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楼主  发表于: 2012-08-26   

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李吉明:中国教育"死要面子"


昨晚,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访问学者石毓智在武大作了题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的讲座,批判当今的中国教育就是“死要面子”,老师、家长、学校对学生的期许霸占了一切,最佳的代表语就是:“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日学校以我为荣”。(2011年12月22日武汉晚报)


应该说,石毓智“死要面子”的论述直接揭示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所在。也正是因为这个“死要面子”,才让原本是多彩的、湿润的、幸福的、完整的教育走进了功利主义的怪圈,将学校变成了一个大大的生产车间,将教师变成了工人,将学生变成了产品甚至是道具。然而对于踉跄而行、饱受诟病的中国教育来说,除了这个“死要面子”以外,“死不要脸”现象更应值得重视而不可小觑。


现象一:为了脸面使劲折腾,结果却丢了脸面该怪谁?。总是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总是担心别人说改革的力度不够大,于是便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折腾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形式主义和花样翻新。而在这其间,基层的教育工作在从声名远播的洋思经验到成效卓著的杜郎口模式、从蔡林森的高效课堂到到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从“探究性学习”到“有效教学”、从“特色课堂”到“五分钟课堂”、从“分槽喂养”到小组合作学习等等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的学习与借鉴中,陷入了“丢了鞋子找不着路子”的困窘与尴尬。而当我们深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实际去看时,我们却发现,教师其实还是那些教师,学生其实还是那些学生,课堂还是那个课堂;唯一不同的是,教师越来越不象教师,学生越来越不象学生,课堂也越来越不象课堂了……


现象二:打着学术的旗号搞诈骗,没钱难道就不是好教师?教育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本无关科研。可某些地方却偏偏出台了诸多的规定,评高级教师或者教授等,是必须要有发表的论文或者成果的。于是在教师胡乱拼凑、抄袭摘录的热闹非凡中,各学术刊物也趁火打劫,规定可以在其刊物上发表文章,但发表人必须出版面费,金额从400元到几万元不等。无论你的论文写得如何,也不管你的作品是否原创,只要有关系加之有钱,就可以照登不误。而到了职称评审时,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够条件”教师,又遭遇到了“必须得有淘汰”的评审规则。既然谁有关系、谁送礼就让谁过关,谁无人无钱就被刷掉,那么不跑不送岂不成了不明事理的傻蛋了?


现象三:掩人耳目玩“猫腻”,教师为何不如“妓女”?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曾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教育者,他说“我们没有理由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既不为人师表又不教书育人,实际只是在教育岗位上发自己的财!”。一边是从国家到地方有关部门的禁令不断、雷声震天,一边是教师对治理教育乱收费进行公然反抗、“补课”热火朝天,而且还“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让学生、家长签字证明自己是自愿的;明明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预订的教辅资料,到头来学生不得不说是自己在大街或书店里买的。而到学校评价教师时,学生又被打了招呼:“测评的时候给老师打分高点啊!”为了评个班长,家长有时候时要破点血本的,中考或高考时,老师更是“关爱”有佳,不是积极传授作弊的诀窍,就是动用所有关系争取指标;学生好歹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捞得了一个大学生的名分,最终希望却成为了泡沫,苦于工作无着落而不得不浪荡街头......


现象四:拿着文件规定当作为,相关部门因何心明眼瞎?关于减负的问题,教育部20多年连续下发了30多个文件依然未能“减”下来,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对补课与乱收费的现象往往是或一罚了之,或避重就轻,或干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任自流,甚至就连教育厅门前的学校补课也没有人查没有人问,这难道不是“补课之风仍然强劲、学生负担愈减愈重”的根源所在吗?“国家明令禁止的东西,就绝对不能允许为之。对公然违抗的,就必须予以严厉的惩处,不仅不能使其占到便宜,而且必须使其付出代价这样才能以儆效尤,禁而方止。”可中国的教育管理特色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究”,如此心明眼瞎的管理特色,何以能够杜绝“鼠儿在猫须子底下玩把戏”的闹剧与丑闻上演?


