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现在到处是“壳”,已不再值钱。
atmgz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2169
精华: 7
发帖: 646
在线时间: 1763(时)
注册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18-0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06-19   

现在到处是“壳”,已不再值钱。

证监会约见投资者 老三板期待政策“绿灯”

2011年05月03日 23:55     经济导报记者 安丽芬

   经济导报记者2日独家获悉,中国证监会*****办主任曾彤、上海证监局处长钱衡等6人近日约见了两位“老三板”资深投资者,一位是张资源(本报2月28日在B1版、3月30日在A1版曾予报道),另一位是来自上海的顾女士。

   据张资源透露,证监会、证券业协会、上海证监局曾于去年2月27日约见了包括他在内的10位“老三板”投资者代表,一年之后的这次约谈,主要围绕“老三板”问题的解决程度展开。

   “现在‘老三板’问题有两条出路,要么等,要么找条活路,就是重组或再上市。”曾彤对“老三板”投资者表示,但这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单靠个人和个别公司的力量很难完成。前几年“壳”还行,现在到处是“壳”,已不再值钱。

  3次上市均告吹

   重组或再上市对“老三板”公司来说难度很大,7年多来也仅有粤传媒一家实现上市。

   “有些‘老三板’公司想通过资产重组实现再上市,但是目前政策尚不明朗,他们担心花大力气重组后却转板失败。”张资源表示,如今的“老三板”公司,自从被打入“冷宫”后,除了情况特殊的粤传媒,都已与上市“绝缘”。

   在51家“老三板”公司中,杭州大自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400001,以下简称“大自然”)是惟一能持续7年盈利的公司。其最近6年的年报显示,公司每年盈利几百万元,最近3年均在500万元左右,营业收入逾3亿元,业绩甚至好于一些创业板、中小板公司。

   早在2007年年报中,大自然就透露出要转板上市的意愿。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截至目前,3次尝试上市的计划均“胎死腹中”。

   “证监会没有说明否决原因,我们认为是公司效益不够好。”大自然上市办主任徐建华对导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董事会也没有讨论有关上市事宜。

   导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大自然近几年的主营业务一直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可能也是其冲刺上市屡屡“折戟”的原因之一。

  
政策7年成摆设

   目前,“老三板”市场有43家退市公司、8家原两网公司(即STAQ和NET系统)。据导报记者了解,退市公司如何再上市,是否一定要达到《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

   证监会2004年2月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后续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退市后重新符合上市条件并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可以直接向证券交易所提出其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再次上市交易的申请。证券交易所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授权,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审核公司的再次上市申请。”

   但是拟转板公司到底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比如总资产、持续盈利状况、财务报告等细节,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目前,尚无一家“老三板”公司通过此指导意见实现再上市,
上文提到的粤传媒是通过IPO上市,而非转板。

   “老三板”公司不仅转板难,就连重组也是困难重重。指导意见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后,可以采取购买、出售资产、剥离债务或股份置换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但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指导、监督下依法进行。”

   “这一规定无疑是给‘老三板’公司上了镣铐。”张资源说,已经7年了,“老三板”公司重组和再上市的相关配套细则还没有出台,想发展的“老三板”公司也一直缩手缩脚。

  
系统性问题

   如今的“老三板”市场,一片“惨绿”。

   截至4月29日,仅有22家公司披露2010年年报,不到总数的一半。其中,19家公司去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17家公司最近3年均出现巨亏,有9家公司最近3年已无主营业务,靠自身力量难以为继。仅有南洋3(400023)在没有主业的情况下,净利润蹊跷地从2009年的43.81万元暴增至2010年的737.95万元。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已不能按期披露定期报告,甚至与主办券商也失去了联系。

   相比之下,大自然真可谓是“老三板”市场中的“鸡头”。但其不算出彩的再上市经历,令其它条件不济的“老三板”公司望而却步。“南洋3的董事长比较年轻,也很有冲劲。”张资源透露,近几年一直在寻找公司出路,但苦于政策不明,不敢轻举妄动。

