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卢楚其:“海国实”是三板公司,将来重返A股,我们将万和的优质资产置入“海国实”,提升“海国实”业绩
粤传媒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82
精华: 4
发帖: 862
在线时间: 92(时)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 2010-01-29
楼主  发表于: 2007-05-15   

卢楚其:“海国实”是三板公司,将来重返A股,我们将万和的优质资产置入“海国实”,提升“海国实”业绩

卢楚其:民企买壳上市不是冲动


中国金融网 http://www.zgjrw.com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2005年1月24日 15点53分



   


  即将过去的2002年,对民营企业万和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一方面万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从热水器行业扩张到燃气灶具及消毒柜,全面进军小家电;另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万和以4000万买下三板上市公司“海国实”,成为家电业的明星。

  万和在珠江三角洲是众多民营企业的一个缩景: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手工小作坊逐步进入正规军的行列,又在上世纪九十代初期家电业高速增长时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并最终买壳上市,实现了化蝶般的蜕变。以下是本报记者与万和集团总裁卢楚其的对话。

  抓住机遇进入热水器行业

  记者:在珠江三角洲的民营企业中,万和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企业,从一个小手工作坊起步,最终发展成为资产数亿的大型企业,您能不能谈一下万和起步时的情景?

  卢楚其:万和正式开始创业是20世纪九十代初期的事。当时修理电视机,积累一万块钱,又借了一万块,就用这二万块买了一台旧的线切割机。有了三台线切割机后,我才帮打火机厂做变压器。当时香港的一个老板给了我一个连续脉冲的打火机,这个小打火机一按火花就嗒嗒嗒出来了,他希望我研究这个东西,又给了我足够的费用,那我就研究出来了。但后来他没做这个产品,我觉得太浪费了,就把这个技术介绍给万家乐。他们接受了。

  记者:这就是外界所说的万和最初是为万家乐配套的那件事?万和又缘何选择进入热水器行业?

  卢楚其:为什么我要做燃气热水器呢?其实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万家乐希望我帮他们做一个全自动点火的燃气热水器。于是我投了60万做出了一个完整的东西。但是万家乐方面因为自己的产品供不于求,根本不用为销路伤脑筋,因此,万家乐认为做不做这个新的产品无所谓。但我不一样,我当初就这点本钱,不做心血就白费了。

  记者:恰恰就是这一个机会成就了万和?

  卢楚其:对,就是这样。

  记者:早期万和起步时,家底并不丰厚,但热水器还是一个投资比较大的行业,万和怎么解决资金问题?

  卢楚其:万和早期的起步,确实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政府出面担保,甚至动员农民借钱给我们。另外当时热水器行业还是高利润的行业,就是这样万和通过滚动发展起来的。

  记者:万和现在有多少资金,听说前两年你们在资本市场上投资也获得不少收益?

  卢楚其:万和现在的净资产大约6亿。前几年,我们有些闭置资金要找出路,我们曾在一级市场认购新股,后来又在二级市场投资,赚了一些钱,现在股市不太好,就退出了。这些年我们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健,万和几乎没有负债,几百万元的代款只不过是和银行维持关系而已,可以说万和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就是资金实力。

  买下“海国实”非冲动

  记者: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开始兴起“借壳上市”上市的风潮,如金正入主天龙、汇顺入主万家乐、还有格林科尔进入科龙电器,当初万和买下“海国实”有没有跟风的成份?

  万和现在的净资产大约6亿。前几年,我们有些闭置资金要找出路,我们曾在一级市场认购新股,后来又在二级市场投资,赚了一些钱,现在股市不太好,就退出了。这些年我们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健,万和几乎没有负债,几百万元的代款只不过是和银行维持关系而已,可以说万和现在最大的优势是就是资金实力。

  买下“海国实”非冲动

  记者:今年以来,民营企业开始兴起“借壳上市”上市的风潮,如金正入主天龙、汇顺入主万家乐、还有格林科尔进入科龙电器,当初万和买下“海国实”有没有跟风的成份?