现象五:校长队伍乱象丛生,领跑教育者啥德行?在这个“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口号喊得是震天动地的时代里,笔者不敢说所有的校长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但放眼中国的基础教育,笔者敢问:有几个校长是具有学者风度、专家水准、大家风范的?有几个校长是真正有品行有学识且一心一意想把教育办好的人?每每校长的任命,有几个不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通过请客送礼、现金交易获得校长的宝座的?他们除了会场、酒场、关系场,平常都在忙些什么?他们除了追求个人权力和利益,他们还有更高远的追求吗?更为可笑的是,有些校长把自己看作是学校的权威、权贵的象征,甚至把自己能和学生来一次“共进晚餐”作为对学生天大的恩赐——无怪乎不少教师已经沦陷了师德,甚至出现了拉关系、搞斗争的龌龊;无怪乎现今学生“拼爹”成风、以“官”为荣,教育事业由这些“死不要脸”的人来“统领”,岂能不蝇营狗苟、污浊不堪?


现象六:错把学生当道具,中国人的“奴性”咋炼成?应付上级领导的卫生大检查,学校赶紧发动全校师生大扫除;为迎接某一级重点中学验收,要求学生捐出几本书给学校图书馆以充数;为对付减负工作领导小组的督查,教务处立马将六天的日课表改成五天的,并责令班主任要求学生用统一的口径回答督查组的提问;再就是为取悦台上领导,教学生三番五次练习鼓掌,哪怕学生一百个不情愿,哪怕手掌鼓得又红又疼也在所不惜。如此这般下来,奴性因子岂能不深深植根于学生年幼的心中,岂能不从小就练就一身曲己阿人、奉承拍马的本领?按照鲁迅先生的逻辑,这种做戏又与俄国的“虚无党”大不同,人家的是“这么想,便这么说,这么做,我们的却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样的教育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真人教育观相距何啻霄壤!


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


nba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94
精华: 1
发帖: 1867
在线时间: 2214(时)
注册时间: 2007-09-16
最后登录: 2014-09-18
沙发  发表于: 2012-08-26   
"一方面是“死要面子”的虚华与浮躁,一方面是“死不要脸”的无畏和无耻。这样的教育,哪里还有灵魂和真谛?又如何能够撑起中国的明天和未来?"

老三板问题是不是也这样?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板凳  发表于: 2012-09-06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的大学
 