  “这是制度问题,有些历史遗留问题会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曾彤表示,目前,解决个别“老三板”公司也是不行的,这是系统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证监会正在制定场外市场的监管制度、转板制度和退市制度,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都将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完善中得到解决。

  
政策期待

   备受市场冷落的“老三板”公司,并没有因为遭遇冷眼而自暴自弃。
张资源透露,一些“老三板”公司正在积极研讨国家未来政策的可能走向,以期未雨绸缪,重振旗鼓,如海国实(400005)、华凯(400007)、南洋3等。

   “未来,8家原两网公司有可能纳入‘新三板’的范畴。”张资源表示,几个“老三板”公司的老总也认同这一看法。但对于原两网公司是否属于上市公司,目前证监会内部还没有统一意见。另一方面,原两网公司是公众公司,而“新三板”公司是定向募集的非公众公司,从这一点上讲,二者还无法兼容。

   目前,很多“老三板”公司因不受关注、缺少政策支持,整体陷入停摆状态。经过对14家“老三板”公司进行调研,张资源认为,只要证监会出政策,“老三板”的历史遗留问题就可以解决,“老三板”公司也会通过资产重组或再上市获得重生。


百年魔怪舞翩跹!
圣权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27246
精华: 1
发帖: 248
在线时间: 679(时)
注册时间: 2009-11-16
最后登录: 2020-10-02
沙发  发表于: 2011-06-19   
张资源1961年入伍,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后来随夫人从南京军区转业回到上海,张资源成为北方工业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一名高级工程师,退休前在公司负责清欠,接触了大量法律问题,2002年正式退休。第一次接触股市是当初买认购证中签英雄金笔和耀皮玻璃(600819,股吧),开始进入股市,张资源从二级市场买入了南洋航运,希望做一个长期投资者,结果南洋航运出现亏损,股价连续大跌,张资源被套牢又逢低补仓。

  “当时,感觉企业出现一些亏损是很正常的事,过两年也许就好转了。”张资源说,但他没有想到上市公司已经被大股东掏空了,直到退市摘牌前,张资源仍然有18万股的股票,85万元的全部身家都押上了。

  1996年4月,成功系进入南洋航运,受让海南省航运总公司所持3900万股法人股成为第一大股东。从1996年到1999年,大股东掏空南洋航运5.6亿资产,并让上市公司背上了4个亿的债务,严重资不抵债。2002年5月,南洋正式退市,成功系主要负责人被送上法庭,因虚增收入、与券商合谋操纵股价和掏空上市公司等问题受到处罚,但张资源并没有得到赔偿。

  退市之后,张资源持有的南洋股票三年之内找不到地方可以交易,直到2004年5月,代办股权转让系统开通,此时,南洋股价只有两毛钱,巨额的账面损失严重影响到张资源的生活,自己不敢告诉家人,每天度日如年。

  但是,此时主板上市公司进行的股改和清欠仍然让张资源看到一线希望,好不容易熬到主板股改清欠接近尾声,本以为该轮到三板公司股改清欠了。2007年,张资源找到上海证监局询问三板股改清欠的事,得到的答复让他如雷击顶,这才知道没有人管三板了。在多次沟通中,他还发现了自己在法律上的短板,这位倔强的老头从此开始收集了所有关于证券方面的法律法规,潜心研究,成为了证券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

  “很多投资者的遭遇都一样,十年了,他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关键的问题还是政策,没有政策给退市公司一条生路,优质资产就不敢注入,投资者的利益也没有保障。”张资源的心愿就是老三板公司应该参照*ST暂停上市公司的标准给予企业一次破产重振的机会,尤其是一些两网公司资产质量还不错,但粤传媒(002181,股吧)走的是IPO上市,新三板的久其软件(002279,股吧)等公司也是通过IPO上市,并没有转板上市之路。

  为了维护投资者权益,张资源拜访了浙江、海南、湖北和陕西四个省的证监局,向他们反映辖区内的三板公司现状和问题,先后调研了18家退市公司和两网公司,7次前往海口。在张资源看来,未来场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在考虑新三板扩容,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应该对老三板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次性解决,给老三板公司一些政策和出路,保护100多万投资者的权益。

