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医药个人股东救济谜局
2011年01月07日 11:58:09 来源: 大众网 【字号 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时超 摄
一部分投资者被深套十几年也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此类案例在产权市场下柜企业中还有很多,此次德州医药如何救济、怎样弥补个人投资者权益损失成为上述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导报记者 时超 德州报道
去年12月30日,德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德州医药”)召开2009年度股东大会,其中一项“股东关于其权益受损之救济的提案”引起了经济导报记者的注意。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6月德州市财政局持有的德州医药36%国有股权挂牌转让给德州医药,德州医药随后将这部分股权注销,德州医药由此仅剩1920万股的个人股东。一位长期关注山东产权市场的投资者告诉导报记者,德州医药的个人股东很多来自于早前从事产权市场交易的人士,但由于公司“下柜”后一直到2008年都没有有效的管理和召开股东大会,这部分投资者被深套十几年也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这样的例子在产权市场下柜企业中还有很多,此次德州医药如何救济、怎样弥补个人投资者权益损失成为上述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商业秘密”
去年的最后一天,导报记者来到位于德州三八中路的德州制药厂,找到了负责此次股东大会联系工作的李华(现任德州制药厂总经理办公室主任)。
“股东大会召开得很顺利,各项议案都获得了通过,”李华对导报记者表示,此次股东大会已经通过了“股东关于其权益受损之救济的提案”,但具体内容公司还要进一步研究,作出部分调整,且涉及到公司的商业机密,因此不能透露具体内容。
据了解,德州医药如今能正常召开股东大会已经不易。自1998年11月在山东产权交易市场下柜后,德州医药一直处于无人进行有效管理的状态,且从未召开过股东大会。直到2009年5月,持有德州医药450万股,占总股本15%的德州博诚商贸有限公司(下称“博诚商贸”)才决定自行召开德州医药2009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选举了公司董事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修改了公司章程。
去年6月德州医药又从山东产权交易市场以2904万元价格回购了德州市财政局持有的1080万股国有股权,随即注销。当时的挂牌公告显示,公司2009年前3季度以及去年前两个月的营业收入均为0。一位德州制药厂的工作人员对导报记者说,现在德州医药依旧没有管理人员。一个刚刚启动了股东大会,且没有营业收入,没有管理团队的公司,有何商业秘密可言?
大股东获益不匪
导报记者随后调查发现,此次“股东关于其权益受损之救济的提案”或许与此前积极启动股东大会的博诚商贸有关。导报记者从当地工商部门查阅资料发现,博诚商贸的企业法人与德州制药厂的厂长兼党委书记同为“卞建钢”,而这位人士也是德州博诚制药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
2009年德州医药召开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时,李华曾向媒体证实,博诚商贸原来持有的股份较少,后来通过收购个人股逐步增加了持股数量,直至启动股东大会时持有450万股。按照当时市场价格1元/股计算,博诚商贸的增持成本应该较低。而李华本次也向导报记者证实,在回购国有股权并注销之后,博诚商贸持有股份基本没有变化,已经成为了德州医药的第一大股东。
按照2010年6月德州医药国有股权的挂牌交易价格计算,成交价为2.7元/股,比博诚商贸增持时的1元/股上涨了几乎两倍。而当时挂牌信息显示,公司去年2月时的每股净资产接近2元,大股东的“投资收益”颇为可观。
不过,李华也称,此次“股东救济提案”并非博诚商贸提出,但至于是谁提出,方案如何操作,李华均予以回避。
优良资产早已剥离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德州医药的境况不佳,但其全资子公司——德州制药厂经营状况却颇为红火。一位在制药厂对面企业工作的员工说,制药厂在德州市属于较大的企业,利税不少,企业管理层的年薪也颇为丰厚。
子公司经营情况不错,为何母公司却常年交出“鸭蛋”成绩单?
一位熟悉德州医药的人士对导报记者表示,德州制药厂其实早已与德州医药剥离,改名为“德药制药有限公司”(德药制药),2003年德药制药与陕西省大型药企步长集团重组,步长集团控股51%,取得控制权,如今公司经营不断向好。
“德州制药厂仍是德州医药的全资子公司,德药制药与德州医药之间并无联系”,李华对导报记者说,两个公司的区别是,德州制药厂的资产以及经营收入是计算到德州医药之中的,但德药制药的资产却不计算其中。
而上述熟悉德州医药的人士表示,德药制药在成立的时候吸收了大部分德州医药的优良资产,仅给德州医药留下了药店等少数资产。
导报记者随后查阅资料发现,德州医药以前资料中显示的心血管、抗肿瘤、解热镇痛药、肠胃药系列60多个品种,以及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车间均已被归入德药制药旗下。而德州医药现在的经营范围已经变为医用无菌纱布、医用脱脂棉及脱脂纱布、体温计、血压计、磁疗器具、家用血液仪等医疗消费品的销售。大众网-经济导报 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