                        许锡良
 
1、今天第一天上课,从早上8点上到晚上10点,整天都排得满满的,因为多媒体都是坏的,因此,转了五间教室,还是没有一间教室的多媒体是好的。不是没有声音,就是打不开视频,或者干脆电脑开不了,精心准备的课件无法使用。教室里又闷热,一堂课上下来全身湿透,简直就像蒸桑拿一样。什么时候学校能够为上课的老师着想一下,为学生着想一下,就好了。那么多行政人员,这些事情竟然没有人负责。莫非教师与学生真的成为学院挣钱的工具不成?
2、有些人名义上是教授,实际上几乎是不登讲台的,听起来也教了几十年书,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什么叫自己的学生?就是那些学生真心听过你的教导,而且受过你的影响,对你的教导心怀感恩之情,过年过节会想到去看看作为老师的你,这样的学生就是一个教师的真正的学生。其实,做了一辈子老师,却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的教授最可怜的,不管他当过什么官,发了多大的财,其实就职业生涯与人生意义来说,仍然是失败的。中国大学里的这样没有自己学生的教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些教授在大学里什么好处都捞到了,唯独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值得深思的是,中国的大学在逆淘汰规则下,正造就越来越多的这种无学生的教授。
3、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学里,荣誉金钱获得越多的教授,往往越没有自己的学生?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那些荣誉与金钱,常常是“跑部钱进”与走上层路线的结果,而一个大学教授要培养出自己的学生,非得亲身下到课堂,给学生授课不可,而且,还要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完满的人格、卓越的见识和丰富的思想征服学生,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这就不是靠走上层路线,靠“跑部钱进”所能够赢来的。
4、在中国的大学,不做学问的,常常领导做学问的,学问少的领导学问多的,没思想的领导有思想的,孤陋寡闻的领导知识渊博的,品行不端的领导品德端正的,甚至常常是奴才领导英才。你说中国的大学怎么可能办得好?
5、在中国的大学里,将自己的心血与聪明才智倾注于课堂教学的老师,必然是一种毁灭,这样的老师,在大学里什么好处都不会得到,不但要被边缘化,甚至常常面临下岗的危险。但是,在中国的大学里,仍然有那么一小部分老师,坚守自己的讲台,痴心不改,抱着自己的信念,顽强地生存着。他们的行为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逆淘汰的规则,而完全听命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服从自己的意志,有着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与底线,正是这极少数的人,苦苦地支撑起着中国的大学,也正是这极少数的一部分人,他们常常成为权势人物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掉而后快,这也不难理解,中国的大学里为什么常常会让那些有远见卓识的学者下课的原因了。
6、外人对中国的大学只是一句大学行政化、衙门化、官僚化,听起来似乎很轻松,其实,这些只有在大学里坚守教学一线,认真把教学当一回的老师体验才会最为深刻。相反,那些远离教学一线,即不教也不授,却把经费、教学资源、职称和荣誉全部搜刮走的人,他们其实并不痛恨大学行政化、衙门化与官僚化,相反,他们乐此不疲。北大“笑长”,每每出现在官僚中间的时候,那种猥琐谄笑的样子,就令人感觉恶心。你就明白了中国的大学病在哪里了。
7、经济学家邹恒甫先生爆料北大就是一个淫窝,我知道邹先生说话向来有些夸大,但是我相信这也绝不是空穴来风,邹先生的话,根据我对中国大学的了解,至少有60-70%应该是真的。即使邹先生官司打输了,他所揭的黑洞也不会因此就变成透明的白洞。这种事情要邹先生拿出证据,北大那种调查,能够调查出结果来吗?梦桃园里的女孩子会承认?北大的教授、主任、院长们会承认?其实,这个事情不会太难理解。北大,*****了中国最多的教育资源,权力有多大,腐败就会有多大,这又有什么稀奇呢?假如北大某学院可以自主招生,而且只要系主任与院长一个人说了算,说即使那些梦桃园里端盘子的女孩子也可以上北大某学院,你说这些女孩子能够拿什么回报院长与系主任?中国官场腐败原理完全符合中国大学腐败原理。北大起诉邹恒甫又能够洗刷清什么呢?只能够越描越黑。北大早就不是什么圣洁之地,早已经是奴才汇集,淫棍成群的地方,*****做就做了,大家心知肚明,还急着树什么牌坊呢?可怜那么多莘莘学子们,还在为进这样的大学削尖脑袋,牺牲青春年华去换取入读北大的资格。
gml---3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14078
精华: 5
发帖: 1144
在线时间: 2577(时)
注册时间: 2008-04-19
最后登录: 2016-02-29
地板  发表于: 2012-09-06   
......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4楼  发表于: 2012-09-10   
马未都:北大无校训!

摘要: 北大告了辞退的教授,欲彰显正义,但可以预料的是,法律解决不了风波,法律的判决不代表社会的看法,多数会适得其反。
 
    我从未进过高等学府学习,因而对大学一往情深。早年在编辑部做文学编辑时去北大找过作者,正值午休时刻,静谧的校园到处充满了温情,让我对这所有着百年历史,出过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教授的名牌大学肃然起敬,我那时已知我与大学生涯擦肩已过了。
 
    后来的日子过得快,日月沧桑,我有幸被北大唤去讲课,不属正课,都是些旁门左道的工夫,但学生们爱听,我只好忝列门墙,聊补人生之憾。
 


    北大对所有莘莘学子来说,都是一个梦想,崇高而圣洁。记得一年去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看展览,正赶上新生入学,趾高气昂的新生身后多为七大姑八大姨的,多者有十几亲友送行,心中多有感慨,中国人盼子成龙啊!
 
    大学是社会的榜样,北大是大学的榜样,一说新文化运动,一说五四运动,不能不提北大,北大引以为傲的除去那些中国近代史如雷贯耳的学者,就是这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蔡元培校长主张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直为北大遵循,按北大自己的说法叫薪火相传。
 
    这些年有关北大的风波不断,不光彩的为多,叫外人看了笑话。风波上三路下三路都有,让北大百口莫辩。社会已没有一块净土,北大当然也不会例外,权、钱、色是一锅粥,很容易烂在一起。只是文人应该是社会良心,过去有一句老话:拍拍良心。现在看不到了,拍的都是板砖。北大告了辞退的教授,欲彰显正义,但可以预料的是,法律解决不了风波,法律的判决不代表社会的看法,多数会适得其反。
 
    北京大学初创1898年,叫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至今,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北大没有拟出一份校训,煞是奇怪,此为后话。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