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老人有老人的智慧风范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老人有老人的智慧风范

今天我们该怎样尊敬老人
——写在重阳节
 
○许石林
 
我曾应邀参加一个单位的改革方案讨论会,涉及到薪酬分配的时候,按照方案,那些退居二线,基本上不干活的老员工的收入会比正在一线冲锋陷阵的青壮员工拿的钱多。这就引起了一些讨论,眼看这一条要被质疑修改,我作为来宾、顾问,不得不发言了,我说:一个家庭,年轻人养活老人是天经地义,而不管这个老人在家庭中有无贡献,甚或老人年轻的时候犯浑闯祸,给家庭造成重大损失,影响到家庭的正常延续发展,你都要养活这个老人。这就是天理,这就是文化。这个不能改。推及到一个单位、一个公司、一个社会,让老年人日子好过,是文明的必然。只有老年人日子好过了,感到欣慰了,青壮年人才会有盼头、有奔头,大家心气儿才顺,才和谐,要不然,从老年人的情绪心态中蔓延开来的焦虑和惶恐会像潮水一样,到了青壮年人那里会放大成钱塘潮的,成为我们现实的压力,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力量。
所幸最后此条没有修改,可见人心向善,道理讲通了,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我也佩服该单位领导,让我这个外人来说这些话,可谓用心良苦。
文明就是对老弱幼小能够照顾——汉班超年过七十,远在西域带兵驻防,他给朝廷上疏,希望能从遥远的西域调回距离中土较近的地方驻防,有“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原因是他老了,思乡情切,为了能让皇帝和朝廷体谅他,他给了一个理由,不是彼时的西域生活条件差——差也差不过苏武留匈奴中十九年,以囚徒之身牧羊北海。他只说了一句:“蛮夷之俗,畏壮侮老”,就是说那时候文化落后的地区,其人行事,尚力量,有时候遵从的是动物法则,弱肉强食。所以,文化上的凄凉悲怆,班超作为一个文化世家,他受不了。
尊老敬老是文明,但有的人说,有些老人不像老人,为老不自尊,不值得尊敬。比如在地铁上打假咬人家耳朵、比如摔倒讹诈年轻人、比如到处不排队、比如喜欢闹事等等。这正是现在我们面临的尴尬。
笔者小时候见到的老人,皆有老人样儿。什么是老人样儿,即老人有老人的智慧风范,知道逊退避让,远祸去辱,不和年轻人较劲,但不是看着年轻人犯错误不说话,而是“君子不重则不威”,慈爱地关心年轻人,但不跟年轻人开不合身份的玩笑,不跟年轻人计较,不没大没小。所以,这种长期培养出来的威严和德行,到了老人该发言的时候,才能让年轻人听进去,年轻人听了这种老人的教训,也不觉得丢脸。
现在的老人不是旧时代培养出来的老人,他们生活的时代的确赋予他们性情和修养中一些问题。这是文化的尴尬、社会的纠结。而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尊敬老人。尊敬是自己的事儿,不能跟被尊敬的对象要条件。我曾评论一个网上视频,其中的老人暴力、凶狠,我说:我鄙视、批评这种行为,但是,如果跟这些施暴的老人同在一个空间,我会给他们应有的尊敬和照顾,因为世界上不管老人变成怎样的老人,我们都不能丢失敬老的习惯。就像我给一个夏令营讲课,家长学员一大群,衣着坐姿很多没个样子,我上去大喝一声:起立!全体向我鞠躬并喊:老师好!我亦鞠躬喊:同学们家长们好!末了我解释,许某人不缺各位的尊敬,可是,大家既然是学习,就要完成一个礼仪:尊重千古师道。我也许没资格当各位的老师,但我在这里就代表着老师两个字,此刻向我行礼、尊重我,我此刻就如同古代的“尸”,代师道受祭,大家向我行礼,就是向千古师道行礼,延续尊重师道的文化。同理,尊敬任何一位老人,就是延续敬老的文化,而不管这个老人自身品行如何。
一个社会,老人好,才是真的好;让老人安逸颐乐,才是社会和谐的能量。
219320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8481
精华: 10
发帖: 1443
在线时间: 697(时)
注册时间: 2011-04-12
最后登录: 2013-03-02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3   
杜君立:老无所依



