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出了什么事?
山薹裱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6863
精华: 14
发帖: 262
在线时间: 157(时)
注册时间: 2009-05-27
最后登录: 2018-10-31
楼主  发表于: 2011-02-01   

出了什么事?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山高路险 从 政策法规 移动到本区(2011-03-22)
秦晓们的恐惧
转自:乌有之乡   作者:闲言
     (张宏良按:最近忙于重大问题的调研,一直没有更新文章。今天看到闲言先生揭示秦晓等政治改革本质的文章,感觉事关重大,所以推荐大家高度关注。闲言先生这篇千余字的短文用触目惊心的活生生现实,再次证明了此前我们一直强调的那个基本判断:那些借助于***发了大财的资本集团,之所以反过来要打到***解体共和国,完全是由于恐惧。由闲言先生指出这个问题的特殊意义还在于,闲言先生既非是怒发冲冠的左派战士,也非时寒冰那样嫉恶如仇的自由派斗士,而是一位十分理性温和的自由派学者,连这样一位十分理性温和的自由派学者都看不下去的政治改革,可见其背后是何等的凶险黑暗。
    闲言先生指出了秦晓为代表的“原罪共同体”,在中国推行民主政改的目的,是源于恐惧,恐惧将来被清算。为什么如此恐惧?因为玩得太大,大到了空前绝后的天文水平。仅就闲言先生指出的平安保险公司这一个案例,就抢劫了最高市值超过1万亿的国有资产(4百亿是当时未上市的规模)。1万亿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秦晓成立博源基金会那年全国工资总额的一半,2007年全国工资总额才2万多亿元,平安保险一个公司就砍去了一半,这还仅仅是成千上万抢劫案中的一个。平安保险公司还不仅仅是把成千上万亿国有资产变成了私人资产和外国资产,还成为外国资本集团和国内买办集团掠夺中国股民的金融工具,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要让老百姓拥有财产性收入,可是,外国资本集团和国内买办集团却让平安保险推出千亿融资巨单,用平安保险做空股市,把股市从6100多点砸到1600多点,造成中国股民20多万亿现金资产烟消云散。面对如此巨大的空前抢劫,对于秦晓代表的这个“原罪共同体”来讲,未来能够睡好觉的唯一选择,就是彻底推翻当今红朝,解体共和国,让所有抢劫罪行伴随着改朝换代一起烟消云散,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永远断绝后患。
    秦晓等“原罪共同体”比之那些只会把财产和亲属转移海外的人更加高明深刻的地方在于,他们知道在世界一体化的当今时代,仅仅是想逃,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俄罗斯踏遍全球的锄奸小组给了他们巨大的震撼,他们十分清楚,只有拿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冲天气概,把中国这艘大船彻底沉掉,大家才能世世代代享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所以,他们基金会确定的根本任务,就是推行普世价值、促进社会转型,转成什么类型?就是转成多党制的一盘散沙型。今年这个基金会开年便干了两件事,一是开会研究苏联解体问题;二是开会批判“中国的国家主义思潮”。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再加上突尼斯的乌鸦一叫,究竟想干什么,恐怕连傻子都知道。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基金会,虽然这个基金会表面上叫基金会,其实完全是一个金融精英为主体的政党雏形,囊括了中国金融领域几乎所有顶级高官,其中有两个中央银行副行长,一个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两个前证监会主席,两个前证监会副主席,许多个中国国家级金融公司的董事长,许多个世界金融财团的董事长、主席,甚至连美国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原欧盟副主席等都包括在内。这些基本掌控了中国全部金融资产的官僚大佬,还仅仅是一些公开露面的前台人物,其后台人物是何等惊天动地,就更是可想而知。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基金会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右翼色彩,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基金会要干什么,可所有人又都眼睁睁看着这个基金会在干什么,并且看着他们在用***的钱干什么,在用共和国的钱干什么,当然,其实是在用老百姓的钱干什么。前两天,这个基金会召开“批判中国国家主义思潮”的报告会,一位著名右翼学者应邀前去参会,居然因为“右”的还不够格,像叫花子一样被十分粗暴地轰了出来,气得这位右翼学者破口大骂“秦晓是斯文丧尽,衣冠于地……不过是一次偶然的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而已”。由此小事,就可看出秦晓基金会的右翼气势是何等之大。
    今年刚一开始,与中国情况相类似的突尼斯就爆发了“茉莉花革命”,突尼斯的茉莉花还没有绽放完毕,埃及紧接其后也陷入了政治动荡。革命越来越具有了浪漫色彩,当初在中亚是“颜色革命”,现在则更加浪漫地又进了一步,变成了“鲜花革命”。这次鲜花革命与以往颜色革命相比,有一个重大不同,就是以往颜色革命都是连同执政者和执政党一起推翻,而突尼斯这次鲜花革命,只是赶跑了执政者,并没有推翻执政党,仍然由现有执政党在领导。这是突尼斯执政党的历史幸运,只是,掌控中国几乎全部金融资产的博源基金会等“原罪共同体”,显然不会希望中国执政党也会享有这种幸运。
   下面是闲言先生的文章。)


