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把“老三板”建设成资本市场的“修理车间”老三板不应该是资本市场的垃圾场,更不应该成为上市公司的死亡之地。
众所周知,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一个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股票市场,企业的上市仍然还在沿袭着计划经济的审批制度,每一家公司的上市都要经过严格的报批程序和发审委的严格审核,主板市场几千只股票都经过了证监会的背书,再加上我国早期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又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又都是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运行的,这个前提条件就决定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管理层是脱不了干系的。
资本市场需要不需要退市制度,回答是肯定的。
资本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退市制度?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退市都是一颗很不幸的苦果,如果退市是必须的,那么退市这个苦果只让广大中小投资者来吞下,那肯定是不合理的,说得更坦率一点儿,这也是不道德的。投资者管不了股票的发行与上市,投资者管不了公司的经营管理与是否违法乱纪,投资者只是在批准的,合法的市场上投资,买卖的都是经过了严格审查批准的股票,在没有退市责任追究机制,退市补偿机制的前提下,怎么能说退市就退市,全部让投资者来买单呢?
因此,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就要有中国特色的退市制度,让企业完完全全退市,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实际。符合中国资本市场实际的退市制度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退市制度应该是一个资本市场分类管理的制度,应该像工厂里维修车间那样,退市制度就是将绩差的,不再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公司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将退市的公司赶进资本市场的“修理车间”,或修修补补,或大修大补,让其在“修理车间”尽快恢复功能,然后在重新回归主板市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实话实说,按照目前的退市制度,投资者无法承受退市之重,管理层也不应该忽视退市造成不公,假如如此往复下去,矛盾肯定会越积越重,不稳定因素也就会越来越高,资本市场的信誉也就会越来越差。
建议:1、高调将“三板市场”打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的“修理车间”,让所有的投资者都知道三板市场不是个死亡之地,淡化人们的恐惧心理,只有这样,退市制度才好顺利推行;
2、成立专门机构,专门负责“修理车间”的具体事务。具体来说就是成立两套班子,一套具体负责“维修”业务,一套班子具体负责科研攻关;负责“维修”的班子就是实施破产重整,大拆大卸,按照标准让其重生;负责“科研”的班子就是对疑难杂症进行分析梳理,政策把关,统筹兼顾。“维修”的班子就在三板,“科研”的班子就在证监会。
3、大幅降低退市门槛,将主板市场大批的绩差公司,问题公司统统赶入“修理车间”及时进行“维修”;同时简化转板程序,将“维修”合格,已经恢复功能的公司及时返回主板,从而形成退市,转板的良性循环。
4、切记高调什么“市场化”。资本市场从头至尾都做不到完全的市场化,退市以后如果过分强调市场化的话,你说者也许是无意的,是下意识的,但听者却很反感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特色,实事求是比什么都好。
建立“退市责任追究机制”目前看条件还不成熟;建立“退市制度投资者补偿机制”估计你一时半会儿还没有这么多的钱;单单让广大中小投资者来承担退市责任于情于理于法都说不过去,因此,将老三板打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修理车间”,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兼顾其它,功德无量。
(原创首发,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