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j劵商创新大会和我们.
wan2010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36592
精华: 4
发帖: 2225
在线时间: 896(时)
注册时间: 2010-04-20
最后登录: 2019-02-12
楼主  发表于: 2013-05-08   

j劵商创新大会和我们.

有个11条.但与我们有关有两条:
    (1)新三板阔容.(2)并购基金推出.
paul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94032
精华: 1
发帖: 975
在线时间: 449(时)
注册时间: 2011-10-25
最后登录: 2014-12-31
沙发  发表于: 2013-05-09   
引用
引用楼主wan2010于2013-05-08 13:10发表的 j劵商创新大会和我们. :
有个11条.但与我们有关有两条:
    (1)新三板阔容.(2)并购基金推出.


失去了固定收益的贡献,你说券商应该在哪里把损失找回来,靠三板?欢迎来这里讨论http://www.my3b.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68&extra=
paul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94032
精华: 1
发帖: 975
在线时间: 449(时)
注册时间: 2011-10-25
最后登录: 2014-12-31
板凳  发表于: 2013-05-09   
以后大家找我请到my3b.cn那里只讨论三板等级考试,不讨论卫权,也不讨论股改...
1.我是第一个提出老三板等级考试大纲

2.我是第一个提出不股改就退市是违法的言论,

3.我是第一个提出吸收合并和到海外上市的方式解决老三板的
4.我是第一个提出万福生科可能在2013年退市的,并希望大家设法趁人多的机会把小草论坛人气带动
5.我是第一个提出将来会出现股东大会集中开,不如成立三板股民协会集体卫权的,
6.我是第一个以两面针补缴转让中信证券税款引发的讨论三板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和自己无关,那么.......等着老三板重组你卖出在高位后,税务局来征税,你再问为什么没有人支持你抗议税务局按照最高的税种来征税,
7.我是第一个提出新股发行快要来了,从我国IPO定价制度改革到私有信息定价效率,交易制度改革

8.我是第一个在小草提出"老三板的持有人在历年与地方政府,原大股东,证件会的斗争中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接下来,随着新三板被重视,老三板的持有人要迎来他们的新对手:证券公司和地方中级法院."


9.我是第一个在小草提出"老三板不能套用以前的经验,尤其是十进宫以前说的"国企,小盘"曾经是对的,但是,要从2014年实际出发"的人,
          既然按照第8条,老三板的持有人要迎来他们的新对手:证券公司和地方中级法院.而有人问",新退市的,来了,对三板有什么影响",我的回答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原来的老三板,有动作的就到合适的地方...,没有动作的先停牌一段时间,真没有动作,就到四板..每个三板公司有对应的主办的证券公司,由他们请这些没有动作的公司去.....新来三板的公司,,有动作的就到合适的地方...,没有动作的先停牌一段时间...参考创智"也就是说哪个公司有动作,,并不是自己事前有个框框"国企,小盘"来限制,:证券公司和地方中级法院未必认这个十进宫以前说的"国企,小盘",当然,十进宫以前说的"国企,小盘"曾经是对的,至少到粤金曼停牌,也是国资领导下的,但是,这些都是明摆的,而你不知道的重组方案,才是最主要的,你可以把所有"国企,小盘"都事先买了,但是重组方案呢????很多人在中川群说要翻十倍,.....恐怕是想当然...凭什么?,..只要三板有上有下,从实际情况出发更实在,中川已经停牌很久了,万一像昌九生化那样,停牌后发布重组的对象不如人意,那么你到证件会去喊冤?昌九的股民难道不冤?为什么喊冤,就因为和你自己所想的框框不一样,至于昌九大股东也的确是不够地道,但是,如果你买了赚了,那就是不冤了,对吗?.....因为三板必然有上有下,没有动作的先停牌一段时间,真没有动作,就到四板(有人不懂,我当时没有解释,这里说下:“一板”是上交所、深交所的主板市场;“二板”是创业板;“三板”是股份代转让系统;新三板是国家级高新技术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代办股份转让的平台。“四板”是区域性柜台市场。例如上海股权交易所、重庆股权交易所等地方性、区域性的交易市场。)
       "有动作的就到合适的地方...,没有动作的先停牌一段时间,真没有动作,就到四板,"的规律存在,那么本质上,三板就定案了。目前的缺陷是“有动作的,还没有到合适的地方,没有动作的,也没有去四板的迹象,也没有给股民一个合理的说法”。对于类似沈阳环保那样不合理的方案也应该接受申诉。但是,像昌九生化那样,停牌后发布重组的对象不如人意,那么你到证件会去喊冤?除了不是小盘外,十进宫以前说的"国企”这个标准,昌九应该是符合的,大家说呢?我这话应该是大家不爱听的,所以。。。
********************



