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财富宝要》,颠覆你的理财观!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楼主  发表于: 2011-06-05   

《财富宝要》,颠覆你的理财观!

文章较长,摘要转载。 无时间看全者可以只看标题就了知大意了。

前言
 
以世间法论,吃饭穿衣要钱,有病看病要钱,出外乘车要钱,上学读书要钱,结婚生子要钱,孝养父母要钱,买房子要钱,亲戚朋友相聚吃顿饭也要钱.......从出生起,人就自然形成了对财富的依赖需求,缺乏了财富滋养,生命尚且难以维计,何况其它精神需求。由于财富和其它福报对人生的重要性,所以古大德们说:人天路上修福第一。
 
以出世法论,财富如果没有圆满,不能圆证究竟佛果。因为千经万论皆说:佛是福慧二足尊,福德和智慧圆满无碍,没有缺乏,才能称为佛;若尚有财富未能满足的情况,所证果位必定不够究竟。只修福不修慧,六道轮回是难以解脱的;但是只修慧不修福,也会有罗汉托空钵的感叹,这是修行的一种病态。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福慧双修。所以无论世出世间法,财富均需要圆满。佛法之门绝非无能之门,不是让大家学到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这不是佛陀出世的本怀。相反的,佛弟子在世间,应该方方面面位世人做典范表率,在财富方面更应该如此。假如别人看到佛弟子特别是在家居士家庭幸福,财富圆满,大家必定会对佛法生起信心并研修之;假如佛教徒穷困潦倒,各方面不如人,就会令人误会是受佛法之害,无形之中,造成谤法之罪。这在末法时期的今天,更是如此。所以《华严经》亦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必定就是这个道理。如理如法的求取财富丰盛圆满,做好的榜样示范给世间人,这也是弘扬佛法应做之事!

[ 此帖被sgxing在2011-06-06 00:15重新编辑 ]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6楼  发表于: 2011-06-06   
有人会问:社会上很多人不布施,还做坏事,可也很富有,又怎么说必须布施才能富足呢?
答:这类人是前世布施的善果成熟了,如果现在不继续布施,将来还会再度贫穷;就好象农民收获了这一季的庄稼,大家都说:“你丰收了,你真富有!”,可他若不去播种下一季的庄稼,吃完存粮到来年就只有饿肚皮了。还有一些人虽然布施但并未富有,是由于所种的善因种子尚未到成熟的季节而已。

  所以断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布施是获取财富圆满一定的法则,若能深深相信并开始奉行,财富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5楼  发表于: 2011-06-06   
财富宝要》之十:陀罗尼助缘

    除了断除悭贪、戒除偷盗、布施财物三个修积财富的必须正因外,行持者还可以借助持诵诸佛菩萨名号或真言密咒来做为助缘,以期能收到宏显的效益。

《财富宝要》之十一:示诸事例

  据《杂宝藏经》记载:在古印度释迦牟尼佛时代,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有一位漂亮而又聪明伶俐的女儿,名叫善光。皇宫里每一个人都非常敬爱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问善光公主:“你是不是靠我的力量,所以有美好的享受,博得全皇宫人的敬爱?”善光公主回答说:“这是我自己的业力,而不是因为父王你的力量”。波斯匿王连续问她三次,善光都做出了同样的回答。波斯匿王很生气,于是把善光嫁给一个穷人,并且告诉她:“你可以试试自已的业力了!”
 
  善光嫁给穷人后,却意外地在丈夫家的旧宅院中挖掘到大批的宝藏。从此之后,很快变成大富之家,并盖好了庄严的宫殿楼阁,雇佣了很多奴婢。
 
  波斯匿王知道后很吃惊,就去请教佛陀。佛陀说:“过去迦叶佛时,有一位妇女想用美味的食物来供养迦叶佛,她的丈夫加以阻止。妇女说:‘我已经发愿了,请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见她决心坚定,只好勉强答应。于是妇女因而能顺利地供养迦叶佛。那时的妇女就是现在的善光公主,妇女的丈夫就是现在善光的丈夫!善光的丈夫因曾阻挠妻子的善念,所以多世以来常受贫困之苦。然而,因为后来还是同意妻子供养圣者,所以今世才会因妻子而获得富贵。”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
 
