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刚强胜柔弱,还是柔弱胜刚强
大林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6771
精华: 59
发帖: 4654
在线时间: 4215(时)
注册时间: 2010-04-21
最后登录: 2019-07-17
楼主  发表于: 2014-06-21   

刚强胜柔弱,还是柔弱胜刚强

【非常道】谈经论道说老子(第一期·下)


刚强胜柔弱,还是柔弱胜刚强
近代中国的衰落与老子思想有关系吗?
柔弱是软弱、虚弱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刚强胜柔弱,还是柔弱胜刚强?
主持人:我们学《老子》的时候,有一些矛盾和困惑。比如说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孩子呀、小学生呀,都被家长教育,说孩子应该坚强一些、刚强一些。恰恰相反,我们在老子的《道德经》里读到的是相反的,这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有一些矛盾和分歧,导致我们现在人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无从学习,感觉它不适用,就把它抛弃掉了。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呢?
韩老师:我前面讲过了,对于小孩子来讲,他学的是“常道”,常道是刚强胜柔弱。《老子》讲的是“非常道”,非常道是柔弱胜刚强。比如说,经常听到类似的寓言故事,说一个人穿了厚厚的棉衣。北风说,我可以把他的棉衣吹开,我这个风很猛、很强烈,我这个风是大风。我可以把他的棉衣给脱掉。风就呜呜的刮。结果那个人把棉衣裹得越来越紧。太阳说,你瞧我试试,我就是不停的照耀,越来越暖和,他自己就把棉衣给脱掉了。太阳就是柔弱的,风在这里就是刚强的。是不是柔弱胜刚强?
主持人:在更高的意义上应该是柔弱胜刚强。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说小孩子是不理解柔弱胜刚强的话,我们在社会上,比如说企业、公司面临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公司、企业要想不断的壮大发展,就必须要竞争。鼓励竞争,我们进入公司或者工作岗位上之后也要面临无穷的竞争。这个时候,老子说不去争,这个是不是就有一些矛盾呢?
韩老师:“竞争”这个概念也是属于常道,非常道讲的是合作。简单地说吧,比如说一个公司要成长、要发展,它可以一夜暴富,迅速发展。但是一夜暴富迅速发展的公司,它起来快落也快,它死得快。热得快、活得快、死得快。那什么叫“柔弱胜刚强”呢?就是一个企业成长可能前期是很缓慢。是市场经验在积累,技术在积累,人脉在积累,包括领导经验在积累。前期可能是很慢的。等到后期,它就会爆炸式增长。这个就叫“柔弱胜刚强”。你会发现企业发展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故事。什么时候这个企业创业能成功?就是有经验、有技术、有人脉,什么都有,就是没钱。这时候它比较容易成功。等到创业成功了之后,它已经有了钱了,再想重新创业的时候,往往失败。因为再想重新创业的时候,其实他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钱是刚强的东西。什么经验啊、技巧啊、人脉啊,是比较柔软的东西。看上去不是什么东西。

主持人:这和我们讲的“软实力”啊、“企业文化”是不是代表着柔软的那一方?资金、企业的设备是不是代表着刚强的那一方?在这个意义上说,是不是企业文化主导资金和设备?在这个意义上说,柔软胜刚强。
韩老师:这个也可以。但比这个可以再推进一步的是说,厂房、设备、技术,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刚强的东西;人的思想是柔性的东西、看不见的东西。但是那个柔性的、看不见的思想,它会运用、组合、主导这些刚强的东西。所以,同样的厂房、设备、技术,如果主持这个企业的人,头脑的优秀的、灵活的,既是持久的有坚强力的、又是有灵活性的,足够能团结人的,那这个企业就越做越好。反之,哪怕有现成的市场、现成的产品、现成的技术、现在能有利润,但如果换一个头脑傻乎乎的、或者过于鲁莽的、或者不负责任的人去领导这个企业,那这个企业可能就垮掉了。这都是说柔软胜刚强。精神是柔弱的。短暂来看,精神、意志、思想都是柔弱的,而物质的东西——钱、设备、厂房都是刚强的。什么更重要?在中国,总会认为那个柔弱的精神更重要,它会长期地发挥作用。
主持人:那是说无形的东西可能更长久。反而是有形的东西会随着时间……
韩老师:不,不能绝对化,不能讲常道(只是)无形的东西,那空气也无形啊,真空更无形啊,不能用这个来说话。无形,你可以去相信,精神性的东西是无形的、柔弱的。但不是说所有无形的东西都有这个特质。太空无形吧?但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关系吗?没关系。
“小国寡民”与“全球化”孰优孰劣?

