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默多克:从红顶媒人到全民公敌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楼主  发表于: 2011-07-15   

默多克:从红顶媒人到全民公敌

管理提醒: 本帖被 山高路险 从 挚友书斋 移动到本区(2011-09-02)

如今的鲁珀特·默多克或许应该披上雨衣而不是运动衣出现在公众面前,因为“口水”已经从四面八方喷涌而至。
关停《世界新闻报》并不能为愈演愈烈的“窃听风云”画上一个“谢谢,再见”的句号。
英国媒体11日爆出,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更多的报纸涉嫌窃听电话和盗取个人信息,包括一向以严肃报道著称的《星期日泰晤士报》,而“受害者”是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
昨天一位伦敦警察局前侦探计划起诉《世界新闻报》出版方,理由是其曾在侦破一起斧头谋杀案时遭遇了电话骚扰和窃听。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上述于1987年被指控为斧头谋杀犯之人此后竟然被《世界新闻报》聘用为“调查员”。
另有媒体昨天披露,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还可能面临来自美国政府的调查,疑与违法贿赂有关。
“这次,他(默多克)和新闻集团都被卷入了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换作以前,他或许早就开始‘维稳’这件事(‘窃听门’)了。”英国外交部一名官员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他却没有,或许是因为各种环境的改变,或许还有其他原因。
另一位英国政府官员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世界新闻报》的关闭还无法平息民愤,而可能受到波及的即为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SkyB)的收购。
对于耄耋之年的默多克而言,这桩本已接近落袋为安的收购将成为其一手打造的传媒帝国的又一块拼图。
四面楚歌
默多克上周日飞抵伦敦亲自挂帅危机公关,但无论是打开天空电视台的频道还是翻开旗下各大报纸的版面,都会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千夫所指的“公敌”。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因为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窃听门”的暴露。
事实上,这只是一根越烧越旺的导火索。
在“窃听门”事件爆发之后,《世界新闻报》所属的国际新闻公司主席詹姆斯·默多克于7日宣布,将关闭拥有168年历史的该报,10日是《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个出刊日。
作为默多克的儿子,詹姆斯·默多克还担任国际新闻公司的母公司新闻集团的副首席运营官,在《世界新闻报》停刊前,国际新闻公司旗下拥有4份英国重要报纸,包括《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前两者定位主流、严肃,后两者则是花边小报。
在不少观察家看来,默多克关闭《世界新闻报》一石二鸟,希望在避免遭到进一步批评的同时拯救BSkyB的收购交易。
《世界新闻报》最后一期的头版醒目地写着:“谢谢,再见。”
这份极尽“星”“腥”“性”之能事的百年小报在其最后一篇社论中向公众和读者致歉,承认“迷失了方向”。
但现实是,“迷失”的恐怕是默多克和整个新闻集团。
《星期日泰晤士报》也陷入了“窃听门”的泥沼。
戈登·布朗昨天公开指责国际新闻公司以“令人反感”的方式获取他以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同时,布朗还宣称该报业巨头同“黑社会”有关联。
他指控称,在其担任英国财政大臣期间,《星期日泰晤士报》尝试窃听他的语音信箱以及非法获取他及其家人的私人资料和法律文件。国际新闻公司则回应称,将调查布朗的指控,但希望能够看到所有信息。
布朗对媒体表示,他曾经成为国际新闻公司旗下报纸的靶子,该公司一直企图将他从财政大臣的位置上拉下马。
根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为写出布朗以极低的价格从一位英国富豪手中购得一座公寓的头版报道,而涉嫌派人骗取布朗在银行的账户信息。
而在2006年,布朗的儿子弗雷泽出生后不久,《太阳报》就爆出后者患有囊包性纤维症。布朗怀疑媒体经由非法途径获得信息。
布朗边回忆边说自己当时“哭了”。
如今,该哭的到底是布朗还是默多克?
英国《镜报》11日报道,一名美国警官透露,《世界新闻报》还曾试图付钱购买“9·11”恐怖袭击前一些遇难者的私人通话记录。道琼斯首席执行官、默多克的绝对忠臣莱斯·辛顿也被卷入这一丑闻,可能成为“窃听门”职位最高的牺牲品。
而在上述美国政府拟跟进的另一起调查中,新闻集团被指收买英国警方和其他一些政府官员以获取“独家新闻”。
法律专家分析称,如果上述说法被证实,将违反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根据此项法律,任何与美国有关系的企业如果通过贿赂海外官员以获取商业利益,将构成犯罪。
“红顶媒人”
《华盛顿邮报》前记者、美国“水门事件”主要调查者卡尔·伯恩斯坦在《新闻周刊》上撰文,把此次窃听丑闻与“水门事件”相提并论,指责“默多克在堕落基础上打造(传媒)帝国的做法降低了新闻标准”。
一位媒体分析人士则表示,问题已经从《世界新闻报》蔓延到整个新闻集团,“这不再是单个‘有毒资产’,而是‘有毒公司’。”
一些政客赤裸裸地争先恐后地接受媒体采访,谴责默多克的媒体帝国,而在几周前,他们中的不少人还在抢着讨好默多克。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默多克媒体帝国是英国政坛的另外一个重要角色,英国历任首相都将默多克奉为座上宾。
尽管《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只是花边小报,但由于拥有的读者,甚至多于主流报纸,对于党派选举来说,这些报纸持有的政治立场异常重要。
以《太阳报》为例,1969年,默多克将其买下后,仍是一份普通的工党报纸;在1979年5月,它坚定地在头条登出“支持保守党”,而从撒切尔赢得选举开始,直到她在1990年卸任,《太阳报》一以贯之地支持保守党政府。从那以后,默多克成为英国政客争相拉拢的对象。
2006年,新闻集团在美国加州软石滩召开公司盛会。参与的嘉宾包括时任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以及当时的美国政坛红人约翰·麦凯恩和阿诺德·施瓦辛格。
戏谑的是,唐宁街前新闻负责人阿拉斯泰尔·坎贝尔近期在《金融时报》撰文称,2009年,在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的婚礼上,除了碰到默多克和卡梅伦外还有布朗。
坎贝尔回忆说,他当时对卡梅伦说,如果他上台时能做到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对大型媒体集团有所亏欠,就能成为一个更强的首相。
需要指出的是,卡梅伦来自保守党,他取代的正是来自工党的布朗。
“说到这里,默多克加入了我们,于是就换了话题。”他写道,“或许我们不该换话题,不过我们这样做,显示了处于政界和商界关系核心的某种不诚实。”
近些年来,默多克在英国的时间越来越少,其子詹姆斯·默多克处理着英国业务。除了在去年的英国大选中,他旗下的报纸支持保守党,他和卡梅伦的私人关系远不如之前他同玛格丽特·撒切尔以及托尼·布莱尔的关系。
而卡梅伦与其前任一样,一直尝试同默多克搞好关系。此前在电话窃听丑闻中辞职的《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安迪·库尔逊还是首相府的新闻负责人。
而在11日下午举行的有关窃听事件及天空电视台收购案的议会辩论中,*****领袖米利班德对没有出席辩论的卡梅伦提出了批评。