今日09:07




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
 
       尽管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已经放言,“老年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大屠杀”,但是长寿的好处仍然显而易见得多。在诸多好处中,其中之一就是时间能让你的经历足够丰富。此外,拥有足够长的时间,也让你能够验证自己的观点,或者修正自己的观点;无论哪一种,都能够带给人快感,因为再没有比看到自己曾经的对手已经被人遗忘、自己正因为时间的积累而声名日盛更让人满足了。所以《蒙田随笔》中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只有到他死的那一刻才可能知道。”
 
我曾经写过一本书,书名叫《职业人格》,写的是职业与人格的关联。在工业时代,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是为职业而生的,而职业在这个时代已经完全控制了人类,而不是人类控制职业。
 
       在传统社会中,医生被称为“大夫”,或“郎中”,这几乎是一种官方职业的名称。作为“大夫”,其主要职责是恢复人的健康,保证人健康正常地生活。然而进入现代职业社会以后,医生是一种谋生方式;换言之,医生只是一种收入不错的职业。现代医生的职责是从每一个顾客身上赚到尽可能多的金钱,因此现代医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病人和有钱人;具体的说,就是有钱的病人。而且对医生的使命来说,其最根本的变化是从恢复人的健康,变为了延长人的寿命。
 
对现代医生来说,一个穷人要保持或者恢复健康,只能靠他自身的生命力,而一个有钱人从理论上来说,则可以让他活到让医生满意为止。所以,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许多只需花费“不多”的钱(比如10余万),即可治愈的少儿白血病患者,被他贫穷的父母狠心抛弃,而许多如巴金、季羡林这样的“大人物”,却可以浑身插满管子,就像万年青之类的植物一样活到100多岁。尽管他们早已失去了吃喝拉撒说话做梦等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活力,尽管他们本人也并不一定喜欢这样活着,但医生和政客们一样乐意他们这样活着。
 
因为职业这个不容置疑的社会价值体系存在,人即使没有被职业否定,也是被职业完全定义的。人类自以为可以超越一切,但实际仍无法超越生命本身。人类的悲剧不仅意味着死亡的必然性,而且无法回避生命的衰老过程。在电影《勇敢的心》中,梅尔•吉普森充满激情地说:“人总会死的,不是今天壮烈地死在战场,就是几十年后默默地死在床上。”在一个工业时代,职业彻底解构了人的神圣性,让每个人变成身体的旅行。对一个商业社会来说,人只是时间的载体,每个人用自己的时间去交换别人的时间。当一个人的时间不被需要时,或者当一个人没有时间可以出卖,悲剧就发生了。
 
       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天起,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一天天老去。因为职业的不同,衰老的过程最终演变成为不同的结局:工人叫退休,可以一个人回到家里,领到一份微薄的养老金;官员叫离休,权势不在了,前呼后拥的日子结束了,但余威犹存,养尊处优的日子才正式开始;农民给国家交了一辈子公粮,等有那么一天,再也扛不动一袋粮食时,他就老了。老了就是老了,就好似被喝光之后的酒瓶。一个中国农民,他无法荫蔽儿孙,甚至儿孙也无力反哺他,他只能最本色地像一个人一样静静地老去,一切都与职业无关……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自杀却占世界人口的35%。据说每年有35万中国人自杀,200多万人自杀未遂,为全球自杀人数最多的国家。一个悲惨的现实是,在没有安乐死的中国,自杀已经成为很多农村老人的正常死亡方式。对很多人来说,最大的不幸不是死亡,无论无药可医的病死,还是无钱可医的病死,而是生不如死地活着。在城市繁荣的背后,是农村无数的“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在一些农村,因为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老人死后已经没人可以抬动棺材,连安葬有时都成为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每年回老家的时候,我娘总会平静地告诉我村子里今年谁死了。像我娘这样的老人们最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一旦得了病,就要花钱,就要人伺候。花钱是花儿女的钱,动不了就要儿女停下工作。老人们自认为已经油尽灯干,丧失了劳动能力,这样的“垃圾生命”往往会令他们非常不安和自责。在传统智慧里,人来到这世上,就是劳作之命,“老而不死,贼也”。对一个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今生今世里,生命只是一次短暂的旅行,认真诚实地活过就很令人欣慰;他们最后的愿望只是一个尊严。老不可怕,死不足畏,只怕没有尊严地苟延残喘。
 