主持人:另外一个问题是和我们的时代比较相关联的,视野要高一些的。我们都说,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的时代是说全球一体化,把全球都融进来,组织资源、组织人力这些条件。可是我们在《道德经》里读到的是,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状态,这是不是意味着老子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是不是我们该当做糟粕抛掉的东西?
韩老师:我倒觉得恰恰相反。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是很值得重视和珍惜的。
主持人:为什么呢?
韩老师:为什么呢?要是按西方概念来说,小国寡民才有可能民主。如果大国众民,民主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假设我们这个部落一共才上百人。这上百人来决定我们部落是不是对外要打仗、或者我们要不要迁徙、或者我们部落里出了一个败家子要不要杀掉?这些事情,民主的范围越小,讨论得越充分。
主持人:小国寡民有利于发扬民主?
韩老师:小国寡民是最容易发扬民主的。小国寡民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个部落的主人。但是如果大国众民呢?这可能意味着这个社会会出现非常多的层级。作为普通老百姓可能会软弱无力,普通老百姓可能会失去发言权。所以大国众民的社会不一定是好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不一定不好。
主持人:这么说韩老师是不是对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同的意见?
韩老师:说的对。老子当年就是反对全球化进程的一个人。为什么叫反对“全球化”进程呢?道理很简单。春秋时期,各国诸侯相互交战。交战干什么?就是要把你的土地变成我的,把你的人变成我的,我要统一中国。最后这个事儿是秦始皇干成的。统一成一个中国就意味着不再是一个诸侯国一个诸侯国的小国寡民,是变成一个大国。因此,秦始皇统一六国、六国统一春秋时期数十个国家的时候,这个进程,都叫全球化进程,是古代形式的全球化。问题是,这个全球化进程是国与国之间的你征服我、我征服你,你杀戮我、我杀戮你为代价的。这个过程对于普通老百姓可能是及其残酷的。是意味着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你说老子反对这样的全球化进程,是不是很有人民立场?站在人民的角度,他们不希望战争,他们要和平。而那些主张战争的人,他们的理由就是要全球化。这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完全一样的。全球一体化的过程,意味着西方的跨国公司可以在全球扩展,最后资本流向全球,利润流向西方,这样的全球化,意味着全球的人民给西方的十亿人打工。这样的全球化好吗?如果老子活到今天,他一定是站在人民一边,反对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的其中一个要员。他一定会发出他的声音。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子和那些在全球各地反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抗议者、所有谴责全球化的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无论是蓝领还是白领,是站在一起的。因此,老子是古代社会的人民思想家。
主持人:可是我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反对全球化是不是也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先进技术呢?比如说我们通过互联网可以了解到美国,坐飞机可以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方,这难道不是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和成果吗?
韩老师:这就是老子思想最精彩、最具有特色的地方。他说,你坐在中国,为什么要去了解美国?其实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了解美国还是不了解美国,你的生活不就是吃喝拉撒睡吗?到哪儿不都是吃喝拉撒睡吗?无非就是了解别人是怎么吃、怎么喝、怎么拉、怎么撒、怎么睡。如果你把事情看透了,在飞机上,无非也是拉屎、撒尿、吃饭;在地面上也是拉屎、撒尿、吃饭。烽火台通讯的时候,也是穿衣服、吃饭,现在有3G手机也还是要穿衣服、吃饭,所以,所有外部世界的技术手段究竟对于你的吃喝拉撒睡的自然生活有多大帮助?是真好还是假好,都难说。我们在今天这个社会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有钱人,他们出入和我们这些一般老百姓是完全不一样的。住住的五星级酒店;出入是飞机和豪华轿车;度假是豪华的海岛、别墅;但是他们死得快。为什么死得快?因为他们为了挣这些——挣飞机、挣汽车,把命给送了。老子如果在现场的话,就会说——你看,你要这么多东西干什么?人都死了,还不如这些飞机、汽车都没有,我长寿。
主持人:传说中老子就是比较长寿的人。传说他活了160岁。
韩老师:所以你就会发现,技术在老子看来,是属于“器”。“器”、“技术”、“物质”是该为人的生存、尊严和幸福服务的。但是我们今天实际上的丢弃人的尊严,丢弃人的幸福,丢弃人的健康,去追求技术的进步。这是条什么路子?这条路子可能是使个体生存质量不断下降的一条路子,也可能是人类资源枯竭、环境污染、最后导致全人类灭亡的路子。因此在老子看来,你们所有这些技术我都不稀罕。你们这是通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你还是回来吧。所以《老子》里有很多话表达这个意思。“无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都说的是,如果你这个人被外部的各种刺激调动起你的欲望,你就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己。老子既是一个人民思想家,又是具有深刻人生体验的思想家。
近代中国的衰落与老子思想有关系吗?