收购遭阻
据新闻集团前员工透露,默多克一直和英国维持着又爱又恨的关系,他有时候会开玩笑似地抱怨英国人不懂得欣赏和感激他为这个国家所做的一切。
不要说欣赏,卡梅伦目前所要做的是极力撇清和这位媒体大亨的关系。
在谈及《星期日泰晤士报》新近被曝的窃听丑闻时,这位英国首相明确表示:“我要说的是,如果我在经营新闻集团,面对所有的困难和问题,我认为他们应该在处理这些问题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如果说默多克还有什么下一步行动的话,那应该就是让他魂牵梦萦的BSkyB收购。
这是英国最主要的*****公司,默多克已经持有天空电视台39.1%的股份,打算斥资140亿美元收购剩余股份,实现对这家电视台完全控股。默多克和詹姆斯·默多克在BSkyB的建立上耗费了20多年的心血。
上述英国政府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世界新闻报》的关闭,暂时还无法平息民愤,同时,暂时也看不出对BSkyB收购计划有什么益处。
经过几个月的推诿,英国政府11日将新闻集团的收购标的交给英国竞争委员会,进行更加详细的审查。
最有趣的是,伦敦当地时间11日早间,在政府还没有公布最终决定之前,新闻集团主动表态称推迟拟议的收购计划。
对于英国政府和新闻集团此举的解读颇多,其中一种是,默多克提供给了卡梅伦政府他们想要的,即用一种便利的方法将BSkyB收购案从媒体新闻标题中除去,不再成为热点。按照规定,英国竞争委员会进行审查将耗费数月时间,在此期间,卡梅伦和默多克都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使得外界的关注点偏离BSkyB收购进程问题。
目前,在米利班德的呼吁下,很多保守党议员都呼吁叫停默多克收购BSkyB的交易,至少等到所有的刑事调查都完成之后再进行。
事实上,在2007年收购道琼斯公司之时,默多克也遭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