10.我是第一个在小草提出"在三板分开两步走"的人,并对想去my3b.cn的人提要求:控制你的上网时间.
.虽然十进宫的看法和我不一样,但是他也是不搞左右逢源的.  
   在三板分开两步走"的由来是,在三九生化停牌数年后,重组回主板,本来优势很明显,但是不到半年,

迎来若干官司,应该说如果不回主板,那么该公司应对官司的回旋余地更小,好歹回到主板,身价不同于三

板,但是这些官司对公司的影响不小,如果你是看十进宫的文章,应该记得有这样几篇比如"即将恢复上市

公司的大股东股权,竟可能在开盘前被拍卖"以及"振兴生化(原三九生化000403)行业优势一目了然"

还有由于"承诺在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分阶段收购公司持有的山西振兴集团电业有限公司 65.216%

的股权"引来的官司的相关报道,个中文章大家自己琢磨,
    因此,我说的在三板分开两步走,就是第一步重组,把公司的资产置换,第二步理顺关系,把各方面理

顺,选择合适的时候上市,或者在自己无法达到上市条件的情况下,考虑被并购上市.和三九生化相比,优

点是在三板理顺关系,比如打官司不要拖到主板,缺点是万一资产置换后,在三板还是搞不定,那么对于重

组方和股东而言,是个大损失,这也是我和十进宫看法不一样的地方,多数人都是公司回主板为目标,而且

是一步到位,开市第一天就卖,而我主张在三板消化后再上市,"不要事情还没弄明白就盲目推进。要有序

推进改革".所以,要是你和十进宫的观点比较接近,就直接承认十进宫的观点更合适你,而不要接受我的

在三板分开两步走的观点,我的请求只有一个,你别来my3b.cn,没有必要左右逢源.虽然十进宫的看法和

我不一样,但是他也是不搞左右逢源的.
[ 此帖被paul在2013-12-06 17:11重新编辑 ]
paul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94032
精华: 1
发帖: 975
在线时间: 449(时)
注册时间: 2011-10-25
最后登录: 2014-12-31
地板  发表于: 2013-05-09   
OTC业务属于“灰色地带”,若监管层不反对,就是创新,反之,则是违规
************************
这完全是当年两网股的环境的翻版
1988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会议决定组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3],并起草《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10月份,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提交了后来被称为“白皮书”的《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4]。

  1988年11月9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姚依林和秘书长张劲夫在中南海国务院第三会议室听取了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的汇报。[5]

  但因为1988年中央政府面临“双轨制”带来的经济纷乱、“价格闯关”引起的社会不稳定、以及因为“反精神污染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引发的政治争议,在这些背景因素的影响之下,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创设的初期研究以及在体制内、在中央层面上的实际推进很快就因“目前条件尚不具备”而被搁置。[6]

  催生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的契机完全是经济以外的因素——这也许是很多经济学家和参与决策者意想不到、也可能至今都不太愿意完全认可的。

尽管在“六四”以后,中国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在诸多领域因为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而有所犹豫、迟疑、停滞和后退。但为了冲破随着80年代末的社会冲突带来的国际封锁,中国的党和政府非常希望采取适当的市场和政府行为来重新获得国际认可、树立改革进程仍在继续推进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形象。

  在1988年下半年至*****上半年,有关在中国筹备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实际上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真正放弃努力。

  *****3月15日,参加中南海汇报会的基本骨干在“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简称“联办”),[7]希望就此继续开展在北京建立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工作。但这种努力因为“六四”事件而逐渐陷于停滞状态,不久后“联办”的正式名称也改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

  但是在此期间,有关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工作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并没有完全停止。

  *****12月2日,已兼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上海市长朱镕基,在康平路市委小礼堂就如何“深化上海金融体制改革”的问题举行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受到邀请与会的有金融、学术界的部分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还有市政府经济智囊团高级金融顾问李祥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龚浩成、上海市体改办主任贺镐圣。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受邀专程从北京飞到上海参加会议。