主持人: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想请教韩老师。如果老子这么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器”、技术以及物质层面的发展会带来的后果,可是那当时我们很早以前就有老子思想了啊,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可是为什么到了近代,尤其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中期,我们的国家开始衰落。如果说按照道家思想,我们照着这个做,我们没有去和西方争啊,我们就是在过自己的生活啊,可是为什么会造成我们在历史书上学到的说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了呢?落后了之后又被打、给中华民族带来这么大的灾难。这个应该怎么看呢?
韩老师:你说的问题有多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就是说,老子的思想即使在老子的时代,也是空谷足音。无人欣赏、无人喝彩。
主持人:能说是“非主流”思想吗?
韩老师:当然是非主流思想。不,有可能连“非主流”都够不上,可能都形不成那个“流”。知道吗?少数人能够有这个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是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是个“春秋无义战”的时代。老子是非常看得开的。生和死他可以一视同仁。他不觉得死亡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他也不觉得有了功、有了名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可是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大多数的人,其实也都是在追名逐利,也是在追逐“财”“色”“名”“位”“寿”。所以这样才相互残杀、自相残杀。这是第一个层面。所以我们不要认为有老子思想就说明古代人就一定是很聪明的。不是的,古代人的绝大多数也是不聪明的。反过头来,今天社会,能够理解老子思想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也是极少数。他可以说自己很喜欢老子的《道德经》,他也天天读,但是一说到钱,他就很喜欢,甚至命舍了他都可以去要。一说到有什么官可以去当,老子的《道德经》他也就放下了。所以你就会发现,老子的《道德经》要是真读的进去的人,其实是极少数。真正读进去的人是什么人?很可能是像毛主席那样的人,他读进去了。为什么说他读进去了呢?这个很简单。当我们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变得被动挨打、割地赔款、屈辱投降的时候,什么人不投降?
主持人:中国*****。
韩老师:中国*****。毛主席带领的*****和红军不投降。可是那时候她是非常柔弱的。1927年她上井冈山的时候,是不是极其柔软?说的形象一点,就是七八个人十来条枪。国民党是百万大军。国民党岂不是非常刚强?你这岂不是非常柔弱?但是你看,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柔弱胜刚强的历史。他是不是把老子思想学到了、还运用得出神入化?
主持人:还践行了老子思想。
韩老师:对。因此说老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内在力量。问题是你学不学得到。是不是真心学。真心学到了一定可以化作巨大的力量。学不到没办法,你不能怪他。
主持人: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历史处于上升阶段的时候,可能恰恰是正确地理解了老子的思想。当我们的民族遭受苦难的时候,可能是背离了老子的思想。能这样来理解这个过程吗?
韩老师:我认为这么说至少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中国大清王朝以四万万人口之众,抵挡不住英伦三岛村儿小国?一小撮军人、几艘战舰,为什么能欺负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凭什么?当时掌握我们中央政权的无论是道光还是慈禧,如果他们属于那种可以以柔软胜刚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能够把中国四万万人凝聚起来、调动起来的,那别说是英伦三岛的小国、就是整个西方加在一起,包括现在的西方加在一起,也打不败中国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局面。
主持人:这个也是有正面的例子。比如说在抗美援朝的时候,西方有16个国家和中国和朝鲜打,最后也并没有成功。
韩老师:对啊,你说的例子就非常好。美军武装到牙齿,刚强吗?刚强。我军小米加步枪,通讯器材、通讯工具还很不完整,柔软吧?结果我们把他们打败了。柔弱胜刚。靠的是什么?我们的武器是很落后的,但是我们战士们的意志极其坚强。意志看上去很柔软,但是意志本身既是最柔软的、也是最坚强的。一旦意志坚强起来的时候就能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柔弱是软弱、虚弱吗?
主持人:我听韩老师讲,有个体会,这个“柔软”和我们平时讲的“弱”这个字、“孱弱”“虚弱”“软弱”“懦弱”不是一个意义上的“弱”吧?
韩老师:说得太好了。“柔软”不等于“孱弱”、不等于“懦弱”、不能与“软弱”、不等于“虚弱”。诸位可以想象什么是“柔软”?“柔软”是一个新生命。婴儿一生下来柔软吗?如果“虚弱”那就完蛋了,他就长不起来了。他是“柔软”,所以他不停地成长、不停地成长。柔软是新生事物的初期状态。新生事物的初期都是柔软的。
主持人:柔软是不是新生事物发展的起步状态?它象征着一种向上的力量,而不是象征着衰落?
韩老师:对,对。 
主持人:好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节目也临近尾声了。非常感谢韩老师的精彩解析。在以后的节目中我们会继续和韩老师就有关《道德经》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今天的节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 [url=javascript:;][/url] [url=javascript:;][/url] [url=javascript:;][/url]

