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06日 11:24 中国经营网
由于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属于小额定向融资,扩大试点后,融资额也很有限,对市场扩容影响很小。
回顾周末的要闻,新三板千呼万唤始出来应为当之无愧的亮点。历经多年的分析研究,8月3日,中国证监会召开新闻通气会称,国务院已批复新三板试点扩容,新增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天津滨海高新区三个高科技产业园区。
这是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中国的股权融资市场呈倒金字塔形:主板1432家,中小板689家,创业板344家,中关村(6.44,0.59,10.09%)代转让系统只有127家,缺少深厚的塔基,不利于培育优质的上市资源。扩容后,有分析预测,未来2-3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有望接近4000家,是沪深两市公司数量的1.5倍;就远期来看,“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有望超过1.5万家,将从根本上扭转倒金字塔形的格局。
由于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属于小额定向融资,扩大试点后,融资额也很有限,对市场扩容影响很小。从中关村代转让系统情况来看,数据显示,6年来100多家挂牌公司定向增资总额只有17.29亿元人民币,公司单次融资规模也只有几千万元。其二级市场流动性不高,2011年平均换手率只有2.93%,涉及的资金量也有限。故从短期来看,新三板的扩容料不会对市场产生很大的冲击,充其量只是一两个交易日内的波动。但从远期来看,假设新三板高速扩容,如预期般在两年内挂牌公司数量接近4000家,此时,其对资金的分流作用将会不容小觑。
不过,平心而论,新三板的意义,并不在于融资额的高低,而在于建立了全新的市场,提供了合理合法的交易渠道。其实,早在90年代,各地便兴办了很多场外金融交易所,但因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故在1998年清理整顿时,把所有的地方金融交易全部关闭,只剩下上交所和深交所两家场内交易所。这也是倒金字塔的成因。此次扩容后,相当于恢复90年代的盛况,只是,新三板要规范与正规得多,现时的金融交易环境也比当初更有秩序。
环顾新三板的扩容,还有以下若干个问题还没搞清楚:
首先,新三板会否有统一的交易市场,又在何处落地?
按照此前传出的消息,新三板市场将在北京建一个独立的交易所,未来中证协场外市场工作委员会的职能将部分划入该交易所,部分则收回证监会直接管理。一个特别的传闻称,据某接近接管层的人士透露,湖南证监局局长杨晓嘉拟任新三板交易所理事长,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谢庚则将担任新三板交易所总经理一职。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只是不知最终的新三板市场到底会否与传闻契合。
由于新三板市场的融资功能属于小额定向融资,扩大试点后,融资额也很有限,对市场扩容影响很小。
其次,新三板市场能否顺利承接从高级别市场退市的公司?
早前推出的创业板退市规则明确指出,创业板公司退市后统一平移到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这意味着,新三板与创业板之间需要制定一系列升降板的规则,要做到能退也能升,这样才能起到上市公司储备库的作用。值得顾虑的是,从市场体量与流动性来看,目前的新三板与创业板之间还有一段遥远的距离,尚难以承担这样的责任。但相信,随着新三板市场的逐渐成长,创业板与新三板市场之间应可以无缝衔接。
第三,中国的证券公司能否成为合格的做市商?
在新三板的诸多中长期影响中,对证券公司的利好应是最为实在的。由于流动性差,新三板市场料将采取做市商的形式。但这对证券公司的能力提出挑战,如何把市场做起来,又如何进行金融创新,更好地充当投融资之间的桥梁?须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证券公司在二级市场上仅仅承担着经纪人的角色,服务的含金量不高,属于纯粹的体力劳动,靠天吃饭的成分居多。新三板市场的扩容将让证券公司迎来收入结构多元化的与差异化的黄金时代,但这也需要证券公司自己去把握。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新三板市场的扩容终于尘埃落定,细节虽未公布,已足以让市场浮想联翩。扩容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将发生质的变化,不过,未来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如何,能否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微博),只能等到事后才能作出判断。毕竟,万里长征才迈出第一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等待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