道琼斯公司是《华尔街日报》的出版商,当时就有媒体称,默多克接管《华尔街日报》是“一代美国记者的耻辱”。但经过半年多的拉锯之后,默多克仍以50亿美元的天价接管了道琼斯公司。
前述曾任职新闻集团的记者说:“他总是有办法。”
根据新闻集团的资料,截至今年3月31日,该集团资产总额约为600亿美元,年收入总额大约在330亿美元。新闻集团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传媒帝国,旗下主要报纸包括英国《泰晤士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三家主流报纸,以及《纽约邮报》、英国《太阳报》等一众小报;此外,在电影行业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电视拥有福克斯电视台,英国BSkyB公司。
落叶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1584
精华: 11
发帖: 16449
在线时间: 6288(时)
注册时间: 2010-01-27
最后登录: 2020-04-06
沙发  发表于: 2011-07-16   
物极必反
落叶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1584
精华: 11
发帖: 16449
在线时间: 6288(时)
注册时间: 2010-01-27
最后登录: 2020-04-06
板凳  发表于: 2011-07-19   
压倒默多克的并不是“窃听”,而是窃听背后的人类共有的伦理底线,和这个社会守护这个底线的自觉。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地板  发表于: 2011-07-21   
默多克玩大了

前日偶尔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看到默多克和妻子邓文迪出场。这可是大人物,有空到这儿布道?看了一会儿,发觉不咸不淡,原来老头儿是来给妻子的电影推广告的,李冰冰是主演。电影的名字没记住,只觉得老头儿惧内,美德呀。

    老头儿似乎不应怕任何人。2010年,英国《新政客》杂志评选出全球50大最有影响力人物,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位居榜首,美国总统奥巴马次之。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发家,在英国发迹,在美国发财。这位传媒大亨控制着澳大利亚70%的报纸发行量,英国40%的报纸都由他控股,在美国,从报纸到电视无所不包,新闻集团的股票价值约600亿美元。像村干部一样牛,想吃谁家就吃谁家。

    有意思的是,传媒中,默多克最喜欢报纸,像英国《泰晤士报》、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等主流报纸,及美国《纽约邮报》、英国《太阳报》等小报,均为掌中玩物。这让我等哀叹纸媒已奄奄一息之人,稍喘一口气。默多克是纸媒的大舅呀,即大救星。

    默多克有自己的玩法。“提高报纸发行量很简单,那就是降低格调。”据说,每收购一份新的报纸,默多克都要亲自调教一番,他总是想方设法耸人听闻,标新立异。2007年默多克将道琼斯集团和《华尔街日报》收入麾下,当时就有报人怒道,这是“一代美国记者的耻辱”。但谁也扛不住金钱,末了默多克以50亿美元接管了道琼斯公司。收购《华尔街日报》后,默多克认为报纸的文章太长,读者没时间读,“别再为赢得普利策奖写文章了,还是发表一些读者喜欢的内容吧。”化神奇为腐朽。

默多克还制造了另一个惊奇,就是以花边小报影响政坛和选举。1969年,默多克买下英国工党的《太阳报》,但在1979年5月,《太阳报》鼎力支持保守党,为撒切尔胜选立下功劳。那以后,哪个政客敢小瞧这只粉红蚂蚁?2006年,英国前首相布朗的儿子弗雷泽出生后不久,《太阳报》就爆出孩子患有囊包性纤维症,布朗回忆说,“当时自己哭了”。但在2009年,布朗还是参加了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丽贝卡·布鲁克斯的婚礼,现任首相卡梅伦也亲往捧场。这个布鲁克斯可是《太阳报》的直接领导,与布朗有欺儿之怨呢。