  卢楚其:万和买下“海国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实我们一直就有买下一家上市公司的想法,也跟十多家上市公司谈过,当初就有人建议我们买下万家乐和科龙电器。但我们考虑到像科龙这样的大家电企业,我们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担心买下后操作不了,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url=而“海国实”不同,我们分析三板上市公司“海国实”投资价值较大,风险也比较小]而“海国实”不同,我们分析三板上市公司“海国实”投资价值较大,风险也比较小[/url]。因为从目前国内资本市场来看,主板改革可能性很大,因为世界只有中国存在非流通股。中国股市要与世界接轨,非流通股、法人股必然要通过一个窗口进入流通市场,加上创业板迟迟没上来,我们估计三板市场会有大动作。结果我们买下“海国实”后,三板市场利好消息接连不断。我们七月份用4000多万买下“海国实”,到九月份就有人愿意出9000万买下来。

  “海国实”扭亏难度不大

  记者:从万和自身发展的角度,您认为万和“买壳上市”有必然性吗?

  卢楚其: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万和一直在寻找一家上市公司,争取进入资本市场。这主要还不是从融资角度考虑,而是提升万和这个平台的需要。一方面是因为,万和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需要全面提升品牌形象,二是“海国实”是三板上市公司,将来有重返A股的可能,这些都能为我们吸引大量的人才。我们并不排除发展到一定阶段将万和的优质资产置入“海国实”,帮助提升“海国实”的业绩。  记者:“海国实”现在的资产状况怎样?

  卢楚其:我们最近对“海国实”全面审计的结果是,“海国实”仍有净资产9000多万。产业主要包括房地产、一家航运公司、还有一些厂房和酒店,1994年曾是中国企业三百强之一。现在的境况比较惨,主要都是一些存量资产,我个人相信只要通过机制创新、把该关闭的产业关闭、该做大的做起来,就完全可能盘活这些存量资产。事实上,目前“海国实”最大的就是地产,现在海南地产升温对我们也是利好消息,总体来看,“海国实”扭亏的难度并不大。

  记者:买下“海国实”后,万和的经营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卢楚其:万和发展到今天,产品经营和资本运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资本动作的前提是搞好产品经营。现在热水器行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行业门槛的提高,有助于一批名牌企业脱颖而出。

  民营企业也有“瓶颈”

  记者:万和当初能白手起家,从众多的热水器企业中脱颖而出,已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的活力,特别是体制灵活的优势,哪您认为民营也有自己的缺陷吗?

  卢楚其:这肯定是有的,国企有其弊端,民企也有。国企管理规范,民企业在决策上就成最大的问题,以前民企都是拍脑袋决策,这样的风险性很大。我们看到有一批成功的民营企业,但更多倒下去的却没有看到。

  记者:哪您认为民企应怎样改变这种弊端?

  卢楚其:方法很多,一种是将民企发展成公众公司,大家充分讨论,科学决策。另外民企的问题关键是脑的素质问题。所以民企的领导人更应该多学习,开阔视野,还要安排一个好的参谋班子。

  ■链接

  万和心仪资本运作

  万和集团早在1993年就参股民生银行,开始给资本寻找增值的更好出路。时至今日,万和参股的600万元已经升值上亿元。资本市场的魔力让万和心仪不已。

  以热水器和消毒柜立业的万和集团从1993年创立以来,亲历行业的高速扩张以及现今利润率的下降,一直希望能在资本市场一露峥嵘,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向其他行业渗透。为此,近年来万和与不下10家上市公司洽谈过重组,包括中国七砂、美亚股份、粤美亚A等,但都无功而返。2001年5月,万和集团成立全资子公司--广东时代盈和投资有限公司作为集团进行资本运作的平台。

  早在今年4月,时代盈和已经确定收购三板挂牌公司海国实的股权计划。连年亏损的海国实第一大股东是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当时代盈和赴海口洽谈协议收购的时候,双方很快达成意愿。