[url=javascript:void(0);][/url][url=javascript:void(0);][/url][url=javascript:void(0);][/url]


0
喜欢



[ 此帖被大林在2014-06-21 21:05重新编辑 ]
大林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6771
精华: 59
发帖: 4654
在线时间: 4215(时)
注册时间: 2010-04-21
最后登录: 2019-07-17
沙发  发表于: 2014-06-21   
视频地址:http://www.haodaxue.net/html/10/n-6710.html




道化于理,贯通各行各业、万事万物


主持人: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大道师说·非常道》节目。上一期节目当中我们探讨了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这个问题。我最近学习道德经有些体会,发现还有些问题和困惑。比如说道德经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这句话当中,我有一些困惑,困惑之一是:道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韩老师:道就不是个东西。

主持人:道不是个东西,那道是什么呢?

韩老师:道就是说不清,道不明。说得清道得明的就不是常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得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其实可能不需要学道德经。

主持人:为什么呢?

韩老师:因为他可以停留在常道当中。假设只是要吃饭,只是要找工作,其实是没必要学道德经的。我作为一个农民,我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学道德经;做一个工人,可能就不需要学道德经。我把生产流程搞熟了,师傅怎么办,我怎么办。我模仿,我背诵,我照章办事,其实就可以过日子了,就可以生存了。 所以实际上可能绝大多数人不需要学道德经。

主持人:那什么样的人需要学道德经呢?

韩老师:但凡你要有创造,有突破,你要处理复杂事物,你要面对不确定的世界,这时候才需要学习道德经

主持人:那我还有一个疑问,学了道德经之后,就一定会有创造,一定会有突破吗?