    默多克的发飙不只是由于其诡道和金钱,还在于西方社会的*****理念。但任何事都有底线。7月4日,英国《卫报》爆料,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误导警方破案。此信一出,公众哗然。之前英国人看《世界新闻报》的名人爆料,为了一乐,窃听就窃听吧。但米莉事件性质变了,不仅极大地伤害了这个家庭,还让英国人突然意识到,谁都可能被攻击,一下子人心惶惶。

    “水门事件”尼克松不能窃听政敌,政府也不能窃听公众,那么,记者就可以胡作非为吗?《世界新闻报》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这个有168年历史、在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你不死,谁去死?

    注意,《世界新闻报》的丑闻是它的同乡同行《卫报》揭出来的。

    除去窃听丑闻外,美国政府拟跟进的调查,还指向新闻集团涉嫌收买英国警方和政府官员以获取独家新闻,这可能违反美国《反海外腐败法》。另外,英国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说,新闻集团在英国媒体市场所占份额太大,对英国政治和公共生活影响过大,应修订媒体所有权法规,拆分新闻集团。

    这些思维过去多用在商业行当,如今却套用在新闻媒体上。新闻集团丑闻,必将影响全球媒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公众对媒体的认知也可能产生混乱,甚至,这也可能成为政客收紧媒体管制的口实。 (王安)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4楼  发表于: 2011-07-22   
传媒大佬梅铎:成也古惑 败也古惑
 新闻事件

  日前,英国百年畅销小报、新闻集团旗下《世界新闻报》因深陷窃听丑闻而关闭退市。但愈演愈烈的丑闻并未随着那句「谢谢,再见」的停刊词而画上句号。近日,新闻集团旗下另两份报纸也相继传出窃听丑闻。梅铎新闻集团陷入窃听风暴,被视为西方世界传统媒体遭遇的最严重的信任危机。这种公然挑战公众道德底线的行为,正引发西方媒体一场集体反思。

对话主角

  新闻集团总裁鲁伯特?梅铎

  入选理由

  一场窃听风云,将在英国社会和政坛呼风唤雨、长袖善舞的传媒「大佬」变为「全民公敌」。耄耋之年的梅铎,倒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百年小报手中。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梅铎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作风为他赢来了事业的辉煌,同时也将他送上道德的审判台。80岁的梅铎还能力挽狂澜吗?

  香港商报记者李颖

  媒体经营的天才:漠视操守剑走偏锋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媒体经营生涯中,梅铎被公认为是媒体经营的天才,然而他所理解的新闻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新闻相去甚远。他看重商业利益,漠视新闻精神。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梅铎所倡导的一味追求眼球效应、背离传统严肃新闻的极端作法,在赢得报纸巨大销量的同时,也早已埋下了毁灭的祸根。梅铎深谙市井所好,对于旗下报纸上刊登的所有内容,梅铎总是想方设法将其变为耸人听闻、标题鲜明、篇幅短小的文章。在梅铎办报理念主导下,新闻集团旗下小报文化深受英国广大市井阶层的依赖和欣赏,并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左右着公众注意力。梅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工作作风也极大影响了新闻集团旗下的从业者。前《世界新闻报》主编丽贝卡?布鲁克斯便深得他真传,在任时一手策划了针对被害女童的电话窃听事件。梅铎于2007年收购《华尔街日报》后,毫不客气地对编辑和记者说道:「别再为赢得普利兹奖写文章了,还是发表一些读者喜欢的内容吧。」他甚至开玩笑说:「如果《华尔街日报》也刊登三版女郎的照片,我敢肯定它的读者中也会有MBA。」因不认同梅铎的新闻理念,梅铎每收购一家报纸,就有一批声望颇高的该报记者和编辑提出辞职,其中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曾经的著名记者、两次获得英国「年度记者」奖的菲利普?奈特利。

  有分析人士指出,新闻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绝对不止于先进的商业战略,更在于他对各地政治脉搏和管制现状的精准把握,以及由此建立的与政坛要人的密切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反过来令到他的媒体商业帝国发展如虎添翼。在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各大媒体的时事评论都异常活跃。福克斯新闻在大选期间就增加了很多政治评论,现在福克斯新闻已经成为茶党和保守派的拥护者。

