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庚:多 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本質是風險分層管理 和訊
銀行消息 2012年11月23日,
2012第二屆重慶金融開放論壇在重慶召開,論壇主題為:金融改革與經濟轉型。和訊網作為獨家網絡對本次論壇進行直播報道。中國
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
謝庚在分論壇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與直接融資上表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與實體經濟或者與經濟生活中的多元化的需求相對應的,也就是說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是應對經濟生活中多元化需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那麽從監管角度說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本質是風險的分層管理,這兩個角度的定義合起來,多層次資本市場就是要在服務實體經濟與有效控制風險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中國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謝庚 以下為嘉賓發言實錄: 謝庚: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很高興來到重慶這樣一個論壇,今天下午的分論壇的題目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直接融資,剛才主持人問我你的演講題目是什麽,我說就是這個,題目提得非常好,圍繞這個題目我想講兩個觀點:
第一個觀點是關於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這裏面有幾點認識,第一個怎麽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我覺得首先從經濟意義上說,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是與實體經濟或者與經濟生活中的多元化的需求相對應的,也就是說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是應對經濟生活中多元化需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那麽從監管角度說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本質是風險的分層管理,這兩個角度的定義合起來,多層次資本市場就是要在服務實體經濟與有效控制風險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那麽具體的實現方式,大家說究竟多層次資本市場是幾個層次,有互生證券交易所,有全國場外市場,有區域市場,有OTC,有的同誌說一版、二版、三版,到底多少個版,我覺得市場層次構建以及每一個層次的功能定位和制度設計還需要在實踐中來不斷的完善,我覺得人為的說設定為將來的發展是幾個層次,我覺得為時過早,這是我圍繞多層次資本市場想講的第一個觀點。
第二個觀點,什麽叫實體經濟的需求?應對它的什麽需求,剛剛結束的十八大提出來了一個非常艱巨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家知道這個任務是非常艱巨的,艱巨之所以艱巨,第一個要消除我們的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或者在很大程度上縮小這種不平衡。第二個要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所以十八大同時也提出要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建立推進自主創新的機制,圍繞這樣一個需求,同時也對資本市場或者金融體系的改革發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我覺得從這樣一個宏觀的需求出發,大家都可以研究,可以去探討究竟對我們金融體系或者說資本市場提出了哪些現實的需求。我想至少有這麽幾個角度是可以研究的。
第一:服務的對象。服務的對象會表現出幾個趨勢:一是從大中型企業要向中小企業拓展,從相對成熟的產業向新型產業拓展,從相對成熟的傳統業態向一些新型業態拓展,這是服務的對象,否則就沒辦法實現推進自主創新機制的建立,沒辦法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的調整。當然如果說從縮小經濟差距的角度說,還應當從工業,能源產業向文化產業、農業等等這方面拓展,這是一個變化,從服務對象上,這是很可能我們要研究的一個趨勢。二是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居民家庭資產的理財需求會增長,與此相適應各種各樣的結合性
理財產品會逐漸的增加,現在從銀行所發的各種理財產品的需求就應該看到這樣的趨勢,那麽理財產品發了相應的需要理財產品,需要有相應的投資渠道,有相應的投資渠道有相應的市場運作平臺,這是一個我們要研究的問題。三是隨著金融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的推進,隨著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資本跨進流動的規模和效率也會有明顯的提升,資本的跨進流動。那麽境外資本可能會看好中國的經濟增長趨勢,來增加對中國市場的資產配置的份額,那麽中國的理財者們或者說證券公司它也要走出去,也要在全球配置資產,所以資本的流動也會對我們提出新的需求,那麽要求我們的市場更加國際化。四是需要市場產品更加多元化,除了現在交易比較多的融資工具,比如說股權債券之外,可能更多的基於風險管理的延伸金融工具來拓展,比如現在的商業銀行,我們的風險處置方式,風險控制方式基本是抵押或者是擔保,傳統的不發生債券轉移的風險控制途徑,如果在將來很可能資產證券化領域有突破性的發展,對市場的產品也需要一種需求。當然我說的不一定準,也不一定全,但是我覺得這些領域隨著十八大提出這樣一個戰略目標,需要金融體系做配合的,可能還有更多其他需要研究的方面,總之一句話會更加的市場化。