韩老师:这也不见得。因为学道德经,有人学进去了,有人没学进去。道德经的特点,就是你不能抓住字面的意思. 因为我们今天中国的学术界,是引用西方的学术思维。就是逐字逐句地解释,然后甚至是不同版本比较去解释、考证、考据。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是用西方的常道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来学这种非常道,根本上恐怕是错的。

主持人:但是这个东西,如果你先没有界定一个概念的话,你怎么去了解事物的发展呢?首先得把概念界定清楚。

韩老师:对,整个道德经就没有清晰的概念,它就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不像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它都有清晰的概念和定义的。比如什么是质、什么是量、什么是重心、什么是三角、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它都有非常清晰的定义。但是整个道德经就缺乏这种清晰的定义。它就是希望你能透过具体的现象去通达现象背后的本质。而本质常常是不容易把握的,常常是变动不拘的。因此,读道德经的时候,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善于联想,善于想象。其实一千个人读道德经,可以读出一千本道德经。三十岁之前,假如你能认字,那时候它就是一堆符号,完全没有意思。你到了三十岁的时候,有点味道,能看出点东西来,估计也是初步的。但是你不断地用道德经的思想跟你日常生活当中的经历去体会,你去参透它,慢慢地就越来越有味道,慢慢地你就感受到那个道是什么。但是你感受到了你还说不出来。但是你工作会做得越来越好,你的心态会越来越好,也许领导能力还会越来越强,这都可能。你是当医生,特别是当中医,你还可能成为一个良医或者神医。你逐渐去悟道的过程,你练书法,书法会越来越好,你练钢琴,钢琴(水平)会越来越出神入化。总之,道德经不是用来进行考证考据,进行比较的,不是用来进行形式逻辑推导的,是指导你的生活的。在任何平凡的工作当中,工人农民其实不见得需要学道德经,他学了呢?学了就有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状元,常常能把本行本业里头那些很精微的东西,突破创造的东西,形成规范传承下去。比如鲁班,可能是木匠里头悟道悟得比较好的那种。但是他的手艺传给他的徒弟,那徒弟不见得能学到这个道。

主持人:可我的体会,好像学了道德经,未必能悟道,但是悟道的话,未必要读道德经。

韩老师:悟道确实未必要读道德经。悟小道是完全没必要的。但是如果要悟大道,贯穿在各行各业万事万物当中的道,你要把它融会贯通起来,不学道德经,不可以,不可能。

主持人:如果说在一行一业里头,成为这个行业比较熟练、比较创造突破的人,可能不需要读就可以。但如果要超越这个领域之上,把握各行各业更深刻更深层的道的话,不学就办不到了。

韩老师:对,比如书法家,公孙大娘。她从舞剑当中去体会书法的精妙,体会到书法的灵动,那种神韵。舞剑和书法看上去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器具也不一样,目的也不一样。但是它在深处相通。如果诸位有游历名川大山的感受,你会发现,什么是道。道实际上相当于每一个山峰,都是一行一业的高峰,或一个时代的高峰,峰与峰之间会相互对话。峰与峰之间,高手与高手之间,成长起来确实能够贯通的话,书法和舞剑,很可能可以去做原子弹氢弹,去做一个好家长,做一个好教师,它内在的道都是相通的。理是不一样的。做教师有教师的理,书法有书法的理。道去化出那个理来。

主持人:但是,在生活当中,我们感受更多的是隔行如隔山阿。

韩老师:隔行如隔山就是因为各行的理是不一样的,但是各行的道其实是一样的。

主持人:每一个行业里面得道之人其实是挺少的。

韩老师:每一个行业里头得道的人都比较少。这个也就是为什么西方思想有时候不太愿意去理解学习道德经。道德经其实是在人的心性、思维、意志的层面,有很大的差异。它外表是平等的,都是两眼睛、一鼻子,都是黑头发、黄皮肤。但是人的心性的差异可以是极其巨大的。有人悟道到一个层次,有人悟到更深层次。悟道的人一定是在生活中体验出来的,他不是读道德经读出来的。那么读道德经有什么好处呢?你把它初步理解了,慢慢去体会它。相当于道德经是一个催化剂,更快地促进你悟道。但它不能代替你的实践。

