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一 400006的"京铁大厦"损失 400006京中兴 06年报主营收入2.60亿元,每股主营业务利润是0.06元;
亏损原因:1.京铁大厦减值0.7亿。 2.俩子公私亏计提0.5亿元; 3.十年前的担保死帐0.18亿元,此三项共导致亏损-1.43亿元。
京铁大厦是北京西客站主体楼的一部分,建设期间为北京十大重点建设项目。京铁大厦_____北京西客站大楼中的夹层,非客运部分的商用面积.现为商业出租. 其商业夹层做为招商项目引来当时的中兴控股公司海南南兴集团投资,投资建成后由京铁大厦负责经营。一直以来,京铁大厦采取的是租赁经营方式,即经营的好坏与公司无关,公司只是按时收租。按北京商住房租价格推算和当时建设投资估算,即便是有大量银行贷款,也不足以压倒公司。再者,北京的房地产价格已今非昔比,应该获利非浅啊。也就是说清算京铁大厦后可获得成倍的利润。 京中兴拥有部分产权是肯定的,从事租赁业亦是可以肯定的,不是自营亦可以从资料中看出,至于是否拥有全部确还有待证实。这点需要消息灵通人事,的帮助了。但由于该公司已经清算,即使是亏损亦是一次性的,不会对持续经营构成重大威胁。如果拥有全部产权,这几年北京楼市升了不少,这一万多平方米的商铺又成为一个利润来源。况且,定期报告中公司多次描述该公司是从事租凭业的,无产权何来租凭业呢。如果不拥有物业,是转手租凭的,商厦报表显示该公司几乎每年都是微亏,既然每年亏损的,不再租凭就可以止亏,既然不是自营的怎会亏损如此严重呢。如何解释八千多万的负债呢。所以,拥有产权是较合理的推理。由于不肯定且将其视为中性亦是较合理的。
上个世纪,十年前用8700万元购置的京铁大厦,2006年评估却巨亏损并计提走3000多万,以至于06年年报巨亏。众所周知,十年前购置的房地产现在都是增值十倍以上,唯京铁大厦评估成巨亏!董事会的年报意图再明白不过了,监守自盗 京中兴2008年继续使用《旧会计准则》,继续将京铁大厦以10年前购入0.8亿元的投资成本,低估至0.12亿元,董事会当权人一伙借以达到贱卖从中渔利!例二 出自 小草草民负离子 时间2008年5月 原文索引
http://38888.stwind.org/read.php?tid-44357-fpage-162.html 一,对投资内蒙赤峰康健药业的疑问.
2003年底,公司参与内蒙赤峰康健药业重组,投资一千万元(一说1800万元),有51%的控股权.公司于2004年5月借给康健药业500万元,9月8日却将这个投资不到半年的公司匆匆转让给"美国珠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及自然人杨立山,没有公告,投资者不知道转让让价多少,是亏是赢?四年利滚利达一千多万元应收款如何处理?为什么不去追债?"珠峰创投"及后来的"内蒙赤峰荣济堂医药有限公司"和公司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如果是一项长期投资,为什么一年不到就将股权出让?如果是短期投资,又为什么借巨款给它?
二,对子公司通达环境的疑问:
成立于2002年的通达环境,总资产才400多万元,如今所有者权益变成了负188万,天华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却出具了无法表达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对规模更大更复杂的理工中兴的审计结论则无任何保留意见,难道小小的通达环境公司反而无法审计,乃至会计师事务所无法表达审计意见.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与此相关?
三,对子公司北京超现代公司经营情况的疑问:
据年报披露,超现代公司2006年盈利90多万元,本年度突然大幅亏损300多万元,与上年期末相差高达400多万元,一年之间,经营情况迅速恶化到如此程度,原因何在?
四,对科凌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投资行为的疑问
目前仍在正常经营的北京理工科凌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以75万元于2006年转让,该公司应付本公司密云工业区场地租金500多万元却没有收回一分钱.和当初投资康健药业一样,都是甩掉一个小包袱,却拿回一个大包袱.为什么?
