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即将推向全国,四板建设也正在一些地方开始筹建。未来
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必将是一个正金字塔形,最顶端是主板和
中小板,然后是
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还有
券商的柜台交易市场等。
国务院一步到位将新三板扩大到全国,对其寄望甚深。
经过从STAQ、NET到
中关村(
000931,
股吧)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的多年探索,现在政府大力推动新三板发展的意图已非常明显。
中央一方面在不断加速大扩容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在紧锣密鼓推动新交易制度尤其是做市商细则的制定及推出。
地方层面,各地方政府及高科技园区已经动作频频,普遍对首批挂牌的企业给予了额度不等的补贴。
通常,企业到新三板市场挂牌的费用(包括股转系统收费、主办券商服务费、资产评估费、法律服务费、审计费)在90万元以上,而媒体披露出来的补贴额很多都超过了这个数字。比如大连高新区的补贴额就高达290万元(市政府补贴140万元,高新区补贴150万元),而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挂牌后备名单的企业,可获得资助总额达200万元;对于前10名挂牌的企业,资助金额最高达300万元。目前,券商及相关机构收费甚至会参考各个园区的补贴情况,基本以园区补贴作为收费标准。这意味着此轮新三板大扩容的企业基本能实现“零成本”挂牌。
究其原因,在于新三板对中国经济转型与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具有特殊价值。
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
祁斌曾指出,中国经济存在两个堰塞湖:资金堰塞湖与企业堰塞湖。
资金方面,从1978年到2012年,GDP增长140多倍,而总储蓄余额增长了1900多倍。企业方面,中国的中小企业家数超过了1000万家,浙江销售过亿的企业约1万家,中关村科技企业达到上市财务标准的是1000家,
证监会门口排队的是800家。
这两大堰塞湖已成为了悬在中国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但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使得这两者无法对接。
要解决这两大堰塞湖的问题,促成中国经济顺利转型,一个健康且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不可或缺。
而目前,若比较中美两国资本市场的结构,会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是一个倒金字塔,
美国是一个正金字塔。
美国纽交所有2300家挂牌公司,然后是纳斯达克,有2500个,再往下是OTCBB和粉单市场,大致将近1万家挂牌公司,再往下是一个灰色市场,也有上万个挂牌公司,尽管在这些市场上挂牌的公司与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无法同日而语,但它服务于低层次企业,与其他高层次的市场实现了很好的分化。
中国则正好相反,主板有1400家挂牌公司,中小板是700个,创业板是355个,新三板挂牌公司300多家,虽然也有很多区域性产权交易所,但发展不太规范,良莠不齐。
祁斌认为,现在新三板即将推向全国,四板建设也正在一些地方开始筹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必将是一个正金字塔形,最顶端是主板和中小板,然后是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还有券商的柜台交易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