监会武汉证管办对蓝田发出巡检整改通知,公司随即议定并实施了整改方案。1999年中报、1999年年报、2000年年报、2001年中报都按证监会要求做了补充公告,主要就是解释各界质疑,但仍未服众。

  10月9日蓝田复牌后连连跌停,四面楚歌,这是自1999年10月之后的再次大劫。蓝田是安之若素还是背水一战?有消息人士透露,在这种情况下,蓝田股份可能有一些“回应”。

  其一,今年蓝田将有可能实施大比例送股。由于2000年前有规定,“派送红股的公司在一年内不得配股”,一直努力配股的蓝田自1998年以来就从未送股,其股本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没有得到稀释,每股净资产高达近5元,公司董事长保田认为,这是蓝田“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

  其二,蓝田将有可能放缓对洪湖的进一步开发。上市之初,公司向当地政府以4398.79万元的开发费获批了364.8万平方米湖面,陆续以低价格获批的湖面至今已达29万亩。公开资料显示,其中的水产品已成为主要利润来源。洪湖总面积达100万亩,瞿兆玉曾豪言:“蓝田在洪湖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也意味着固定资产投入将继续急增,而蓝田的固定投资过大一直为人所诟病。

  其三,蓝田有可能进行资产重组,将有争议的“野莲汁”、“野藕汁”的业务剥离出去。近3年饮料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28%左右,其毛利率分别为40%、39%、45%。保田解释说,该产品毛利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莲、藕、饮料罐均由公司自产,原料成本低,费用支出也较少,而售价却较高,并且销售渠道通畅。但普遍的疑问是,“野莲汁”、“野藕汁”销售收入近5亿元,公司的应收款为什么只有3159万元?如果这些回应真正实现,蓝田还能保持连年的高增长吗?对投资者来说,最大的希望是证监会对蓝田尽快给一个说法。

(东方网)
三水股民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9872
精华: 48
发帖: 4242
在线时间: 12799(时)
注册时间: 2007-10-05
最后登录: 2020-10-15
沙发  发表于: 2010-12-11   
......全部 沪深 港股 基金 美股    谎言的欺骗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http://finance.qq.com/zt2010/fyjjltsh/index.htm

2010年11月28日19:49中国证券网我要评论(1) 字号:T|T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据农行总行信贷部负责人介绍,仅农行就给蓝田贷款9亿元。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还包括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


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1997年配股时融的1.1亿元,因为盘子不大。据规定,公司配股总数不得超过其股本总数的30%。要想多配股只有将总股本做大。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水产品要实现规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当蓝田股份无法满足报表上的业绩增长时,除了母公司为子公司输血外,剩下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增资屡屡搁浅


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增。如果蓝田股份的配股能够如愿进行,蓝田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当蓝田再次提出配股申请时,一桩陈年旧案成为蓝田的滑铁卢。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配股资格的丧失,使蓝田的财务链条绷紧了。2000年4月,蓝田股份再次将1999年的配股方案报证监会复审。10月,证监会再次对蓝田股份进行调查。蓝田股份的配股计划再度搁浅。2001年3月20日,蓝田股份的配股方案,再次上报证监会。同年9月和10月证监会两次派员对蓝田股份进行调查,并迫使蓝田股份发布接受调查的公告。蓝田股份的配股计划第三次落空。但从当时配股价格的上调,可以看出蓝田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大。


600字成为导火索


真正剪断蓝田资金链的是一个文弱的学者。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此文发表以后,“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找到刘姝威并要求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他称此文“让所有的银行全部停止对蓝田贷款。资金链断了,蓝田让你搞死了”。因刘姝威拒绝道歉,“蓝田股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将刘姝

威告上了法庭。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诉通知书》,称“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要求刘姝威作为被告出庭。“《金融内参》属于机密级刊物,只供各银行领导参阅。我没有想到那篇600字的短文会落到蓝田的手里,更不相信各大商业银行会仅凭一篇短文而停止对蓝田贷款。”刘姝威说。但就整个事件来看,刘姝威的文章确实成为“蓝田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谎言欺骗连连


应收账款怎么会如此之少?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账款仅857.2万元。2001年中期这一状况也未改变:销售收入8.2亿元,应收账款3159万元。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像,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其水产品销售,不可能是直接与每一个消费者进行交易,必然需要代理商进行代理,因此水产品销售全部“以现金交易结算”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而销售收入达5亿元之巨的野藕汁、野莲汁等饮料,不可能也是以现金交易结算。


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

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账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产品毛利率怎么会如此之高?

2000年年报以及2001中报显示,蓝田股份水产品的毛利率约为32%,饮料的毛利率达46%左右,驰名品牌承德露露毛利率不足30%。从公司销售的产品结构来看,以农产品为基础的相关产品,都应是低附加值商品,一般情况下,这种产品结构的企业,除非是基于以下几种情况才会有如此高的毛利率:1、产品市场被公司绝对垄断,产品价格由公司完全控制;2、产品具有超常低成本的优势。从实际情况看,以公司现有的行业属性、市场环境、产品技术含量等方面进行评估,达到这样高的赢利水平的可能性很小。


而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 “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曾轰动全国的蓝田股份造假事件,至今仍有余温。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行贿罪被提起公诉。据报道,2008年10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造假者最终制造的是牢狱之灾,蓝田的谎言被彻底戳破。但为这些为这些谎言所付出的代价确是惨重的,这里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相关部门的信誉和国人的信心。
我要评论(1)相关专题:股市20*****传奇之蓝田神话破灭 相关阅读:
·蓝田股份:证监会在调查什么? 2010.11.28
·一篇内参引爆危机 蓝田追杀刘姝威? 2010.11.28
·蓝田留下的三大悬念与四大质疑 2010.11.28
·视频:《中国股市记忆》(第42集)蓝田“魂断” 2010.11.16
·背靠农业部 瞿兆玉创造蓝田神话 2008.11.13
·执行困难蓝田民事赔偿案会泡汤吗? 2008.11.08
·生活就这样被“蓝田”改变 2008.10.27
·蓝田股份原总经理因单位行贿罪获刑 2008.10.21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