  7月8日,万和副总裁卢楚隆等人再赴海口,跟长城公司进行最后的谈判。谈判当天,双方便握手言欢,签订收购协议。至此,万和完成三板挂牌公司的借壳。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粤传媒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82
精华: 4
发帖: 862
在线时间: 92(时)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 2010-01-29
7楼  发表于: 2007-05-24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03030303 离线
级别: 新手上路
UID: 422
精华: 0
发帖: 43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2-07
最后登录: 2011-04-18
6楼  发表于: 2007-05-17   
粤传媒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82
精华: 4
发帖: 862
在线时间: 92(时)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 2010-01-29
5楼  发表于: 2007-05-17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粤传媒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82
精华: 4
发帖: 862
在线时间: 92(时)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 2010-01-29
4楼  发表于: 2007-05-16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股明思伊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765
精华: 6
发帖: 346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7-05-14
最后登录: 2007-07-08
地板  发表于: 2007-05-16   
成功投资第一条要诀是不要亏钱,第二条是别忘了第一条.
粤传媒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82
精华: 4
发帖: 862
在线时间: 92(时)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 2010-01-29
板凳  发表于: 2007-05-15   
万和“企业家庭”财技 卢楚隆亦表示,可能将海国实更名为万和控股

万和“企业家庭”财技

■ 蒋德嵩

--------------------------------------------------------------------------------

《新财经》2004年第1期  财政金融-财技


  由于在*ST美雅(000529)“第一大股东”位置停留28天后的匆匆离去,万和集团及其创始人卢氏三兄弟——卢楚其、卢楚隆、卢楚鹏开始走入公众视线。作为亚洲最大的消毒柜生产企业、中国最大的燃气热水器生产企业,万和2003年实现的销售收入已近12亿元,比照2002年增长率高达100%。而卢氏三兄弟的个人财富,亦被媒体估算为6亿元之高。
  尽管此次在*ST美雅股权收购中万和原有计划未能得到施展,选择心平气和态度退出,但实际其目前依然积极物色国内好“壳”,希望最终实现万和集团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
  之所以如此“痴心不改”,万和集团第一当家人卢楚其表示,目的是将万和打造成为一个公众企业以推动集团改制、推动万和规范化管理,实现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的转变。
  据《新财经》记者了解,为此,卢氏兄弟早已设计了“核心控股+外部控股”的万和持股模式。且在此模式下。目前万和以将消毒柜事业部分拆,成立了万和健康产品有限公司,以待时机成熟时将其注入万和未来收购的上市公司中。同时,随着万和集团在资本市场的不断出击,集团内的多个事业部亦准备分拆注入上市公司。
  
  核心控股+外部参股
  
  作为民营企业,万和集团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形成的“核心控股+外部参股”的模式似乎与众不同。
  “核心控股”中的“核心”就是四个原始股东:卢楚其、卢楚隆、卢楚鹏和叶远璋(卢楚其的徒弟),他们是整个模式里股份化的基础。但四个原始股东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必须是一个整体,每一个原始股东都没有单独行使自身股权的权利。原始股东在每个事业部中的整体控股要达到50%以上。
  在四个原始股东之间的股权界定方面,卢楚隆、卢楚鹏和叶远璋三人的股权基本在7%~20%之间,大致相当,卢楚其个人持有万和40%以上的股权,但不过半数。这样的划分方式使得对外他们是一个整体,联合控制着万和集团并保证了“安全性”,对内之间有明确了责权利的关系,克服了家族企业一个主要弊端:“老大说的算”的问题。
  在“外部参股”层面,主要以万和集团核心控股层与职业经理人或合作方组建多个事业部,“外部管理者”参股相对控制事业部的形式实现。如在新组建的厨具事业部中,以阚绪军为首的五个职业经理人出资300万元,占有厨具事业部30%的股权,五个职业经理人300万元资金来自银行贷款,由万和集团出面担保。核心控股方出资700万元,占有该事业部70%的股权;在新成立的生活电器事业部和万和集团控股的中山利澳公司,核心控股方与外来股份出资比例已经到了51:49,在资产经营部,职业经理人胡有生个人占有了30%的股权,核心控股方联合占有70%的股权。
  在万和集团整个资产中,最复杂、最特殊的是热水器事业部,这个事业部集中了万和集团绝大多数资产,也是万和集团利润的主要来源。由于经营多年,内部问题也错综复杂,暂时无法按照“核心控股+外部参股”的方式改制,职业经理人也没有参股,但以马靖为首的五个核心骨干享有该事业部30%的分红权。卢楚其此前表示,待时机成熟,热水器事业部一定要推行“核心控股+外部参股”的万和产权模式。
  此外,万和集团成立了战略委员会。这个由万和中层干部组成的委员会负责万和集团经营策略的制定,拥有万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权。
  对于万和集团的持股方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长陈淮评价说,这种家族核心控股、外部精英参股的方式是兼顾企业的外部约定与内部约定的很好方式,这种产权改革模式有助于中国家电业的国际化转型。
  而经济学家钟朋荣则指出,万和模式中四个创始人“各自持股,统一行使股权”的模式,可能只是现在的想法,这个做法完全是从目前的现状来思考问题。现在四个人是一体的,其他是外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内外就不分彼此了。引入外部股东除了吸引资金外,就是要吸引外部股东的意见、好思想,来避免企业“一个人说了算”或者“兄弟说的算”的局限性。
  