  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先生是大名鼎鼎的华人首富,可知道李先生捐助布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者却并不太多。据线装书局出版的《李嘉诚谈商录》一书记载:截止一九九九年,李嘉诚在医疗及教育方面的捐款数额一直无从知晓,直至新华社要出版一本关于李嘉诚的书,他拖了两三年,一直不想出版。后来,负责有关事宜的记者在香港逗留了两个月,见了先生经多次追问,才拿出捐款支票计算,得出数目达二十八亿港元,七成捐给大陆,二成捐给香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又适逢亚洲金融危机的世纪交接之际,李嘉诚旗下公司业绩却大幅增长。这不能不说是布施财富造福大众的善果。由于李先生多年致力于社会大众的教育及医疗的慈善救助,将财富善用于利他事业,所以李先生财富保有量节节攀升。据“中央社”报道:二零零四年,李嘉诚在全球富豪排行榜上的排名由二零零三年的第二十八位上升到第十九位,财富增加46亿美元,共为124亿美元。
 
  并且李先生说过,晚年自己将把全部精力投向社会慈善事业。据中新社二零零五年元月十三日电:李嘉诚先生又宣布,将他个人投资三十余年的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近5%股份出售,套现所得78亿元全数拔入其私人慈善基金会,以推动全球公益活动。这样继续布施下去,效果会更加不可思议。
 
  所以布施得富是一定的自然规则,无论你是何种身份,能依照这个方法去做,必定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大家崇拜李先生,不应该去看他的名誉、地位、财富等表面的东西,而应该去研究学习他做人做事的智慧和德行,这才是根本。

《财富宝要》之十二:大富豪的共同特征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美国《商业周刊》推出全球前50位慈善家排行榜,其大致顺序与富豪排行榜位次相近:慈善榜榜首仍是盖茨和他的慈善基金会;第二位的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办合伙人乔登?靡尔和夫人贝蒂,由于印度洋海啸他们当年捐出公司27.5亿美元用于海洋研究及护士培训;第三位是“股票之神”沃伦?巴菲特及夫人苏茜,捐助额为25亿美元。据《商业周刊》称:世界顶级富豪们没有把钱“窖藏”起来,而是慷慨用于慈善事业,并认为比留给子孙更有意义,捐助慈善是这些顶级富豪的共同特征。
 
  从因果论,此种乐于捐助布施的共同特征,乃是源于宿世乐善好施的一种习惯;从这种习惯也可以推知这些富豪宿世捐助布施一定是乐此不疲并长久坚持,因为一件事若非长久坚持,决然不会在有情众生的心念中留下如此深刻的种子,更难养成习惯。
 
  同时,富豪们在慈善捐助数额的榜上排名与富豪们个人财富占有数额的榜上排名位次相近,也正是说明慈善布施和财富之间的密切关系。
 
《财富宝要》之十三:福人造福地,福地福人居
 
  世界上凡是慈善事业发达的地方,经济一定发达,无论是欧美还是东南亚,均是如此。有人反驳说,美国到处打仗,哪里有慈善意识?但经济很发达?这是政府行为,与民众的慈善意识无关。
 
很多法师说香港是有福德的地方,笔者都不理解,直到二零零四年岁末印度洋海啸之后,《中国新闻周刊》以“海啸捐款居全球城市首位,香港成为慈善之都”的标题报道:香港为海啸灾区捐款达7亿港元,令慈善捐款组织者“无国界医生”不得不呼吁民众暂停捐款。此次港区捐助金额即便换算为统一货币,仍远远超过内地捐款总数额十倍之多,并远超其它国家和城市的总合,成为全球第一捐款城市。另据相关资料,港人自捐助孙中山革命直至今日,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民间社团,无论是富豪商贾还是演艺名伶,近百年来一直热衷于社会慈善捐助。据报道,凡逢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灾难,香港遍地大街小巷甚至超市都会出现个人筹款赈灾的义举,且少有听说借筹善款而诈骗钱财的新闻。这在今天的世界,近乎是天方夜谭般的奇闻。香港社会慈善意识之兴盛可见一斑!
 
