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fi.net.cn/p20120804000096.html顾铭德:纠正错误才能有效救市
时间:2012年08月04日 08:00:53 中财网
中国股市已到了信心崩溃阶段,管理层也在推各项救市措施,但不见效果,其原因在于管理层某些政策和措施脱离市场实际状况,抵消了救市的利多作用,反而挫伤市场积极性。
第一,坚持扩容不动摇,一切救市都徒劳。本周证监会发言人再次强调股市下跌是对经济下滑的过度反应,没有提到大扩容的因素。这个解释明显牵强附会,市场再次以下跌的方式表示抗议。退一步讲,证监会这个解释即使正确,那么证监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既然知道经济下滑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股市资金流出,那就应该采取少发和停发新股的对策,来相对缓和股市资金短缺的矛盾。这个全世界股市都知道,都会照办的简单常识,证监会为什么视而不见,坚持新股发行不动摇?其做法只能解释为,根本无视经济下滑对股市的负面影响,为了扩容而扩容,扩容胜于稳定股市。在这种理念、解释和做法的情况下,广大投资者怎么会有信心坚持长期投资呢?
第二,随意修改交易规则,伤害多数投资人利益,违背"三公"原则,摧毁市场信心。证监会提倡绩优、蓝筹投资理念,完全正确,广大投资者不可能反对这个政策。可是,证监会及交易所脱离实际状况,在市场极度低迷,在没有任何法规依据和广大投资人拥护参与的前提下,推出了风险警示板征求意见稿。众所周知,"三公"原则核心内容是制度规则对市场参与者和上市公司的一视同仁对待,无差别原则。绩差股还没有达到退市条件的情况下,它享受的交易规则、交易权利与绩优股必须同样。交易所可以对绩差股用ST或ST*来警示,以提醒投资人风险,但没有权利随意改变它的涨跌停板交易规则,不能因为提倡绩优股就对绩优股实行特别交易规则。制度的公平、公正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核心。证监会提倡的市场化原则必须体现在对制度规则"三公"原则方面,而不是发行数量的自由行事。由于证交所可能推出本来对绩优、绩差公平的交易规则,修改后会不利于绩差股的交易规则,这势必伤害大多数原来持有绩差股投资人的利益。沪深股市由于历史原因,绩差股占大多数,证交所如果硬要推出不利于绩差股交易的制度规则,这个股市还会有春天吗?
第三,维护投资人利益不能流于形式,光喊不做,从制度层面加以落实是关键。比如,历史遗留问题B股。B股在交易制度不允许机构买卖,不允许正常的再融资,这种制度不公平长达十一年之久,如果在退市制度上却要求B股一视同仁,这种制度是对投资人最大的伤害,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为什么对这些问题不急于解决呢?
□ .顾.铭.德 .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