  突破瓶颈
  
  事实上,创立初期的万和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当时只有卢氏三兄弟及叶远璋是企业的主要股东。在度过了创业期的艰辛之后,万和的家族式企业矛盾也渐渐凸显。1997年以后,万和集团进入了发展的瓶颈阶段,由于热水器市场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万和热水器单台毛利率超过100%的盛况不再,万和集团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年销售额徘徊在了4亿元左右。
  在那段时期,万和集团还有过一次惨痛的投资失败:在万和集团与海南立德产业有限公司合作经营、海南立德向万和转让其下属的一个信息产业公司40%的股权交易中,万和集团落入了山合作方、审计评估中介、法律保证方设下的一个投资陷阱,万和集团5000万元的转让金及5000万元的银行保证金被这个项日牢牢套住。后经过长时间的法律诉讼,5000万元的保证金终于可以动用,而5000万元的交易金额只能变成了海口和广州的多处地产。在这次投资中,卢楚其损失在1000万元左右。
  事后,卢楚其承认,在万和集团还是一个小企业的时候,完全可以靠自己在兄弟和员工当中的威望处理日常的经营管理问题,但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问题就出现了。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改变这种家族式经营方式,实现家族所有、社会化经营。
  1999年,卢楚其提出聘请职业经理人管理万和的想法,两位弟弟经争执后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第一个进入万和集团的职业经理人是原荣事达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李洪峰,这位当过大学教授、在科龙做过战略顾问的营销专家来到万和的仟务是:对已经不堪重负的万和营销体系进行深层次的调整,此外对万和集团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这一阶段,卢楚其淡出了万和集团的日常管理,其二弟卢楚隆也让出了营销的主管位置,作为李洪峰的助手继续留在万和集团的营销体系统。但李上任的第一年万和集团的业绩却出现了下降,营销额从4亿多元下降到了3个多亿——而当时卢楚其提出的要求是完成年销售额10亿元。业绩增长的差距使李洪峰与卢楚其最终以一种不愉快的方式分手。
  卢楚其事后承认,与李洪峰合作失败的教训在于自己对待职业经理人的态度和制度上,老板和职业经理人都没有成熟,这就造成了双方的各种不协调。
  李洪峰离开万和集团前期,应卢楚其的要求,提交了一份关于万和集团中期发展战略问题的规划,这份规划中最重要的内容即是“万和集团股份制改造”,指出万和必须改变家族式企业经营方式,实现家族所有、社会化经营,将万和集团的部分股权量化到企业骨干个人,甚至实现万和集团上市。这份方案让重新回到管理中的卢楚其陷入了两难境地:一面是万和集团的发展,另一面却是卢氏家族在万和的控制力,即安全问题。
  经过一番周折与思考,卢楚其想出了一个解决万和集团对立的“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方法:推行事业部制,同时实行事业部股份化,即后来万和集团“核心控股+外部参股”持股方式的雏形。
  