  从因果的角度分析,正是由于布施作福的观念在香港蔚然成风和港人奋斗拼搏之精神,使香港在二战后迅速在经济上成长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很多港人成为世界级富豪:据二零零四年《财富》杂志公告的全球前580名富豪中,香港弹丸之地竟占有16席,且多数排名靠前。所以,经济的复兴和发达,首先是社会慈善意识和布施作福观念的复兴和发达。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4楼  发表于: 2011-06-06   
《财富宝要》之八:修福、惜福与消福
 
 修福的理论如前所论,已无须赘述。修福的过程亦即是积攒福德的过程,有如挣钱存入银行一样。
 
  现在的人常常走向两种极端:要么是悭贪不施的守财奴,要么就成为大手大脚挥霍花销之人--很多人现在穿锦衣华服;开高档轿车;吃山珍海味;住别墅豪宅;亦传闻某男士几万元买一根皮带;某女士穿金戴银尚不足,非以数百万巨资购置天然钻石作为饰品;亦传闻某富豪用黄金打造马桶……
 
  这些事实,从因缘上讲,确属财布施感得的富有之报。看到别人有这样丰厚的受用,应当加以随喜;但从福德的消长来讲,还是节俭珍惜的好。因为每位有情众生,无论其福德薄厚,均有一定的数量,好比银行里自己存款的数目,是固定的,若享受挥霍,就等于花销存款,花销越过分,存款越快花完;而节俭就如同很少花银行的钱;修福布施就是继续存钱,这样自己的福德才会越来越丰厚圆满。相反若不能节俭的话.福德和财富就会很快消减干净。
 
  明白了这个道理,大家应当尽可能在生活享受方面简单朴素一些,很多没有实际意义的花销应当取缔,即便正常的生活开支也应以节俭为原则。否则有福时不知惜福,等到福德消尽,自然还会回到贫穷的行列。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地板  发表于: 2011-06-05   
《财富宝要》之五:戒除盗业忏悔前罪
 
  贫穷的原因归纳出来,就是悭贪、偷盗、未行布施;相反的,富足的原因正是由于断除悭贪偷盗、并供养贤圣和有情众生所感的善果。因此,不能断除偷盗和占取别人利益的贪念,必定和求财之道相违背,所以,断除盗业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改变财运,增长财富的第一步。
所以,无论现在贫穷富贵,也无论昔日造作何种偷盗罪业,从现在起,应该立即开始戒除偷盗。并应当发愿,愿我从今以后,直至菩提,永不偷盗一切非己应得财物;或者发愿受持不偷盗戒。因为必须戒除一切身口意的偷盗行为,才有趋向富足的坚实基础;若舍此真实的教理不予奉行,所求是无法满足的。唯有兢兢业业恪守不偷盗的行为、不说赞叹随喜鼓励别人和自己偷盗的语言、心中不起贪占非及财物的念头,这才是身口意三门对偷盗的戒除。

《财富宝要》之六:净心布施广种福田
 
明识福田
 
  欲求得现生来世在财富方面的改善和圆满,除了如前所述革除悭贪、戒除偷盗之外,还必须要尽力随缘广泛地布施和供养一切贤圣和众生,以求种下福田,如此才可期许未来之收获;如同在土地里种下了种子,秋后才有收获的可能。佛在《罪福报应经》中说:人如巨富,财宝无限,富敌王侯者,从夙世慷慨布施.乐善不倦中来。同样的道理,欲求未来之富贵,亦必须由现在慷慨布施广种福田而来。我们看到今天社会上这么多有钱人,他们常常把自己的钱财拿出来布施社会慈善事业,这正是前世种福做财布施的果报啊!现在继续做布施,将来果报更加增上富有。而且这些人现在仍喜欢做布施,亦正是宿世喜欢布施所行成的习气。
 
  而做财布施首先要能够认识辨别福田。如果把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里,就容易长出丰硕的果实;若种到贫瘠的盐碱地里,只怕什么也长不出来!修福种福也是相同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明识福田--也就是布施供养的对象。
 
  相比较而言,智慧和德行越清净圆满的人,你把钱财供养给他,比布施供养一般人所得果报大:佛在世时以佛为第一福田,供养佛陀可获无量功德善果,并种究竟解脱之因;佛涅槃后,以供养戒行清净的比丘僧为最胜福田;再退而求其次,供养世间贤德之人又较供养俗人为上。在这里,你所供养布施的对象智慧越圆满心地越清净德行越高尚,就好比把布施的财物种子种到了肥沃的土壤里,将会感现越加圆满丰盛的果报。
 
  能够令施者生慈悲心的人,也是很好的布施福田:比如在街上看到两位乞丐,一位是衣衫烂褛的老婆婆,一位是年轻力壮的青年。假如老婆婆比年轻人更容易让你生起慈悲悯念之心,则把钱财供养老婆婆将来产生的功德果报较大。
 