       在当下中国大声疾呼民主政治的人群中,有些人是衷心相信“民主是个好东西”,也有些人是因为其他原因,例如恐惧,比如秦晓。
在近30年的改革进程中,以改革名义化公为私、将公产纳入私囊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操作最公开、影响最恶劣、金额最巨大的主要有两例,一是山东鲁能案,二是秦晓操刀的平安上市舞弊案。鲁能案的大锷在最后关头迫于舆论的压力而退却,但秦晓却坚持将腐败进行到底。
       价值400亿元的国有股份以十几亿元的价格转让给私人,当然需要有个说法。秦晓的说法是:自己“喜欢掌控”,眼看平安要上市,掌控不住了,所以情愿亏它几百个亿,也要提前把股份卖了——这种掩耳盗铃当然站不住脚,即便你真的“喜欢掌控”要出让股份,为什么不能溢价转让反而低于原价转让?此前汇丰就是以6·3倍的溢价受让平安股权的。将要上市的公司,越接近上市时刻,股份的价值越高。只要招商局放言要转让,就是10倍、20倍的溢价,恐怕也会有投资者趋之若鹜。然而,秦晓的一切操作都是悄悄在黑箱内进行,直到完成转让,信息才为外界所知,结果是价格不但没有溢出,反而低于原价,受让方又是“自然人”,傻子都知道其间发生了什么。纵然你秦晓是受虐狂,不吃亏(当然,亏的不是自己,而是国家)不舒服,为什么不将股份转让给其他国企,或者由国资委直接收回呢?
       这样明目张胆、毫不掩饰地鲸吞巨额国有资产,当然不可能是秦晓个人完成,当时的主管部门和国资委难辞其咎;能够消化重重的阻力、告状和调查,分食者的背景更深不可测。由于背后有人,鲸吞顺利完成,秦晓个人不但没有被追究,反而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没有追究、没有刑责并不能改变这件事的性质,不能改变秦晓们曾经犯下严重罪行的事实。这是他们的“原罪”,这一刻,忐忑、恐惧在心中埋下了,而且始终不能磨灭。
       不在恐惧中爆发,就在恐惧中灭亡。所以秦晓要爆发,要找到一个可以消除“原罪”烙印、永远免于恐惧的出路。于是他组建了博源基金会,提出了所谓“现代性”——这个圈子绕得有点大,中国的老百姓又大多只是“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因此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被他的漂亮词藻绕进去了,只能被他、他的帮闲以及媒体牵着鼻子走。其实,我们只需要轻轻地问一句:秦晓折腾这些,到底是想干什么呢?难道他想把已经揣到兜里的400亿元拿出来,还给大家吗?
       当然不是。纵然从最善意的角度揣测,他也无非是想来个天下大乱,建立新朝后,前朝的罪过可免于追究,秦晓们也就可以免于恐惧了。如果再现实一点分析,他们这是想利用已经到手的金钱和影响力,乱中取权呢。
       秦晓的这些说法、做法,代表的不是他个人,而是一大批人,这是一个“原罪共同体”。他们犯罪的时间、地点、方式和对象各有不同,但性质一般无二,都是借助权力,将公产纳入私囊。他们需要一个出头者,一个代言人,于是刚刚退休、又不甘寂静的秦晓就俨然成了旗手——谁能想到,在前所未有的高调下面,隐藏的是永不褪色的恐惧。
       这么多年过去了,秦晓们还在恐惧,这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么多年过去了,秦晓们还只是恐惧,仍然没有被追究,说明这种希望其实也渺茫。那个声称如果追究“原罪”就是反对改革开放的人,我原来以为他只是被资本家“统战”了,看到最近的媒体报道,才知道他原来早已直接和资本家联姻了——休了原来老革命的女儿,娶了一个大资本家。怪不得会说这样的话,做这样的事,原来不是观念问题,而是立场问题,是“屁股决定脑袋”。只不知他九泉之下的父亲,知此后还能否安息?
       秦晓已经老了,他还有一个办法是:死后财产将转移到后代手中,通过这种代际传递,或许可以漂白“原罪”的烙印,从此免于被追究。但是,对于那些被剥夺得如此干净彻底的大众来说,这样的财富亦可免于清算,他们又怎么可能甘心,社会和谐又从何谈起?