那麽這種需求在市場層面提出什麽要求,第一推進多層次的市場體系建設,因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本質是風險的分層管理,既然我們要包容更多的處於創業期、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包容更多的新興業,甚至有更多基於風險管理的延伸性金融產品的交易,那麽這個市場在一個平臺上就有問題,所以要把它分成不同的層次來進行風險的分層管理。那麽這些不同層次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是什麽呢?就是制度的包容性,制度的包容性要在不同的市場層次裏體現出來,風險比較高的可能要,比如現在設計的場外市場實現嚴格的市場投資管理,基於一個成熟的投資者或者投資群體來開展一些相對高風險的業務,這樣這個市場才能有相對的包容性。要求制度設計上也一樣,能夠更好的對以往市場中沒有的相對高風險的產品能夠有所包容,這是我想講的第一個問題,關於多層次市場。
第二:關於融資。一說到市場,我們很多同誌的認識就是,到市場幹什麽來?融資。但是我想講的是融資是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發揮得怎麽樣,有賴於市場的生態環境,在這方面我認為我們以往重視的是不夠的,那麽下一步應對實體經濟的需求我們更應當註重市場生態環境的建設,所謂市場生態環境建設,包括幾層含義:
一是在群體上不僅要更加重視投資人的需求,辯解投資人的投資行為投資活動,同時也要關註投資人,或者要更加關註投資人,這個關註投資人既要有步驟的,有意識的培養機構投資力量,更要關註這些投資人的需求是什麽,需要為他們這些投資人提供一些什麽樣的服務,他們在那個市場的利益訴求是什麽,我覺得這些都是我們下一步需要關註的問題。
二是要更加註重市場的制度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叫基於市場微觀結構裏的資本體系建設,因為融資只是市場的結構之一,架構發現、風險管理也是市場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從市場微觀結構理論的角度來說,一個市場真正成為一個好的市場至少應該有比較好的流動性、穩定性和有效性,這可能大家都比較熟悉,有效性是價格發現的能力,價格對信息的反映能力;流動性是資產的變現能力,穩定性是一定數量的買賣申報對市場的衝擊成本,這些東西取決於市場的安排,是不是能夠實現一個相對高效的市場,如果這個市場的綜合效應比較好,生態環境比較好呢,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投資人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有利於吸引投資人,這就回到基本的問題上,講到融資,其實融資是公法法富於股份有限公司的天賦權利,不到市場來一樣可以做融資,全國證券公司待辦股份制上的系統裏,中關村的市場公司在掛牌前的融資活動並不比掛牌以後少,所以這是天賦權利,也是一個持續性的活動。那為什麽要在市場裏來,至少有這麽幾條:第一到市場來了以後公信力提升了,因為它有了規範的公司治理,有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開披露的財務報告,公信力有很大的提升。第二由於有市場交易,所以價格發現功能會增強,那麽投融資雙方的洽談成本就會降低。第三可以在更大的範圍內尋求或者選擇投資人,如果不進入市場只能在他有限的朋友範圍內來尋找,在市場裏通過證券公司的中介行為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幫他發現比較和尋找投資者。第四進了市場以後就有了一個相對辯解的退出通道,現在講融資你說退出,這是一張撲克牌的兩面,只有能夠退出才能夠放心的去投資,所以它才進市場,但是公募和
私募不一樣,公募和私募最本質的區別是對象的特定性和不特定性。我們現在的全國場外市場也叫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是定向發行,所謂定向?不是向不特定定向,首先是向市場符合投資人條件的投資者發行,之所以是定向,投融資是見面的,是經過自己的盡職調查和商務談判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從中關村試點至今,二級市場的平均試用率是21倍,定向投資的也是21倍,當然舍掉了小數點,大體上是相同的,因為投融資和交易方式都是通過協議,投融資雙方要見面,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特性。但是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一個不同的,發行是定向的,但是轉讓是公開的,所以公司要納入證券會監管,屬於非上市公眾公司。所以呢,它將來和主板的關系有了順暢的叫專版機制,什麽叫專版,在全國中小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具備了互生(音)交易所的掛牌條件,嚴格說可以直接申請向交易所上市,因為公開發行核準的審核依據是證券法第十條,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掛牌經過證監會的核準依據的也是證券法第十條,兩件事
法律是同源的,所以經過了證監會的核準。
所以我最後想說的是,我們要重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但是更要從經濟的需求,從市場的需求出發,去逐步的構建和完善,我們要重視融資,但是更要註重融資環境和市場環境的生態建設,綜合的考慮問題才能把我們的市場機制建設得更加完善,更有利與服務於十八大提出的戰略目標的形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