  就在这次会议上,朱镕基在听取了刘鸿儒等专家的意见后拍板决定,上海要加大金融改革的步子,重现国际金融中心的风采,其中首要的工作是设立外资银行和建立证券交易所,这是上海金融体制改革中两个最迫切的问题。在会上,朱镕基先提出了他的想法。他说,自他来上海之后,一直在抓财政,但收效不大。他认为要调整部署,从金融改革抓起,建立证券交易所和成立外资银行。他希望上海要作出自己的努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为上海树立新的形象。

  在这个会上,成立了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三人领导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牵头,市体改办和市政府咨询小组各出一个人(三人分别为龚浩成、贺镐圣和李祥瑞)参加,具体负责领导这项工作。三人小组的工作直接对市长负责,不需要通过单位和所属系统领导机构层层汇报。同时,三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放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具体负责制订方案和规划。

  在会议上甚至基本决定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日期。当时的要求是,1990年12月份,香港贸发局的主席邓莲如女士将来上海,所以会上初步的决定是尽量争取在那个时间点开业。[8]

  1990年初,三人领导小组在汇报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备方案中,曾根据现实筹备进展的实际情况建议1990年实现交易所的试运行,正式开业时间安排在1991年四、五月间。但朱镕基仍坚持加快筹备进度的要求,1990年2月28日对此批示“请抓紧一些,可否力争今年开业”。[9]

  可以这么说,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政府主动驾驭资本市场的一次重大决策。这个举动之所以说它政治意义大于经济作用,是因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它向全世界昭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关闭。

  朱镕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仪式上的讲话,谈到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的重大意义时,首先就表明:“它标志着我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0]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筹建过程中,朱镕基曾反复关照筹建小组,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对外可以宣传、但对内不作或少作宣传。[11]正因为如此,在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交所举行成立大会的当天,新华社从上海发出只是一则寥寥200字、措辞极其谨慎的消息:“响应深化经济改革的呼唤,我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今天正式成立。这一绝迹4O多年的证券买卖专业场所于12月19日在上海外滩开业后,将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股票在这里上市成交。据介绍,上海证券交易所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法人,实行法人会员制,不吸收个人会员人场。第一批22个会员中包括上海、山东、沈阳市、江西、安徽、浙江、海南、北京等地的证券公司、银行、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用社等地方和全国性金融机构。”这与海外媒体广泛而大篇幅的热烈报道,形成极大反差。

  上海证交所的建立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促进作用,以及对中国在“六四”以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象征意义,为中央政府所认同和支持。据三人领导小组成员龚浩成回忆,一年以后,朱镕基对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三人领导小组成员李祥瑞和龚浩成说,在筹建上海证交所开始之前,他就向邓小平汇报过,邓小平当时说:好哇,你们试嘛。[12]

  1990年9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上海市政府提交了《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13]。

  随即在9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14],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问题的批复》〔中委(1990)100号文〕精神,向我们报来了《关于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请示》。”“我们认为,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建议国务院予以批准,以进一步树立我国改革、开放良好形象,加快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促进我国现已开拓的证券市场进一步发展,更好地为国家和企业筹集融通建设资金服务。”

  国务院对此报告十分重视,仅仅过了十多天,10月8日,国务院副总理李贵鲜批示同意。

  1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同意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5]。

  11月26日,在上海华南宾馆召开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大会。

  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浦江饭店举行了开业典礼。

  相比较而言,深圳市其实与上海几乎同时开始筹备建立证券交易所,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上海还准备的更充分和前行一点。

  *****9月8日,深圳市资本市场领导小组向深圳市政府上报了《关于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请示》,*****11月15日,深圳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同意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批示》。

  1990年8月22日,深圳市政府任命王健和禹国刚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由王健主持全面工作(法定代表人)。

  1990年11月22日,深圳市领导经视察交易所筹备情况后决定: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集中交易。同时,决定由深圳市委书记李灏进京向中央有关部门说明建立证券市场的必要性,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批准。

  但直至1991年4月11日,试运行5个多月以后,深圳才正式得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批文,对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地位予以“追认”。深圳证交所最终在1991年7月3日举行了正式开业典礼。[16]

  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柜台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个,因此,深圳证交所成立时,市场的大宗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与深圳不同的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保值公债3种,87至91年国库券4种,工行债券6种,交行债券1种,中行债券2种,建行债券1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14种。正因为上海证交所成立时交易的品种债券比股票多,所以在外白渡桥侧畔的浦江饭店门口,标写着中英文名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金色大字,最初的英文标的是“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证券”一词被翻译成了“securities”(泛指证券、债券),而没有像世界上证券交易所通用的直指股票的 “stock”[17]。