伍零憝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3188
精华: 38
发帖: 347
在线时间: 318(时)
注册时间: 2010-02-24
最后登录: 2014-04-29
沙发  发表于: 2011-02-01   
切莫把股市看成圈钱工具

246 次点击
1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拒绝谎言10 于 2010-3-16 23:34:07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切莫把股市看成圈钱工具

        时寒冰

    中国股市创设的初衷,是为国企服务,将国企改革成本转嫁给公众。因此,伴随着中国股市成长的20年,是无数股民的血泪。

    这是一种极为扭曲的状态。

    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是融资,更是一种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平台:民众把暂时不用的资金,“借给”亟需发展资金的企业,分享企业发展收益,从而实现比把资金存入银行更高的收益(与通胀指数相比,中国目前已经步入负利率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是双赢的。然而,对资本市场转嫁改革成本的初期定位的延续,实际上已经使中国资本市场严重扭曲,股市成了圈钱的工具,成了少数人暴富的工具,而广大股市一直不能获得稳定的回报,股市成了单向的平台:即股民向企业和强势既得利益者输血的平台。

    融资的迫切性正在给市场带来致命伤害。

    我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提到:美国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整整用了100年时间,平均每年8只;香港股市扩容到800只股票,也用了33年,平均每年24只。中国股市在20年内,截至2010年3月12日,沪深共有1739只股票(不含B股和58只创业板股票),扩张的速度几乎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人们犹记得,2007年是A股市场IPO创历史记录,沪深两市IPO募集资金约4771亿元,加上再融资3657亿元,2007年A股融资总额突破8000亿元,超过2002年至2006年5年的融资总和(2005年时新股发行只有322.09亿元),也超过了美国的融资总和(折合人民币后:纽约证交所主板的2629亿元、纳斯达克的1393亿元和美国证券交易所的631亿元),中国IPO金额全球第一。而名列第三、第四的巴西、俄罗斯股市,新股发行规模只有200多亿美元。

    融资规模的扩大,终于成为中国股市的不可承受之重,A股从6100多点一口气跌到1600多点,不少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由此带来的消费低迷,一度让这个庞大经济体陷入茫然的状态,令决策者忧心如焚。

    但是,管理层好了伤疤忘了痛。自2009年6月29日新股发行重启,由桂林三金至2009年12月16日中国一重上市,2009年共有147家公司通过发行新股登陆A股市场,IPO数量在世界位居第一,除了数量多,高发行市盈率是另外一个最典型的特征:2009年的新股平均市盈率高达66.25倍,远远高于2006的23.2倍、2007的30.1倍和2008年的26.7倍。

    来自纽约泛欧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10年1月,全球资本市场通过首次公开募股(IPO)方式实现融资112亿美元,中国占全部融资金额的54%,当月全球十大IPO中有7家是中国公司。而中国在2010年1月,7个IPO募集资金14亿美元。但是,别忘了,美国股市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仅仅20年的历史。与美国资本市场相比,我们只是一个小市场,但融资规模之大,却令全世界瞠目结舌!

    别忘了,自股改以来新产生的“大小限”,已经远远超过了股改产生的“大小非”。2010年A股市场共有45342亿元的首发限售股上市流通,占全年总数的比例高达78%!而股改限售股,即“大小非”的解禁数量为6465亿元,占比仅为11%。这意味着,与股改前相比,中国股市的供应量正在以加速度膨胀!现在的资本市场规模,已经是股改前的好几倍!

    2005年6月,A股的流通市值占GDP比例为7%,而2010年沪深两市共有688家上市公司的3830亿股的限售股解禁,仅这部分解禁市值就相当于2009年GDP的17%还多。即使不再发行新股,仅消化这些解禁股,就极其艰难!

