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创业板待审企业主动撤回上市申请证券新闻财新网-新世纪2012-12-24 10:27
我要分享
http://comment5.finance.qq.com/comment.htm?site=finance&id=35009614三成
创业板待审企业主动撤回上市申请,转投机制更为灵活的三板、四板市场
□ 本刊记者 郑斐 | 文
发审会停摆,
IPO在审企业名单则不断加长,无论是企业还是券商都心急如焚。
宏观经济整体走势不佳,不少排队公司根据原计划的上市节奏安排的财务规划已经失效,不得不面对业绩不达标的尴尬境地。对于券商而言,这种局面无疑在大量消耗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很难预测是否最终实现过会并拿到批文皆大欢喜的结果。
12月过后,在审企业中大部分需要补充2012年的年报,这让不少业绩下滑的公司面临两难。尤其是
创业板公司,原本粉饰一
新希望迅速上市的财报再也难以上色,即便不想撤材料,也不得不走出这一步。
根据中国证监会12月13日公布的数据,目前已经递交IPO材料但尚未发行的企业为739家,其中上交所主板150家,深交所主板和
中小板312家,创业板255家。另有22家企业中止审查。
这个数字与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11月9日在宁波透露的780家在审企业,加上即将申报的企业,将突破800家的数字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虽然没有任何公开数据,但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因为业绩等原因,目前已有超过30%的创业板待审企业撤回上市材料。
与此相对的是主板公司目前撤材料比例还不是太高,“毕竟等着上主板的公司业绩普遍较好,规模较大。”这位人士说。
存量压力11月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组织十家券商在宁波座谈,讨论股票发行中存在的问题,这次会议被媒体称为“宁波会议”。
广发证券希望证监会能够对发行审核进度给出一个明确的时间预期,以便做出相应的工作安排。
瑞银证券则建议取消在审企业名单的公布制度,认为公布在审企业名单在一定程度上给市场和券商造成了压力。
对于在审公司这一已经形成的堰塞湖现象,如何疏导显然成为业界最为关心的问题,不止一位券商代表提出三板市场和区域股权市场(四板)分流IPO压力的可能性。
中信证券提出,在分流的具体做法上,应允许股份改制后企业进入新三板或地方股权交易市场,使该类市场成为主板和创业板的蓄水池,未来的市场改革也完全可以从这类小规模市场启动。这一建议得到了包括浙商证券、
兴业证券等券商的支持。
中金公司则认为,三板、四板市场的分流亦存在操作难题。一方面,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分割可能增加投资者在不同市场之间的转换成本,另一方面,三板、四板市场收费较低,券商参与积极性不高。同时,建议监管机构考虑赋予三板、四板市场融资和并购功能,因为这类市场较低的估值有利于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
从7月中旬起,主板和创业板发审会频率不断降低,投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一位大型券商保荐代表人表示:“审批节奏都掉下来了,流程都在放缓,很多预披露很久的公司都出现了积压。”
不仅过会节奏放缓,发行节奏的严格控制亦让人担忧。包括陕煤集团、中国邮政速递在内的多个大型IPO项目在过会之后,迟迟没有得到上市批文,未进入发行通道,扩容压力可想而知。“陕煤集团目前还没有发行启动的迹象。”一位接近中金的知情人士透露。
姚刚在宁波会议上明确表示,股票还是要发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
一些券商代表甚至提出一些颇具创意的疏堵措施。兴业证券提出,可以引入发行低价竞争机制,同样希望发行的公司,谁愿意以较行业平均市盈率更低的折扣发行,谁就可以优先发行。
一位大型券商保荐代表人称,在11月29日开始的最新一期保荐代表人培训中,证监会创业板部披露的审核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创业板共受理首发企业申请233家,召开66次发审会,审核IPO申请111家,通过92家,而最终发行的现在仅34家。目前创业板在审企业共计320家。
创业板撤单潮面临如此的发行审核压力,如果申请IPO的公司能够主动撤出,则是另一个方向的缓解。
11月初,一位大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在审企业主动撤单,数量大致为在审企业的10%。
中信证券在宁波会议上提出,应该允许券商拥有单方面撤材料的权利。根据目前的规定,企业与券商达成一致才能撤回申请材料,中信证券方面认为,企业迫于各方面压力往往不愿撤回。
根据最新一期保荐代表人培训会议上提供的情况,2006年以来,共有292家公司主动撤回申请材料,多于上发审会被否决的数量(231家)。撤回原因则多数是因为业绩大幅下滑,部分则是无法回答发行部在反馈意见中提出的质疑。
“2012年以来的确有企业陆续撤回材料,”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知情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主要原因是经济情况不好、融资计划有变等。”