  与此同时,为中国证券交易所酝酿建立起了很大作用的北京“联办”,创办了以国库券流通交易、机构交易商为主的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18],于1990年12月5日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

  两所一网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诞生。

  从中国证券市场诞生的过程可见,催生它的关键是“六四”事件。这一点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也脱离了所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历史自有它自己应对这种悖论的幽默。如果没有“六四”事件的折冲,在中国改革发展史上,也许真的会如“巴山轮会议”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耶鲁大学教授托宾先生所建议的,中国可能在20年内不会开放股票市场。至少不会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由当时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政府批准和主导建立中国的证券市场。

  [1] 分别见1985年2月4日、1984年11月12日、1984年11月5日、1987年2月23日《世界经济导报》。

  [2] 该“建议”执笔人为:王波明、高西庆、王巍,作者还有:刘二飞、茅桐、王大伟、李青原、盛溢。——作者注。

  [3] 该小组由8人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综合计划司司长宫著铭、经贸部部长助理周小川、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总经理张晓彬、中国人民银行博士生蔡重直、纽约证券交易所经济师王波明、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高西庆、北京大学法律系副教授陈大刚、“中创”工作人员许小胜。——作者注。

  [4] 在《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设想》中还包括了《筹建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想和可行性报告》、《建立国家证券管理委员会的建议》、《建立证券管理法的基本设想》等子报告。参加报告研讨的诸多人士日后都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和证券监管机构的骨干,长期活跃在证券市场的各个领域。——作者注。

  [5] 参加会议的还有财政部副部长项怀诚、原国家经委副主任吕东、体改委副主任安志文、高尚全等人。详见张劲夫《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由来》,《百年潮》2001年第2期

  [6] 1988年11月9日有关《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的汇报会最后形成的共识是:从总体上看,建立证券交易所,目前条件尚不具备,但从今后改革发展趋势来看,这是必然的。详见张劲夫《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的由来》,《百年潮》2001年第2期

  [7] “联办”英文名全称为“STOCK EXCHANGE EXECUTIVE COUNCIL”,由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信息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康华发展总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等9家官办企业各投资50万元发起成立。——作者注。

  [8] 转引自对龚浩成采访记录。

  [9] 资料来源:上海证交所档案。

  [10] 资料来源:上海证交所档案。

  [11] 转引自对龚浩成采访记录。

  [12] 转引自对龚浩成采访记录。

  [13] 沪银金管(90)5123号,资料来源:上海证交所档案。

  [14] 银发(1990)234号,资料来源:上海证交所档案。

  [15] 银复〔1990〕387号,资料来源:上海证交所档案。

  [16] 两家证券交易所成立时采用了不同的组织结构:上海证券交易所采用的是会员制、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的是公司制。在1993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券交易所实行“会员制事业法人”之后,深圳证交所也改为会员制了。——作者注。

  [17] 这样的英文翻译直到1997年底上海证交所搬到浦东以后才被改正。当然,这决非“洋泾浜”英语的翻译错误,另外还有政治上的因素在内。——作者注。

  [18] 英文全称为“SECURITIES TRADING AUTOMATED QUOTATI***** SYSTEM” ——作者注。

  [19] 几乎同时成立的还有人民银行背景的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创办的全国电子报价系统(NET),功能和STAQ基本相同。1994年两家都开始进行法人股流通的试点,并都在1999年被中央政府关闭。STAQ和NET开通至关闭,前后共有17家公司挂牌交易,STAQl0家,NET7家。——作者注。

  文章摘自《闲不住的手》
paul 离线
级别: 铜牌会员
UID: 94032
精华: 1
发帖: 975
在线时间: 449(时)
注册时间: 2011-10-25
最后登录: 2014-12-31
4楼  发表于: 2013-05-09   

OTC业务属于“灰色地带”,若监管层不反对,就是创新,反之,则是违规
**********************************************************************************************
券商创新渐入囧途:海通证券越界遭查 2013年05月04日 00:14  中国经营报 微博 我有话说(15人参与)   卢远香