    按照目前的新股发行速度和再融资速度,等到今年年底沪深股市“全流通”后,预计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达到80%以上,甚至可能更高。考虑到GDP的注水因素,中国股市的扩容规模明显过大、过快!毕竟,2007年,沪深流通市值占GDP总值的达到48%的时候,股市就已经承受不住了!如果参照国外的经验,以日本为例,日本股市从1878年起步,一直到泡沫开始前的1981年,其股票市值占GDP的比例也没有超过31%——当它在1985年底达到52.1%并在*****达到139.5%时,泡沫迅速累积并快速破灭,日本承受了长达10多年的痛苦!元气伤害之深,至今未能痊愈。而中国沪深股票市值占GDP比例的上升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泡沫破灭前的日本,正在埋下一个巨大隐患。加之目前对于楼市泡沫危害性的漠视和对高房价的继续袒护,中国经济其实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边缘!在索罗斯对欧元的攻击结束后,中国露出的巨大软肋能够逃过攻击者的利爪吗?我只想说:在浑然不觉中盲目乐观是非常愚蠢和糟糕的,民族复兴绝对不是在意淫的梦中实现。自己的愚昧比敌人的贪婪、狡猾更容易把自己送上绝境。

    把股民当成肆意圈钱的工具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它损害的不仅仅是股民的利益,还会动摇资本市场的根基,使整个经济体付出惨烈代价——毕竟,资本市场是建立在民众信心、信任基础上的。但对于股市的可持续性,有关部门显然缺少足够的自省。比如,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来源于公司的税后利润,即分红在上市公司已缴纳了所得税,而个人投资者、基金在收到分红后还需再按1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是极其明显的重复征税,每年两会都被代表、委员提出,但有关部门的眼睛似乎长到了脚上,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另一方面,除个人投资者、基金外,其他投资者收到的分红却不需要纳税,这造成了不同投资者之间的税负不均,而这种不均明显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明显在照顾强势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资本市场,提得最多的就是融资。“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创业板正式推出,为自主创新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等,都为2010年的中国股市功能做了定位。

    真正良好的资本市场,是基于共赢基础建立起来的,只有让企业和投资者,共同从中获益,才能确保整个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否则,一味地杀鸡取卵,可能欲速不达,引发投资者因对风险的厌恶而用脚投票。果如此,将呈现出双输的局面,带来致命伤害。
    
    补充:有关股市趋势的文章,我不像2007年、2008年的时候那样,写得非常多、非常勤,但更注重对长趋势和长投资热点的分析。比如,我至今坚持的投资思路未变,依然在延续原有的分析:从大趋势而言,是维护新股发行所需的相对安全区间并在此区间震荡,详见《大道至简:如何准确把握趋势——投资总结之二》;从投资板块来看,依然是农业为主要配置,详见《大道至简:如何准确把握趋势——投资总结之一》。事实上,自从2009年8月底调仓农业股作为首要配置以来,收益是非常稳定的,与3478点时相比,股价基本都在其上运行。至于原因,在《金价上涨发出了什么信号?(兼谈投资)》与《农产品上涨发出明确信号》等文章中,都有涉及。2007底到2008年10月中间,我每逢有重要新闻都写对股市的评论,尽管当时我对大趋势的判断是明确的看空,多次发出空仓呼吁,并因此受到很多压力,但其间对个别财经事件作出的短期反弹分析,被一些人单列出来,作为我对大趋势的判断加以诋毁。除了这个原因,对长趋势与短趋势过多的分析,也容易使得读者对长趋势判断与短期的趋势分析弄混,因此,自2008年11月以来,我坚持做长期评析而疏于对短趋势的评论。比如,2008年11月,在四万亿救市计划出台后对水泥等热点的介绍;随后对黄金、有色、煤炭的介绍;2009年8月底对调仓农业股作为首要配置的介绍(偶尔也做短暂调仓到医药等板块,以等待主配置板块回归合理价位),都与大趋势相吻合。这样,既促使自己更加认真地推导,也让各位阅读我文章的朋友对趋势更为明晰。特别强调:不写新的股市分析文章意味着我在延续自己此前的看法。而且,写书也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中国怎么办》写了三个月(含修改),而第二本书已经写了一年,工作量更大一些。再次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恭祝您和家人平安健康!万事顺心如意!

                        于2010年3月16日凌晨

兰花香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7444
精华: 14
发帖: 3032
在线时间: 6620(时)
注册时间: 2007-08-22
最后登录: 2019-07-24
板凳  发表于: 2011-02-01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