  资本运营术
  
  一个相对先进的产权模式无法帮助万和集团完成由“家族企业”向“企业家族”的根本转变,卢楚其清楚,必须借助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的力量,才能使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
  1995年,万和集团试水资本市场,出资600万元参与发起设立民生银行(600016),持有民生银行法人股600万股(占股0.43%)。2000年民生银行在上交所挂牌时,万和集团出现在40多个发起股东名单中,位列倒数,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这600万股如今已市值1亿多元,增值高达1400%。但在投资民生银行时期,股权投资还未成为万和集团的一个业务单元,其投资功能是作为制造业的附属功能来实现的。
  卢楚其的想法是,在确保主业发展的基础之上,利用手中的富余资金进行增值。而在这一思路指导下,万和集团发展至今没有发生过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万和集团几乎没有银行贷款,其资本金一直很充裕。
  2002年,万和集团正式转战资本运营市场。万和联合旗下投资公司时代盈和以4098万元价格,分别受让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所持三板市场上市公司海国实13100万股(占总股本29.03%)和11499.12万股(占总股本25.48%),完成了对旗下第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初战海国实,万和没有损失却也谈不上成功,毕竟海国实目前没有融资功能。
  “与海国实的接触是因为万和集团在海南的房地产项目与海国实的项目同处一地,其现有资产对万和有很大的吸引力,收购海国实也有助于盘活万和的地产项目。”万和集团媒介策划部总经理李惠珍告诉《新财经》。万和集团进驻“海国实”以后,着手进行了债务重组,把不好的资产和项目剥离出去,把旅游房产和航运作为两大主要业务来抓。目前,海国实在广州花都一个名为“广州时代军旅大世界”的项目已经立项,作为国内首个军事主题公园已被花都区政府列为两大重点工程之
  卢楚隆亦表示,2004年海国实一定会扭亏为盈,如果能上主板当然更好,今后也有可能将海国实更名为万和控股,并将其资产拿到香港或者纳斯达克上市。   在收购海国实之后,万和集团先后与ST万家乐、ST七砂、美亚股份等上市公司有过亲密接触,商讨买壳上市。但万和最终还是与这些公司擦肩而过。此时的卢氏三兄弟认识到,必须要请一个高明的“教练”,于是请来了曾任广发证券公司副总经理的胡有生。2001年5月,卢家兄弟成立了专替万和集团进行资本运作的平台——广东时代盈和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时代盈和”),胡有生现出任该公司总经理。
  2003年9月21日,在集团整体上市的构想下,万和集团击败了竞争对手新疆德隆、上海石化、深圳创新投、江门天健、顺德新的电器等7家公司后,与鹤山国资办签订了*ST美雅国有股权转让协议。协议签订之后,万和集团常务副总裁卢楚隆曾充满信心地表示:万和集团收购粤美雅是因为看好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前景,希望把粤美雅从广东省著名品牌做成为世界级的纺织业品牌。但仅仅28天之后,这段“婚姻”终因*ST美雅董事会讨论的异议而中止。
  10月23日,*ST美雅发布公告称:鹤山国资办与广东省广新外贸轻纺(控股)公司签订了《转让协议书》,将其所持有的*ST美雅24.99%的股份转让予省广外轻纺公司。公告同时指出,鹤山资产力、此前与万和集团签订的《*ST美雅国有股权转让协议》依法解除。
  “当时*ST美雅开股东大会的时候,二股东省纺公司(即‘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对万和的收购提出异议。其实,问题的焦点是省纺公司当时进入*ST美雅所掏出的钱与万和集团基本相当,但是省纺公司却只落得第二大股东的地位,而万和同样的付出却坐到了大股东的位置,因此,省纺公司提出异议。其实,当时股东大会讨论已经通过,如果当时我们执意要拿下*ST美雅,也是符合法定程序的,但这违背了万和‘天地人和’的精神。”万和集团媒介策划部总经理李惠珍告诉《新财经》。事实上,万和从*ST美雅退出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包括上市公司高管的MBO计划、对*ST美雅被万和集团转型的担心及保壳的艰巨性等等因素,都成为了鹤山国资办考虑的事情。不过,万和集团在*ST美雅收购过程中击退新疆德隆等买家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实力及“人和”经营策略却也显示出了其在资本运营方面已日渐成熟。
  “万和集团还将物色国内好的壳公司。”对于万和集团未来的国内A股上市,卢楚其表现了坚定的信心。若未来万和借壳成功,想必其长袖善舞的一面终将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体现。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力挫群雄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480
精华: 26
发帖: 5636
在线时间: 695(时)
注册时间: 2007-03-31
最后登录: 2018-04-25
沙发  发表于: 2007-05-15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