  券商资管历时一年的阔步创新,正在面临监管层的严厉“调控”。

  4月24日,海通证券(10.72,-0.22,-2.01%)发布公告称公司于4月22日收到证监会、上海证监局《关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正式确认旗下创新OTC(柜台交易)产品“一海通财”系列产品遭遇证监会查处。

  “海通证券被证监会要求整改,这是对券商产品大胆创新的当头棒喝。现在发行创新产品,会重点关注创新中隐含的风险,关注风险控制措施。”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资管业务人士表示,海通证券被责令整改,传递的信号是“比拼胆子大的粗放式创新”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创新业务将是建立在风控基础上的、具有含金量的创新。

  创新越界定性为“违规”

  “自年初以来,各家都放大胆子想着如何产品创新,有些甚至打擦边球。只要监管层不叫停,产品越界就变成创新。”广东某上市券商资产管理人士表示,自创新大会后,券商资管的投资范围大为拓宽,各类创新产品争相涌现。其中,海通证券的创新OTC产品就是大胆创新的一个例子。

  海通证券是首家发布柜台交易产品的券商,该业务于今年1月14日上线,并发布5款柜台交易产品。在短短4个工作日,这批上线的柜台交易产品被抢购一空,销售9.8亿元。但随后有资管人士开始质疑海通这类产品背后对应的是期限较长的债券或其他固定收益产品,具备“资金池-资产池”模式的一般特征。由于资金与资产之间期限错配,容易产生风险。

  “根据证监会2012年8月发布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资产与不同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资产相互独立,单独设置账户、独立核算、分账管理。从这个角度看,资金池-资产池的模式是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不过,相关管理办法并没有明确禁止资金池业务。”前述广东券商资管人士认为,OTC业务属于“灰色地带”,若监管层不反对,就是创新,反之,则是违规。

  海通证券收到证监会的整改意见,透露出监管对券商创新业务风险的关注。

  “过去是强调创新,鼓励券商大胆创新各项业务,但现在是强调创新与风控并重,尤为关注创新中隐含的风险、内部风控制度的建设。”深圳一家大型券商资产管理部中层指出,券商资管自年初以来推出多空杠杆、分级、量化、直投信托、套利等多种创新产品,其中就隐含一些风险。

  这位中层人士以分级产品举例,“现有的分级产品杠杆高达20倍、30倍,蕴含的风险并不小。但产品设计时并没有设定止损、清盘等具体的风险控制条款,不利于控制产品的下行风险。”前述中层认为分级产品中尤其需要关注投资股指期货的量化分级产品,因为股指期货可以放大5倍杠杆,加上产品分级中蕴含的20倍杠杆,整个组合的风险暴露并不小。

  券商创新渐入囧途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海通证券创新OTC产品被确认为违规,让券商重新思考创新业务的价值,并开始选择性地重点发展资产证券化等含金量较高的创新业务。

  “以前券商资管的投资范围集中在股票、债券和衍生品,但现在拓展到资产证券化、质押式融资、股票收益互换等泛资产管理范畴,创新业务的选择权变得更为广泛。各家公司会结合自己的人才、战略、风控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更有含金量的创新。”深圳一上市券商资管人士透露,资产证券化是目前券商一致认为盈利模式可观、风险可控的创新业务。

  在业内看来,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机遇来自于银监会下发的8号文。“8号文对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类资产有很大的限制。下半年随着银行降低非标资产的配置,券商定向产品可以开发出银证信环环相扣的新产品模式。”前述上市券商资管人士称,其所在的券商已经上报了好几单资产证券化的项目。

  据记者了解,有一家券商专门召开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动员大会,要求券商全体上下抓住8号文给予的市场机遇。“各代表处、营业部全力寻找非标优质项目,总部资管、固定收益、投行全力协助。”招商证券[微博](12.28,-0.33,-2.62%)资管人士称,中信证券(12.53,-0.19,-1.49%)对资产证券化极为重视,专门成立了近二十人的团队来做项目。

  除了资产证券化外,其他券商发展资管业务主要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主动管理的集合理财产品,二是类信托的结构融资业务。其中,业界对融资业务的风险尤为关注。

  深圳一家中型券商定向业务负责人以股权质押业务为例介绍融资业务的风险。“股权质押类融资业务的需求量非常大,但券商接受的股权质押项目普遍‘有瑕疵’,对券商风控的要求非常高。”这位定向业务负责人解释,银行也有质押融资业务,其利率只需7%,低于券商8.5%~10%的资金成本。
描述
快速回复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