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廖元和先生的《国企论纲》,感觉我们的发行制度必须对国有企业的倾斜与调整。这几年中小板、创业板的发行规模是头脑发热的表现,通胀也是人为造富的结果。国企卖给私企就是管理无能的表现,为什么民企管得好,在国企就行不通呢,主要还是管理制度上的问题。
摘录一小部分如下:
国有企业改革下岗工人的遗留待遇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制和破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遗留问题,一些劳模、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待遇甚低,和现在的企业领导人拿年薪几十万形成巨大反差,应妥善解决。
防止公有权力的异化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腐败变质问题
尽管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腐败变质是极少数,但它却很容易成为一些主张削弱或否定国有企业作用的人的口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说:“*****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自己的纲领:消灭私有制。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他们当时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用性和生产的全社会性。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后,防止公权力腐败变质逐渐成为突出的问题,公有制是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经济基础,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是公有制加人民权力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任务就是取得公有制的主导经济地位,保持公权力不被异化和永远正义。防止国有企业领导人腐败变质在国家的长治久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国有企业的柱石作用与改革方向
世界历史的大国兴衰指示了一个真理:一个大国的长治久安应有长期可靠的经济基础和支撑国家的经济柱石。
17*****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王朝的覆灭从本质上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从具体的直接原因来看,则是缺乏经济支撑,法国的统治是因为法国参加北美独立战争而对英国作战负债累累。由于对英作战,偿付一次的借款利息就高达王室预算经费的一半左右,国家财政极为困难。为了克服财政危机,唯一的办法是向贵族和资产阶级借钱,或开征新税。这就遭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对,促使财政危机转变为宪法危机,进而转化为法国大革命。
西班牙的衰落与没有经济支柱密切相关。1711年英国在西班牙领属的南美洲成立了“南海公司”。1720年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政府没有钱,便向南海公司发行国债,条件是由“南海公司”垄断西班牙殖民地的贸易,尤其是奴隶贩卖的特权。由于贸易垄断,南海公司股票空前高涨,1720年1月面额100英镑的股票,到1720年夏天飞涨到1 000英镑。最终股票泡沫破裂,不仅给西班牙,也给英国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大国所追求的伟业具有三重性,即同时实现三项目的:为国家利益提供军事安全;满足老百姓的经济需求、保证经济增长。”苏联的最后失败不是军事上的弱小,至今俄罗斯都继承了它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不能满足老百姓的经济需求和保证经济增长。而中国北洋政府的软弱除了本质上的腐败之外,也根源于其没有可供直接掌握的经济资源而必须向日本借钱。
世界历史的正反经验都证明:国家有了长期的可靠财源就可以不向外国和私人借钱。
由于国有企业的存在,这就使国家能够掌握较大的经济实力。国家一方面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获得税收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以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身份掌握国有企业的财产收入。这两方面的收入合在一起,就使国家有能力进行必要的投入,进行社会再生产物质条件的重新分配,应对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
从历史兴衰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看,本文的结论是:
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体现形式,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柱石之一,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必要经济基础,军队、国有企业、中华民族精神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柱石,三大柱石缺一不可。前提条件是国家始终代表全体人员的利益,公权力不被异化。国有企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发挥着全方位的作用,其基本职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