  传媒业的拿破仑:纵横60年身家600亿

  从某种意义上说,梅铎传媒帝国的成长史,也是一部野蛮生长的历史。他从澳洲起家,建立了横跨英美,纵横报纸、电视、娱乐乃至石油、牧业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帝国,财富超过600亿美元。梅铎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父亲本来是一名战地记者,后来成为拥有阿德莱德市地方小报《新闻报》等4家报纸的媒体人。1952年,正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梅铎回到澳洲,接过病逝父亲留下的处于亏损状态的报纸,并展露出过人的经营之道。他设法保留住了《星期日邮报》和《新闻报》两份报纸,而将其他报纸果断出售。在他的努力下,《新闻报》开始盈利。之后他转战悉尼,1964年,梅铎创办了澳大利亚第一家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报》,1972年他收购了澳大利亚的《每日新闻》和《星期天电讯报》。偏居南半球的澳洲显然容不下梅铎日益膨胀的野心。这位「传媒业的拿破仑」,一路攻城略地,将他的新闻版图从澳洲扩展到英国,再到美国,并插足亚洲,横跨东西两大洋,一手缔造了无可匹敌的传媒王国。英伦三岛是梅铎媒体帝国的福地。他先后收购《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从而树立了他在英国的影响力。

  1968年他收购《世界新闻报》后,大手笔改革令到该报出现转机。8年后,梅铎买下《太阳报》,并把《太阳报》办成《世界新闻报》的每日版。到20世纪80年代,《太阳报》成为英国销量最大的日报。这两份「通俗」报纸,就有近500万的发行量。可以说,普通英国人的平民化娱乐,牢牢地被梅铎抓在手里。1981年,梅铎收购了《泰晤士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自此英国传媒业迎来了「梅铎时代」的到来。梅铎敏锐的触角更伸向美国,梅铎1976年底收购了《纽约邮报》,1982年买下《先驱美国人报》,并将其更名为《波士顿先驱报》。1985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陷入困境,梅铎高价买下其股票。同时,他还借机收购了都市媒体公司的7家电视台,组建了福克斯电视公司,并加入美国国籍。不过,最受瞩目的恐怕是2007年对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收购。在亚洲,1993年,梅铎以5.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香港的星空卫视,成立星空传媒集团。透过星空传媒,梅铎的新闻集团一度持有凤凰卫视37%以上的股权,但2006年他将凤凰卫视20%的股权卖给了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梅铎掌管的新闻集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拥有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福克斯新闻频道、国际交友网站MySpace以及英国、澳大利亚多家报纸和*****。有媒体评论为,梅铎可能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传媒大亨」。

  耄耋老人四面楚歌 传媒帝国岌岌可危

  19日,新闻集团董事长鲁珀特?梅铎携子出席因「窃听门」引发的英国议会聆讯。在听证会上,八旬老人梅铎进退自如,谈笑应对,却遭来旁听席上一男性听众的饭盘袭击。狼狈的现场,似乎在印证着梅铎在听证会开场白所说的「这是我人生中最卑微的一天」。

  梅铎穷尽一生缔造的强大传媒帝国,在他本该安享天年之际,却因旗下报纸电话窃听丑闻而走上穷途末路。他靠收购《世界新闻报》而在英伦一举成名,却最终被《世界新闻报》拉下马来。这种过山车式的经历如同他的野蛮创业史一般充满传奇。即便他使出壮士断腕、弃车保帅的招术,关停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仍难以平息公众的怒火。一句「谢谢,再见」的停刊词,以及七报连登的亲笔签名道歉信,都未能给窃听事件画上句号,事态仍在朝着更为严峻的态势发展。近日梅铎麾下另两份报纸《星期天泰晤士报》和《太阳报》也相继传出窃听丑闻。随着窃听黑幕越挖越深,事件不仅在新闻集团内部引爆人事地震,还席卷了整个英国政坛。7月8日,《世界新闻报》前总编安迪库尔森涉嫌在任期间非法向警方付费以获取新闻资讯,被警方逮捕。15日,梅铎的女心腹、前任《世界新闻报》主编丽贝卡?布鲁克斯辞去新闻国际首席执行官之职,并被警方带走;稍后,纽约的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赖斯?欣顿亦宣布辞职,欣顿与梅铎共事长达52年。17日,伦敦警察总监保罗?斯蒂芬森爵士迫于压力辞职;18日,伦敦警察厅助理总监、英国最资深的反恐怖官员约翰?叶芝也因涉嫌卷入电话窃听丑闻而辞职。这把火还有可能烧到现任首相卡梅伦身上,卡梅伦的前任新闻发言人便是《世界新闻报》前总编安迪?库尔森。与此同时,梅铎在其新闻重镇英国的社会与政坛地位正在发生逆转。

