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引导价值投资为何无效?傅峙峰
要知道,现在中国股市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回落,蓝筹股也难以避免受到宏观经济影响和盈利冲击。蓝筹股大多是周期性品种,其盈利周期和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不但覆巢之下无完卵,即便有蓝筹股能穿越周期,那也要历经几个周期起落的考验,更何况这种能够穿越周期的蓝筹股本身就是凤毛麟角。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因素是蓝筹股估值低但仍会下跌的原因之一。
中国证监会在唱声蓝筹股的所作所为上,并没有从市场的实际角度出发,而是似乎带着较重的行政思维色彩,这种非市场化的唱声效果如何是一个未知数。
蓝筹股唱声还未见效,另一个打上行政烙印的新规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拟定出台。上交所拟设风险警示股票涨停为1%,跌停继续为5%,这引发了日前ST股的暴跌行情。限制一类个股涨少跌多,无论其背后的原因为何,从正常的常识和逻辑判断,就是监管层希望这类个股少涨,甚至是不希望这类个股上涨。这其实有悖于市场公正的原则。
首先,是否所有ST股都是垃圾股,不是一刀切的判断。从历史上看,上市公司亏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个别蓝筹股也曾出现过偶尔的ST带帽。作为对亏损个股的风险警示设置,标示ST和限制5% 的涨跌幅已经足够,而涨停限制为1%,跌停继续为5%,在交易规则上就是不对称的限制。如果一只ST股已经完成重组,或者基本面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根据规则限制又不能及时脱帽,不对称的涨跌停设置限制了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其次,如果风险警示股票通过涨跌停的不对称设置来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同样的逻辑是否照样可以运用在蓝筹股呢?既然监管层不希望投资者炒作风险警示股票,就缩小了其上涨限制,那监管层唱声的蓝筹股完全有理由缩小其下跌限制。这种逻辑和规则设定如果充斥市场,很难想象中国股市是一个市场化的交易场所。
最后,一边是限制投资者投资风险警示股票,另一边却不断发行估值高于市场整体水平且上市后业绩表现不佳的新股。如果这两者纯粹是市场选择,那无可厚非,但这两头目前都不是市场化的结果,都带有行政审批的浓重色彩,导致了市场结构既不符合投资者内心意愿又不符合监管机构的口头意愿。这种非市场化的政策手段究竟是为了理顺中国股市还是扭曲中国股市?
引导和建设市场的投资理念和行为,必须要立足于市场的实际情况,从下至上地逐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改善。若要追求立竿见影的功绩,运用带有行政色彩的手段,料会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