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林:管理层若不对症下药 中国股市就没得救www.eastmoney.com2012年08月06日 06:53
李志林金融投资报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
字体:[url=javascript:void(0);]大[/url][url=javascript:void(0);]中[/url][url=javascript:void(0);]小[/url]|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上周股市微涨4点,终于在周线7连阴后出现首阳。那还是因为在2100点岌岌可危时,管理层连出了否决上交所ST股不对称涨跌新规、号召76家破净公司回购股份、媒体称证监会正研究降低印花税这三大“救市”举措,才勉强得以实现的。
但是我认为,这些措施仍然没有抓住股市危机的症结。若不对症下药,中国股市就没得救。
1、让B股自行消亡的做法很残酷。在2001年实行了先对外资和机构开放,后对国内中小股民开放B股的政策后,外资和机构在几个月内将B股拉高5-10倍逃光光。此后的十多年来,市场人士和投资者天真地以为,B股中存在着像当年解决转配股和股改那样的暴富机会,但是等来的结果竟是令人目瞪口呆。管理层一禁止机构买B股,二关闭B股融资和再融资的龙头,三规定B股跌破1元人民币的面值就立马退市。人们终于醒悟:原来管理层解决B股的方法竟然是:让他们跌破1元面值,然后要么退市,要么由
上市公司廉价回购。这种让B股市场自行消亡的做法与抢劫无异,是对上世纪90年代支持改革开放、弥补国家外汇紧缺的广大B股股民利益的严重侵犯,做法很残酷。兴许有人认为,割除了B股市场,就可以救A股,但是错了!B股和A股早已一体化,B股雪崩式暴跌,A股岂能不遭殃?
2、制定ST股不对称涨跌新规是个昏招。首先是违背了“三公”原则,违背了国际股市通行的规则。其次,忘记了ST股是怎么形成的历史。1998年,为帮助国企三年扭亏脱困,当时的政府鼓励绩优公司捆绑绩差公司一起上市,造成了业绩包装造假、大股东掏空
上市公司,以及“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四年ST”的恶果。尽管股市管理层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作为同一个法人主体的管理层,现在对这些国企改革牺牲品的ST股嫉恶如仇、肆意打压,一退了之,而不给资产重组、起死回生的机会,实在有失公道。直至在ST股全面跌停3天后,管理层才出面澄清,新规是指新老划断。那么,发布不实、不完整信息所导致的ST股投资者的在暴跌中的损失,有关部门是否应该承担责任?上交所之所以将管理层一再宣称的“市场化”外衣剥得精光,用行政手段打压ST股,说穿了,无非是想通过将ST股和中小盘股打下去,然后就会像2006年“后5·30”行情那样,迫使市场资金转移到大盘股中去,既可以救上证指数,又可以与深市抢资金,顺利发行大盘股,尽早推出国际板。但是,由于深交所不与响应,上交所的这一“救市”举措也遭到管理层否定,这实在是一个乱了套的“救市”昏招。
3、A股患的是体能过度消耗造成的“败血症”。几乎所有的市场人士都非常清楚:中国股市11年股市涨幅为负,连续3年熊冠全球,机构和投资者亏损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