  对自己有恩德的人亦是很好的福田,比如孝养父母长辈老师,使他们的财物受用丰足,不致于缺乏;比如供养那些在生活中曾经帮助利益过自己的人。这样的供养也会感现无量的福果。若以给自已带来的利益的圆满与否来分。除了报答父母师长等其他众生恩德之外,报答佛陀教化之恩是最为应当的。所以,把钱财用在印送佛经善书、资建佛学网站、装塑佛像修建庙宇等弘扬佛法的事业上,是最为究竟圆满的。
 
  若从相反的角度讲,如果明知道别人会去干不正当的事,还把钱财供养资助人家去做杀盗淫酒等十恶业,不但无有功德福果,反而会由于为虎作伥而招来恶果,其罪业与直接去做恶事的人等同。
 
  特别应该知道的是,现在一些人假装乞丐或僧尼来乞讨或化缘;还有一些人,假装病人聋哑残疾,或者装作失学学生到社会上招摇撞骗,这本身就是诈骗偷盗的行为。这类众生.将来除了会感现饿鬼地狱畜生的报应之外,若投生于人中,亦会贫穷。所以奉劝此辈众生舍此恶行,早日回头奉行善法,才有东山再起之希望。
 
  但是对于这类人,该布施还是不布施呢?这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察,然后抉择确定自己的行为。如果确定属于真实需要帮助者,应当慈悲施予;若发现属于骗子,亦不应起嗔恨心,应当先以言语劝化其归于正道是为上策,待其确实已对自我恶行生起厌恶,对清净善法生起信心时,再以资财助其安身立命;或示导其正当的谋生之道;或鼓励安慰其对人生前途之信心;或授以技术方法;总归令其舍诸恶业.行诸善法为要。
 
所施之物
 
  在相同的条件下,若布施的物品越为珍贵,越为自己喜爱难以舍弃,则布施所产生的功德越大,所感现的果报也越圆满;若把自己不需要或淘汰的财物用具施人,则所感现的果报较为渺小下劣。
 
  并且所施之物越为受施者需要或喜爱,感现的果报越趋圆满;布施财物给别人而非别人所需,则果报较次:辟如有人在沙漠里迷了路,急需要水和食物来解救性命,你供养他水和食物,比你供养他黄金或美钞感现的果报圆满。
 
  更为重要的是,所布施大众和供养三宝的财物,必须是自己通过合法经营或劳动得来的净财,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干净钱。这样的钱财物品用来布施供养才会感现善果;假若用贪污受贿、偷盗抢劫等不法手段或以杀生、卖淫得来的钱财布施,不但无有功德善果,反而会招致种种恶果。
 
  供养布施大众。并不一定限于钱财,一切受用资具的布施均可。当然,布施各种不同的财物,除了将来会感现丰厚的财富外,也会因所施之物的不同,感得不同的受用:布施修建庙宇僧舍,将来自己住宅高广华丽;布施装塑佛像将来相貌端庄美丽;布施印送佛经善书将来智*****明;布施放生将来长寿;布施衣服将来会得到锦衣华服……
 
  以财物布施的方式也很多:捐助希望工程、捐助孤儿院、捐助敬老院、捐助灾区、捐助无钱穷困者看病治疗、捐助修桥铺路……
 
  比较各种布施善法而言,用钱财去做弘法利生的事业则更为重要:比如印经、装塑佛像、修建庙宇、供养僧尼、斥资放生等等。这些善法将来的果报更趋究竟圆满,因为资助弘扬佛法不仅可以感得人天福果,更可根植出世之因;而且布施佛法给别人,会令人明白事理,不堕愚痴和疑惑,所以《华严经》亦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诸布施中,法施第一。
 
布施的时机
 
  布施的时机不同,亦会导致果报的优劣区别。常言说:宁可雪中送炭,勿要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人多忘记,雪中送炭刻骨铭心。比如,你在寒冷的冬天供养别人取暖的衣物、炭火、电暖器等物品,比你在夏天时把这些东西供养别人所得果报圆满,因为那是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你在这个时候供养对方,会在对方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布施的心地
 
  影响布施福果大小的根本,应该是施者的心地。
 
  如果施者心地清净平等,没有分别妄念,不去分辨受施对象的优劣、所施之物的贵贱、布施时机是否合乎时宜,而能够安住于大悲利他的菩提心供养布施一切众生,这样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远胜于以分别心来行持布施善法的利益。但究竟取舍何种心理行为,首先应当考证自己的心理属性,再做出抉择。
 