  投资者权益保护缺失背后

  退市公司投资者的悲惨命运激励了张资源,他开始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为保护投资者权益而奔走,并得到三板投资者的支持,逐渐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代表。

  投资者保护一直是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尽管新的法律法规有了这方面的规定,但有关的赔偿机制并没有建立,至今也没有投资者索赔的案例。

  张资源对每家退市公司都进行了研究,发现投资者的遭遇都差不多,被大股东掏空、违规担保、虚假上市和财务造假等证券违法犯罪导致资不抵债而退市,退市前也没有进行清欠;如今,退到老三板的生态股份,也就是当初主板的蓝田股份,就是一个最著名的造假案例,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尽管有一些实际控制人受到法律的惩罚,还有不少人已经携款潜逃海外,但中小投资者权益侵害没有得到赔偿,他们成为退市公司最大的受害者。

  “上市公司大股东任意掏空资产和造假,甚至卷款潜逃,而投资者却要承担买者自负的责任,这非常不公平。”张资源说。

  张资源很担心的是,上海正在筹建国际板,中国投资者的保护体系如此脆弱,跨国公司到中国圈钱后,国内投资者权益受到损害怎么办?这成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面临的新难题。

  正因为有了这次失败的投资经历,张资源对开设创业板账户非常谨慎:“我去上海一家证券公司开户,他们给我一份格式化的合同,强制性要求按照风险提示抄一遍,承诺风险买者自负,这样,创业板账户直到现在也没有开通。”

  张资源很明白上市发行审查主要是书面材料,也没有听说哪一个发审委委员去上市公司认真调研过,而上市公司造假和犯罪的惩罚成本很低,一旦监管不力,投资者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还要投资者承担买者自负的责任,无异于又是一场噩梦。

  张资源希望未来场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制度设计应该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核心,而不仅仅是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过去有国企脱困的使命,今天有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这都没问题,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该放在第一位。
花花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2160
精华: 48
发帖: 1744
在线时间: 6487(时)
注册时间: 2007-04-13
最后登录: 2019-02-18
板凳  发表于: 2011-06-19   
2011,4,7,曾处长,法律部,市场部,一行突耒上海主要原因:因頋女士花花老人队在前一星期之前告知老人队巳买好火车票再次上京!去京人员有81岁李老先生,花花,辽宁王大姐,孙女士,等一直行动在第一线维全先锋者!
也许曾处长一行考虑到李老先生年事已高,特下上海与我们交流,钱处告知我时,我还不原意前去,后又耒电了,考虑之下还是前去,所以我是最后一亇到会的,他们都在等了,曾处长一行多很客气,一一起座和我握手,客套之后一一坐下谈正题。
谈了壳资原不值钱等举了例子
谈了鞍一工问题
谈了两网股等
由于曾处长坐在离我远点,声音又较低,我也不咋听的请楚,所以之后在小草和花花群也不咋敢瞎讲什么,这不是不肯讲,而不想按自己的意思去騙大家!只是感觉不好!我记得曾对曾处长说,这不是我们这几年的维全是没用的,这不是又回到老地方去了嗎?说到伤心之处花花流泪满面!大声责问!一时气氛很紧张,后有坐旁边小颜相劝在停止。当然华山也说了,老三板介决为何如此之难等等。
会谈结束出来后我对华山讲,感觉不好等等。所以没过几天我老人队又去上海证监局找钱处长。
[ 此帖被花花在2011-06-19 21:05重新编辑 ]
atmgzy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2169
精华: 7
发帖: 646
在线时间: 1763(时)
注册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18-01-16
地板  发表于: 2011-06-19   
值钱的“壳”