  早在2006年,《世界新闻报》就曾陷入窃听风暴,只因窃听对象多为名人政要而未引起公众反感。而这一次「窃听门」将隐私窥探触角伸及普通人和弱势群体,损及英美文化最基本的平民价值观,一时间梅铎成为「社会公敌」。与此同时,相机而动的政治精英们也急于与梅铎撇清关系。与梅铎「过从甚密」的英国首相卡梅伦急于与他切割。而曾与梅铎集团有深厚关系的前首相白高敦,如今俨然以受害者面目出现。而更大的灾难来自于各种有关拆分新闻集团的建议。同样曾是梅铎座上客的工党领袖埃德?米利班德16日表示,梅铎对英国政治和公共生活影响力过大,呼吁朝野修订媒体所有权法规,力促拆分新闻集团。而在前一天,多名自由民主党高层呼吁监管机构调查梅铎是否涉嫌「过分干预」天空电视台决策以及他持有天空电视台股份「是否合适」。而这将给梅铎新闻帝国构成致命一击。美联社认为,梅铎「已失去在英国的影响力,有生之年再难挽回」。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拿梅铎开刀。美国FBI一位官员15日透露,FBI已着手调查新闻集团旗下报刊记者窃听「9.11」事件受害人电话的报道。有分析说,新闻集团最悲惨的结局将是违反道德规范罪名成立,旗下的美国电视台的经营牌照将按照美国《联邦通讯法》吊销。这对于处境艰难的梅铎新闻集团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遭遇逼宫地位难保 后梅铎时代或开启

  自7月4日首度有报道披露英国星期日小报《世界新闻报》侵入米莉道勒的语音信箱,偷听并删除给她的留言以来,新闻集团股价已经下跌18%,市值缩水86亿美元。而梅铎家族在新闻集团持股的市值也已缩水10亿美元。英国德利普雷帮公司首席执行官特里史密斯说:「梅铎应该走人,因为这符合每个人的最佳利益。窃听丑闻是他商业判断的显现。」更可悲的是,新闻集团内部也开始酝酿「倒默运动」。

  据彭博社报道,新闻集团的独立董事开始质疑集团的危机应对能力,以及考虑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多名与梅铎家族和新闻集团董事会关系密切的人士上周说,梅铎不妨放弃首席执行官职位,仅保留集团主席职位。有人调侃,在世界舆论的齐声谴责下,梅铎和他的帝国变成了「颤抖的老人」和「颤抖的帝国」。对梅铎的另一个打击是「太子」折翼。集团内部已有声音质疑38岁的詹姆斯梅铎是否仍是接替梅铎的最热门人选。经过多年历练和考察,梅铎选中了他的儿子詹姆斯作为接班人。但自窃听丑闻之后,詹姆斯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此前,詹姆斯承认,自己在未对事实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错误批准了与窃听事件受害者和解,英国工党下议院议员汤姆-沃森称这是企图妨碍司法公正。为此新闻集团股东们不仅怀疑詹姆斯的危机处理能力,还嘲笑其没有采编经验,甚至提出让其「策略性辞职」。

  有消息人士透露,如梅铎家族在新闻集团的地位削弱,新闻集团首席运营官蔡斯-凯里将受命为临时首席执行官。不过,即便如此,梅铎家族仍然把持新闻集团12%的股份和39%的投票权。有分析人士认为,关闭百年畅销小报和放弃收购英国天空广播公司的决定,似乎意味着梅铎和新闻集团大势已去,世界传媒业将进入群雄逐鹿的「后梅铎时代」。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