  同样是做布施,因为起心动念的不同,果报的大小优劣相差甚远,行持者理应慎重于自我心念。
 
《财富宝要》之七:布施务急立愿居先
 
  在佛法中的发愿,好比常人所说的树立志向确定目标,或者亦可以说是明确自己的理想。由于愿力在一定因缘下会完全变为现实,也就是如愿,所以一切众生在发愿的问题上,必须无比谨慎。
 
  在未做布施前,或平时没有布施因缘的情况下,应当发愿:愿我从今日起,直至菩提,永戒一切偷盗恶行远诸悭贪、常得见闻值遇供养无上福田、常得慈悲施予一切众生,随其所需,一一令其满足,无有乏少;愿我所施之财皆为清净之财,愿我施时心境平等恭敬慈悲,离诸不净及于攀缘。
 
  布施圆满后,应当如是发愿回向,愿我仗此供养布施财物之功德,从今以后直至菩提,生生世世常怀施意,无诸悭贪,永戒偷盗;愿我生生世世常以净财供养三宝施诸众生;愿我生生世世常得值遇诸佛世尊并亲蒙教诲,信解行证诸佛胜妙之法;愿我生生世世财富资具,如意丰盛,并依佛法教诲,善用一切财物;亦愿一切众生同得我之胜益!此处仅仅是从利于将来财富丰足的立论来讲,所以将发愿回向的重点放在了财富方面,行者如果还有其它自己要回向圆满的愿望,以及具有经典依据的发愿回向和大德们提倡的发愿回向,都可以在布施圆满后应用。比如,应当诵念《菩贤菩萨行愿品》后的偈颂部分,从“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狮子……”念至“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这样的发愿才最为圆满。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板凳  发表于: 2011-06-05   
《财富宝要》之四:破辩种种非智之说
 
1、勤劳不能致富。我们经常见闻‘勤劳可以致富’的宣传标语。事实上,勤劳只是致富的助缘,勤劳本身并不能致富。如果勤劳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那些最辛苦的人应该最富有;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很多人养尊处优什么都不干,却拥有大量财富。因此,‘勤劳致富’并不是究竟正确的说法,若没有布施财物造福大众的心念和行动,即便再辛苦也不会有太多的财富。真正是“辛苦如山,不如积福如火星”。
 
2、知识不能致富。社会上宣传教育的重要性时,常说‘知识就是财富’,学习知识技能可以致富。如果知识可以致富的话,现实生活中一些硕士、博士沦落街头,一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的收入不如小学毕业生,北大毕业生在西安街头卖猪肉度日一度成为新闻;而相反的很多知识文化浅薄的人却拥有大量财富。所以“知识致富”的说法亦不究竟。
 
3、信仰不能致富。有些宗教说,你信仰上帝,上帝就会赐福给你;或者民间也有供养财神的传统,这些信仰也不能给大家带来财富。因为民间很多人供财神,可并不是个个都富有;信上帝的人也很多,但贫穷者也不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没有供养信仰财神,但他是世界首富。因此,信仰致富也非实理。即便你信仰供养佛陀,若不能照因果的道理广种福田,亦是不能致富的。因为脱离了因果规律的信仰一定是迷信,迷信当然不能致富。
 
4、还有些人认为增长财富效益要靠智谋、拼搏、管理、团队精神……,只要大家能够辩证观察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就会明白这些因素只是求财的助缘而已,都不究竟。可是很多人正是通过上述这些助缘得到财富的,于是就误认为这些助缘就是致富的金科玉律,而忘记了根本的原因。就好像很多人认为向日葵成长靠的是阳光、水分、肥料、土壤这些助缘,而忘记了土壤中必须要有向日葵的种籽,无论你怎样浇水施肥也是没有结果的。播种财富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种子就是财布施。在古今中外的各种学问中,论述解释命运问题最为详尽真实的就是佛法所示因果业力和六道轮回的学说,除此之外,世界上再没有第二种学问可以解答并解决关于命运的问题,财富问题属于命运的一个方面,当然亦不能脱离因果规律的范畴。
 