http://opinion.hexun.com/2011-04-24/129002884.html
    最近很多ST股表现火爆,吸引了很多人关注。但随着创业板公司上市速度的加快,未来这些ST的壳价值几何也受到市场的质疑。不过,据我们了解,除了地产公司以外,无论民营企业还是地方政府,对借壳的热情从来都没有减退过。
  笔者近期去廊坊市调研,与相关对口的政府官员聊天时,他讲了这样一个趣事:2010年末,河北各地级市的领导齐聚石家庄召开河北省资本市场总结会,各个城市都在汇报中小板、创业板上了多少家多少家的时候,廊坊市有关的领导自豪地汇报,我们今年运作成功了一个当地重要的利税企业借壳上市,现在市值400亿!在场的其他城市领导立马感觉到了压力,一个借壳成功,等于10家创业板的总市值啊!这就是借壳的魅力。虽然只是一则笑谈,但通过这一件小事,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借壳的态度上从来都是积极的,尤其是那些本身上市公司数量不多的城市,地方国资委更是不愿意放弃已有的壳资源了。

众所周知,体现地方政府的业绩以前是GDP。不过,现在伴随着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206家,各地攀比上市公司数量也成为了一种风气,看哪个城市省份的企业更规范,谁的IPO更多,显然是很公正地判断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很多西部省市,在缺少优秀准上市公司资源的情况下,就盯住了自己所在区域的壳资源,把煤炭、各种矿注入到已有的上市公司中。我们看到山西省把很多煤矿资源整合,不断地注入到山西的一些上市公司;河南省也在不断地把煤化工资产注入到类似神马股份等上市公司中;西部的青海、西藏出这么多牛股,也是有当地政府注入各种矿产、钾肥的资源预期。从经济学上讲,这是合理的,这正体现了资本市场优化配置的功能。
  不过,笔者也提醒选择壳的几个原则:第一,尽量选择地方国资委控股的壳,央企国资委动作经常十分缓慢,可能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成本;第二,不要选择创业板中的潜在亏损股,未来创业板可能选择直接退市的办法;第三,尽量选择市值偏小的公司,这样重组方借壳成本相对较小,一般以30亿以下为宜。



百年魔怪舞翩跹!
zqc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72504
精华: 0
发帖: 1569
在线时间: 1288(时)
注册时间: 2011-02-20
最后登录: 2018-11-19
4楼  发表于: 2011-06-20   
曾处谈的壳资源不值钱完全是两码事吗!
曾处等人是按上面既定方针办的,主要是来和稀泥的,他们无权解决问题,只能转移论题方向说壳资源不值钱,其实他们是在上交矛盾,而我们谈的壳资源是有内容的壳,是金蝉脱壳逃走后的壳,是上市公司大股东任意掏空资产和造假,甚至卷款潜逃海外这样的壳资源,这种壳资源不是真的空壳,他们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的,造成这种结果,证监委是有相当大的责仼,这与曾处淡论的空壳完全是两码事,其实问题很简单,要求证监委监管起来,落实清欠政策,让大股东把非法占用的钱还回来,一句话就是还其本来面目恢复原状。
股海拾贝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12647
精华: 76
发帖: 2696
在线时间: 3876(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17-11-17
5楼  发表于: 2011-06-20   
事实上 中国有几十万家企业都争相上市!!
总共也没有多少壳资源!!
哪里有那么多壳资源?!
完全 胡说八道!!
走啊走,走啊走,依依离别家乡柳。披星戴月饮风露,苦海无边甘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走啊走,走啊走----
北国之春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1827
精华: 1
发帖: 278
在线时间: 537(时)
注册时间: 2007-11-06
最后登录: 2014-11-26
6楼  发表于: 2011-06-20   
因为解决有一定难度,所以证监会那帮家伙基本也就没想过要解决,一般的上访没有用的。一定要选好人选,带“蛋”去。
qwe987123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21700
精华: 35
发帖: 1879
在线时间: 1282(时)
注册时间: 2009-08-27
最后登录: 2016-11-14
7楼  发表于: 2011-06-20   
事实上 中国有几十万家企业都争相上市!!
总共也没有多少壳资源!!
哪里有那么多壳资源?!
完全 胡说八道!!
壳资源依然值钱!
落叶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1584
精华: 11
发帖: 16449
在线时间: 6288(时)
注册时间: 2010-01-27
最后登录: 2020-04-06
8楼  发表于: 2011-06-20   
壳资源依然值钱!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