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李志林:郭树清力推股市新政 股市为何依然
www.eastmoney.com2012年05月13日 09:00李志林金融投资报低迷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
证监会新主席上任后力推股市“新政”,改革举措频频,激励喊话不断,甚至放出了“把投资者当傻瓜圈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的狠话,大有拨乱反正、营造全新市场的气概。
对此,许多市场人士深受鼓舞,好评如潮,甚至有人喊出了“大牛市来了”的冲动口号。但是,市场依旧低迷不振,连摸高2500点的力气都没有,股指至今还不到金融危机前高点的四折,令人十分感伤。原因何在?
1、“新政”中关于增加股市的资金举措的力度远远不够。截止本周,沪深股市的流通市值达18万亿,而市场的存量资金只有7000亿,基金的市值只有2万亿,比之2009年时的3.2万亿和3.4万亿严重缩水。尽管管理层将QIFF额度增加了500亿美元,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尽管管理层推出了500亿人民币的沪深300ETF基金,并规定香港500亿人民币RQFII也只能买沪深300ETF,但是,这区区1000亿资金,根本撬不动市值超过10万亿的沪深300成份股。所以,中国股市与危机重重却屡创新高的欧美股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金严重匮乏,导致估值比它们更低,价值凸显却百般无奈。
2、“新政”唯独回避了扩容大跃进这个股市低迷的症结。中国股市只用了22年时间便走完了国际成熟股市几百年的扩容道路,并日益接近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上市公司数量。且不说27万亿总市值中还有9万亿市值的大小非待解禁,且不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上市公司将再融资,即便在市场低迷、投资者亏损累累的情况下,仍有上千家企业在排队等候上市,扩容节奏依旧,下周还将发7只新股。然而,“新政”中却丝毫不涉及股市扩容总量控制的顶层设计,只字未提适度放慢扩容节奏,给股市以休养生息机会,保持一二级市场协调发展,“供”依然严重地大于“求”。这个导致股市10年涨幅为零、让投资者成为“傻瓜”、“苦瓜”的股市症结,至今没有任何触动和改变,相反,还在酝酿推出新三板、国际板,投资者怎么会有信心?怎么敢往上做?
3、“新政”中的新股发行改革缺乏量化标准。其实,除了现有的6条以外,关于新股发行定价,有一个更简便、更合理、更有效、更公正的办法:若新股高价发行上市后股价跌破发行价20%,则所有的大小非一律不得减持,用全体大中股东的个人利益来治理新股“三高”顽疾,看今后谁还敢肆意发高价?为了稳定市场,管理层还应对每年的扩容总量设置上限,如不超过200家;对排队等候的公司应设置标准,如:不属于政府重点支持的7大新兴产业、业绩低于已上市同类公司、三年内分红率超不过银行利息(以发行价为准)、三年内就想再融资者,请自动退出排队。这样,管理层和市场的扩容压力,就自然大大减轻,也符合“择优上市”的市场竞争法则。
4、“新政”中的退市制度缺乏法治的威慑力。按照创业板的退市规定,23条其实就是1条:三年中被公开谴责3次便退市,这意味着创业板中3年后才会有公司退市。主板的退市规定,只将板子打在二级市场投资者的身上,而回避了1998年后政府提出“股市要为国企三年扭亏脱困服务”、“一家绩优公司需捆绑两家亏损公司才能上市”过程中的财务造价、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在我看来,退市制度要想真正产生威慑力,还必须规定:一旦公司面临退市,有关部门应提前监控、冻结公司的资产、资金、账户,防止转移,并将相关责任人罚得倾家荡产,并予以刑事处罚。同时,若该公司在上市前有财务造假、过度包装、虚增利润等行为,应像香港股市那样,事后追究承销商、保荐人、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发审委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并向中小投资者进行经济赔偿。此举可将大批垃圾公司、造假的公司阻挡在上市门外,可谓抓住了退市制度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