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漏洞?
过去发审制度存在的缺失显然已经被监管层意识到。
2003年12月5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对发审制度进行改革。此前,证监会发行部副主任王林曾表态,“改革的方向是增强发审委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委员问责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审核结果的公正性。”
为这样的目标,证监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一本由中国证监会发行部编写的“公开发行证券审核工作手册”,厚达1200多页,其中包括证监会出台的预审细则。而且,其工作人员非常尽心,“预审时,预审员可以说是一条条对着看”,一位有着10年投行经验的人士说。据他了解,2003年2、3月份项目多的时候,一个预审员手里同时有二三十个项目,少的也有六七个,“尽管这只能看出表面的东西,未必能看出很多实质的问题”。
这位人士非常肯定证监会的出发点,但他同时认为,这些标准在判断上还是有一些弹性,每个人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硬的标准如市盈率很好确定,但软的标准像对应收账款、现金流、存货情况等的确定上,因每个行业的不同,预审员会有不同的判断,发审委委员会有不同的理解。
于是,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曾贴上黄签的项目通过了发审会;而第一次没过会的项目却在第二次全票通过。事实上,企业到证券市场融资能否成功,有两关必须要过,一是发行部,二是发审会。
在这位人士看来,由发审委委员来对企业能否上市进行实质判断并不合理,甚至同样问题“有的企业可能过,有的企业却过不了,这种情况下,一些企业去找关系也就可以理解”。他甚至举了一个例子,太钢不锈上市时第一次就没过会,而被证明是虚假上市的通海高科却能一路闯关。
这更多只是技术层面的原因。
“股市供求由监管层掌握,这样就形成了发行股票只有证监会发行部和发审委这一个出口。由于股票发行机构的垄断,必然造成供求关系的扭曲。”“一旦企业能上市,就能获得由此带来的垄断收益。”资深市场人士张卫星的分析颇为尖刻。他认为:“目前制度是收益太高又没有强硬的处罚机制,企业只要上市就能筹集上千万到数十亿的资金,而上市后,即使出了问题也仅受公开谴责而已,企业的风险成本很低。”
“上市的低成本和高利益的落差可能导致有人利用漏洞进行权力寻租。”他说。一份数据:2003年中期业绩显示,2002年后上市的新股加权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1189元,比整个市场平均水平还低20.47%。
另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至1997年底,整个A股市场各类融资总额只有1589亿元;而到了2004年7月底,已达到8189亿元。这意味着7年时间中,股市净融资为6600亿元,这期间投资者的损失则高达8000亿元。
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质量不高一直遭到诟病。“这其中多少是企业自身经营原因造成,又有多少是制度漏洞带来的已经无人能够说清了。”一位投行人士如是说。
必然?偶然?“王小石事件牵动的是制度的神经和监管层的神经。”一位投行界人士的话意味深长。
但已有理由相信,随着更阳光、透明的发审制度的实施,过去部分存在着的股票发行灰幕注定会成为股票发行史上最隐秘的一段而被人们渐渐地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