一位券商投行部高层管理人士则表示:“创业板可能会成为撤材料的主要板块,因为现在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好,中小企业在市场当中面临的压力更大,很多企业可能会面临业绩变脸的问题。”他透露,创业板撤材料的比例可能会高达30%。
某投行人士表示,撤材料一直都有。“主动撤材料是很普遍的情况。”他认为,企业申报材料之后,要严格的遵守社保、税收、财务等方面的运行规范,成本在不断增加,企业的压力很大。相对而言,券商一旦完成材料申报,后续付出的成本并不高,撤材料更多是企业自愿。
另一位券商业内人士指出,鉴于监管层在宁波会议上指出要严查财务披露,避免财务造假的行为,对于在审企业和保荐人都增加了很多压力。
“券商有时面临的难题是,一家企业业绩下滑了,仍然不愿意撤回材料,希望通过粉饰财务数据的方式来应对过会,这时候券商就会面临抉择,如果帮助企业造假,则可能面临机构和个人受到处罚的风险。”他表示,企业不愿撤材料的是少数,但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券商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就会产生。
而根据现行规定,撤材料需要企业和保荐机构同时申请才能够获批,单方面申请撤销上市是不允许的,某投行就曾在宁波会议上公开提出,应该允许单方面申请撤材料。
无论是券商主动还是企业主动,一旦面临财务下滑导致不符合上市条件或者上市难度加大,企业和券商都面临同样的选择,是让企业承受高成本继续维持遥遥无期的申报状态,还是退出IPO申报另谋其他途径的融资。
而其他融资途径的路有多宽,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对IPO的选择。
券商代表在宁波会议上提出的建议大致是几条路径,一是并购整合,可以利用收购兼并已
上市公司完成。二是发行公司债,目前审批速度很快,对企业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或者三板、四板市场分流,但目前政策和具体的交易办法尚未明确,仍需等待;四是有效利用香港市场,这方面,监管层已经与香港监管机构达成共识,境内监管机构降低门槛,香港联交所也表示欢迎。
从债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公开数据显示,信用债占债券市场余额比例不足20%,2011年上市公司股票融资5087亿元,公司债核准仅1704亿元。
困局待解鉴于创业板在审企业积压和可能产生的业绩下滑问题,不止一位券商行业人士提出,应放松或取消创业板的财务门槛,甚至有投行人士认为未来三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
“创业板公司上市的成本很高,很多公司为上市规范运行了三年,每年都要进行财务审计,预披露后还可能遭遇某些媒体的勒索。”一位券商投行资深人士表示。
2012年创业板中期业绩和三季报业绩显示,创业板开板第一年上市的公司中期业绩预减近半,业绩下滑虽然与经济形势有关,但其上市前做大规模和粉饰业绩的现象也非常明显。(相关报道见本刊 2012年第30期“创业板中报大变脸”)。
由于上市存在明确的财务指标,达到一定规模、符合财务标准的公司往往成为PE猎取的对象,一旦上市成功,则可获得丰厚回报。
证监会发行部门人士指出,未来审核的重要问题就是股权转让和突击入股,并表示国务院曾转给证监会信件,反映PE强制入股的问题。
在最新一期对保荐人的培训中,监管机构负责人指出,IPO申报质量不高,2006年以来231家过会被否的公司当中,涉及财务问题的占一半。因此尽管IPO存量压力巨大,证监会对信息披露特别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特别重视。监管部门人士指出,创业板在审企业2011年年报显示不少企业业绩上升,但现金流恶化,远低于净利润增速。
证监会曾经对在审企业“劝退”,因财务虚假驳回海南凯立上市申请,但是遭到海南凯立起诉,最终证监会被判败诉。对于如何界定发行审核的内容,财务数据真实和持续盈利能力是否在审核范围之内,监管机构面临两难处境。
“今年监管层一直传递的信息都是严查财务造假,投行如果隐瞒信息,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前述券商投行资深人士称。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而言,无论是未申报IPO的企业,还是撤回材料的公司,都面临融资需求如何解决的问题。
姚刚在宁波会议总结发言中提出,要改变过去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情况,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直接融资服务,建立覆盖全国的新三板市场和四板区域股权市场。
姚刚表示,以前公开发行与上市是连在一起的,未来新三板市场建立之后,公开发行未必意味着上市,很多事情要做出重大调整。
“新的首次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已经起草完毕,并且提交到国务院,可能会有一些重大的调整,大家都很期待春节后监管层对IPO释放的信号。”上述大型券商投行资深人士透露。
本刊记者陆媛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