五,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标准的疑问
四年了,对赤峰康健药业四年的债务没有追回,也没有计提,但是,对东湖软件产业只有一年账龄的应收款300多万元又为何计提呢?是不是自动放弃?如果真准备自动放弃这三百多万元应收款,理由是什么?东湖软件与公司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关系?
六,对"项目资助款"的疑问:
[专项应付款]中2006/2007两年,此项应付款高达1550多万元!对于一家连续两年所谓"亏损"的企业来说,是不是太大方了?世界上只见过富人资助穷人,有谁见识过穷人资助富人的?
何况,受"资助"最多的竟然是一家由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而非自负盈亏的经营性单位:北京市科委,两年合计1153万多元!公司和北京市科委又存在怎样的"关联"关系?
七,对公司对外担保的疑问:
年报披露,本年度公司为非关联方北京中恒讯视的连带担保高达近5000万元,而对子公司的担保反而只有十分之一:500万元.
既然董事会声称经营中资金压力大,公司和下属子公司的发展都受资金制约,为什么不以更大的力度筹集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反而为不相干的人冒险担保?
八,对诉讼事项参与不力的疑问:
[预计负债]注明,11年前北京中兴借了中信银行2400万元,由公司原大股东兴南集团担保,1999年由北京中兴/富霖公司/兴南集团/海南中兴四家协议还款,因为他们只还了一部分,公司被法院追加为被执行人,承接了原公司在该项债务中71.3%的尚欠债务,2006年计提了高达一千多万元的坏账准备!公司年报中说"上述债务现仍在协商中".一千多万元对于资金紧张的公司来说不是小数,那么公司为此进行了多少努力?
九,对公司内部收入分配情况的疑问:
期末员工总数101人,全年支付职工现金1012.43万元,平均年薪高达十万多元,这一水平在北京地区应该不低,对吸引人才和凝聚员工向心力也有作用.可是,公司董事长年收入10万元,总经理才区区8.5万元,一般生产和管理人员应该更低.照此推算,"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根本不需要一千多万元.那么,其它钱又支付给谁了?
十,对成本及成本控制的疑问:
以合并报表"注释"第32项为例:按公司年末员工总数101人计,人均业务执行费1.3万元,人均差旅费1.65万元,人均办公费3万多元,人均电话通讯费5千多元!这是一家亏损企业应该做的吗?
又:全球通货膨胀,几乎所有原材料都在涨价,为何本公司还计提了近200万元的原材料跌价准备?
十一,对公司连续亏损原因的疑问
年报披露,董事会对公司亏损的原因共列举了四条,都与资金成本上升相关.然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2006年期末借款总额8千多万,2007年期末仅有6200万.还款8650万,可见利息支出不可能大幅增长.而且,在董事会自称资金压力大的情况下,却拿300多万元"委托理财",似乎并不缺钱.
更何况,作为一家真正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本密集并不是它的特点,它的特点是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人才密集型才对.
关于亏损的原因,年报还说到:"自主产品没有打开市场".喊过多少年多少次了?还得继续喊多少次多少年?公司下一步准备采取哪些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十二,对公司经营成果真实性的疑问:
公司以不到2亿元的净资产,创造了全年销售和劳务收入2.27亿元的业绩,虽然略有下降,仍然值得肯定.可是,公司却再次亏损. 2006年亏损的借口是大额度的计提,2007年亏损的原因真如公司所说?
联系到如前所述的众多股权投资疑问、坏账计提疑问、对外资助和对外担保疑问,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对是否存在利润隐藏或利益输送产生怀疑也就不难理解了.
十三,对公司中长期发展策略和近期计划的疑问
投资者本来就对年报中将亏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资金问题产生疑问,如果真如公司年报所说是资金问题,在2008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对策中,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只字不提?对如何尽快恢复公司在证券市场再融资的功能难道丝毫不感兴趣?是根本就没有考虑,还是不想公之于众?
[ 此帖被火烈冰山在2013-11-26 14:3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