断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是求取财富必经之道,除此之外,绝对再无其它路径可走。如果有人还想寄望于其它方法来求取财富,必然落于迷信和邪见,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亦只会无果而终的,因为违背了宇宙因果律。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sgxing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沙发  发表于: 2011-06-05   
《财富宝要》之一:悭贪为贫穷的根本原因
  佛法唯识学认为:依报随着正报转。所谓依报,指种种境缘,比如贫穷富贵等等;所谓正报,即指种种起心动念善恶分别。有相应的心理,就会有相应的境缘,放在这里讲,就是由于悭贪的心理状态,导致了感受贫穷的生活环境;相反地讲,要想感现富足,必须调服悭贪的心理状态。
  贫穷的原因看起来很多,但追根寻底,最首要的还是缘于心性悭贪。由于悭贪,就不会去做财布施播种福田;甚至由于这种自私自利不顾他人的贪念驱使,进而去造作偷盗的罪业。最终导致受果报时,缺乏财富受用,或者财富被冤家仇敌劫夺侵占。
  而革除悭贪的对治法门,就是做财布施,能把自己的财物资具一切受用之物拿出来供养布施一切大众之所需。由于财物对人最为重要,所以从最易让人生起执著的财物开始布施。行者若能远离并革除悭贪心理,也会得到种种功德利益。

《财富宝要》之二:偷盗罪业导致贫穷
  由于悭贪自利的心理内因所驱使,便会令人有种种不如法的偷盗行为产生,因地上种了偷盗财物的种子,在果地上就会招来贫穷的境缘;或者本属自己的财物反而被盗窃。所以,如欲脱离贫穷得到富足,一定不能偷盗非己之财物,哪怕是一针一线;即便是需要朋友、亲戚、同事、或师长等人的帮助,亦应该先征求得到财物主人的同意方可拿走使用,并且用后应该付以相应的报酬,以防为今生来世种下贫苦的恶因种子。
  在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偷盗之外,《律上分》中,佛告优婆离尊者,偷盗还分为以下六种:一者以势力强取。比如有势力者凭威势将非己财物占有,如强征暴敛、使用下属之物不付报酬、白吃白喝、贪污受贿等。二者诈骗财物。如虚报数量、降低质量、领取自己不应得之财物、使用假钞、冒别人品牌造假等。三者偷委托寄放的财物。如把将死、遗望、无凭证、懦弱无能者之财占为己有、或不按照死者遗愿使用财物。四者所借财物不予偿还,或不守时偿还,或损坏不赔偿等。五者该支付的财物不予支付。比如应当孝养父母的财物不做孝养、医生在自己医院看病吃药不付钱、信封夹钱逃汇款费、非半票人员买半票、不支付别人劳动所得、偷税漏税、公物私用不付报酬等。六者盗法。如偷听法师上师传法而未得允许、或者听课学习逃避拒交应缴之学费等等......凡上所举及限于篇幅未列举之种种偷盗行为,均会导致包括贫穷在内的诸多恶果,行者不可以不谨慎抉择取舍。
  而且,见闻别人偷盗随喜赞叹、或帮助别人偷盗、或为其提供工具和技术、或者为其出主意,促成其盗业、或分食别人所盗财物,这些身口意的行为一旦发生,就会与直接偷盗者具有相同的偷盗罪业。现在很多人认为没有当小偷就不算偷盗,事实上偷盗的各种行相非常细微,大家对很多事习以为常,就不认为是偷盗。但罪业已生,果报也不会饶恕你。因果之报,如影随形,绝无纤毫错失之处。

《财富宝要》之三:未曾布施缺乏善因
  悭贪除了令人产生贪占盗取非己财物的恶劣心行外,还会令人对布施种福的善法不予奉行,并加以诽谤。根据因果律,一切财富的圆满必须要有做财布施的种子和福德因缘,否则緃然将财富放在你面前,或送给你,你也得不到,或者得到又马上失去,并带来其它灾祸。广泛的做财布施是求取财富圆满的必由之路,如果以前缺乏财布施的善因,现在就必须努力去做,如果现在仍不愿做,那么将来还要受贫穷之苦。佛经上说:欲观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观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论述至此,贫穷的原因可归纳为三点:悭贪、偷盗、未行布施。任何身份种族的人,无论你权高位重,还是声微言轻;无论你是名誉广远,还是默默无闻;无论你是儒道回耶教门中人,还是士农工商尘俗之者,凡期望未来财富丰盛满足者,必须要在破除悭贪、戒除偷盗、广行财施这三要素上下足功夫,这是诸佛以圆满大智印证之理,是唯一真实可能满足财富的方法。因此,圆满供养布施一切贤圣和众生所需资财无所乏少,这即是菩萨六度万行之首要修学科目,亦是积聚菩提资粮和增长人天福报之必须路径。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富人多逸,故多气恼。贫人多劳,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