       有一年,村里都没有一个老人离去。过年时,却有一个退休回老家养老的老人去世了。他60岁,回来老家刚一年。他回乡是因为憎恶火葬,或者恐惧火葬,他想把自己这把老骨头埋在桑梓故土。他身体很好,儿女早都在城市结婚成家了。腊月里,他打完“材”,一个人闲来无事,漫山闲逛,像顽皮的孩子似的放火烧荒,一不留神跌入荒井,就这样死了。这种小孩恶作剧式的结局,竟然让村里的老人们羡慕不已,都说这人打小就是“有福”的人。人们都相信,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包括生老病死。
 
      那年正月里,我娘坐在炕上,抱怨老院子里的那棵桐树卖得太早了。那桐树是我爹当年栽的,当时栽了两棵。我爹给我娘说:“等咱们俩老了,一人一棵,正好打两个材。”我小时候经常爬上爬下,桐树跟风吹的似的,长得很快,我记忆里超高超粗。我娘整60岁了,过完元宵节,她拿出私房钱去买了一车松木板。在老家,60岁以后,每个老人都要自己请匠人,精雕细琢地,慢慢“打材”。在老家语言里,人活着叫“材”,人死了叫“棺”。
 
        中国传统的乡村生活,其实是一种家族经济共同体。我是长子长孙,我记得小时候,我身边总是一群老人:婆、大爷和大婆、外公和外婆,我从一个人怀里跳到另一个人怀里,就这么慢慢长大。我陪着他们伐树、解板、请匠人、漆材。至今我对童年的回忆,还是刚刚刨出的雪白清香的木花卷,土漆可怕而神秘的刺痒,材板上圆润优美的白描故事,还有烟锅里的袅袅青烟,茶罐里翻滚的热茶……
 
       天才般的乔布斯说:“死亡是我们共有的目的地,没有人逃得过,……死亡简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发明,是生命变化的媒介,送走老人们,给新生代留下空间。”但在现实中,有太多人,活得好像永远不会死一样,而死的时候又好像从来没有活过一样。既然生老病死像春夏秋冬一样平常,那么老或者死都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好比春天开花,秋天落叶。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美丽过、荒唐过,终于有一天,这些都将成为尘封往事。
 
      荀子说:“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生命的斑驳凋零体现了一种悲剧美,对老人而言,这是一件神圣圆满的从容告别;对生者而言,如果没有功利的计算,这只是一种痛苦的离别。
 
       那年春节,中国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竟然把一首来自精英的老歌唱得荡气回肠:
 
……
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
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
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 此帖被219320在2012-10-23 14:42重新编辑 ]
400018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13052
精华: 0
发帖: 58
在线时间: 10(时)
注册时间: 2012-10-19
最后登录: 2012-11-08
板凳  发表于: 2012-10-23   
这是可确定
glh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20850
精华: 0
发帖: 736
在线时间: 1630(时)
注册时间: 2009-08-11
最后登录: 2018-05-13
地板  发表于: 2012-10-23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老吾老及人之老。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