主持人:要悟到这个道,一方面必须要读这个文本,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的实践,在实践中去体会这个道是怎么运作的。

韩老师:你刚刚有一个词不符合道德经的读法——文本。文本就是符号,是字。中国跟西方很不一样,西方把道德经读着读着就读成文本,读成符号了。我们中国怎么去读道德经?你要读到字里行间去,最后要得义忘言。就是最后文字都忘了,但没准你得道了。道德经会背的那些人,不见得是得道的人。会背的人多了,得道的人确实比较少。

主持人:这跟禅宗里面“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不是相通的?

韩老师:相通啊!我们普通人很容易被外在的符号文字所纠缠。不能够透过文字, 透过外表去直达那个“意”。很多人常常得言忘义。

道高于德,创造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主持人:那我们今天好多考试,其实考的也不是“义”。考的选择填空都是言。

韩老师:我们今天这个学习,在学习的考试啊,不是帮我们悟道的过程,而是帮我们记言的过程。

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不是一个东方式的教育,是一个西方式的教育。东方式的教育离不开生活经历,离不开实践。但西方式的教育可以离开生活经历,离开实践。比如说高等数学,一个十八十九岁的孩子。高等数学可以学得非常精妙,非常纯熟,但他完全没有生活经历。高等数学是一套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是属于常道。因此小孩都能学。但是道德经讲的那个道,小孩子根本不可能学到。只能说是可以借此入门。但是要得道,要悟道,在悟道上走的层次比较深,一定是像孔夫子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个叫得道。七十岁才达到那个境界。会思考的人,日常生活点点滴滴都在思考的人,这还到七十岁呢!确实思考比较不容易,照章办事比较容易。为什么我们生活当中存在这么多教条主义者?教条主义者省事啊,照章办事啊,不需要你时时去思考。思考会突破教条,思考会创新。

主持人:对文本进行一些教条化的解释,不用去考虑它的可行性,操作起来可能会更容易一些。

韩老师:他也不承担责任。教条主义者的特点,反正我按你的办,办错了是你的事。得道者的话,他要反复地跟实践去印证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结果是可以负责任的。因此,教条主义者实际上是奴隶主义者。照章办事,是别人的奴隶嘛!得道者一定是自己的主人,甚至一不小心还会成为一个社区,一个社会,甚至更大层次上是全人类的主人。他为人类立规矩。真得道的可以让全人类每个人都成为立规矩的那个人,就不需要外在的规矩。那个就叫“人皆为尧舜”。

主持人:悟道也可以达到解放人类的目的?

韩老师:悟道是真正的解放啊。一般将讲的西方的民主自由这些概念,它都摆脱不了对利益的追求,其实利益是对人最深的束缚。你追求利益,你满足欲望,那其实是深深被利益和欲望所束缚。你哪是解放啊?

主持人:在学道德经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体会,好像不光是利益对人的束缚。在道德经这本书里面就没有提到利益这个词。他提到的失道之后有德,失德而后仁、义、礼。在他看来,即便是德仁义礼乐,都是一个社会失去道以后的表现。

韩老师:因为道是本源性的,原创性的。有道的人,他可以形成一系列的德。我们其实可以把道和德分开来。道是形而上的,是抽象的,是微妙的,是道可道,非常道的。什么是德呢?德,比如说要认真,要勤奋,要谦虚,可能是要帮助他人,助人为乐,这个是属于德。可是为什么要帮助他,为什么要谦虚,为什么要勤奋?德不讲这个。德就是你必须要这样做,这个叫德。我们从小学的这个叫德。因为父母告诉你要勤奋、要诚实,这个都是德的层面。其实我们小孩子学不到道,我们也不会去问父母为什么要诚实。我们不问这个问题。一问这个问题,其实就通向道。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德是相对人而言的,但是道可以超越人,可以跨越人跟自然界之间的壁垒?

韩老师:固然可以,但你跳得太快了。它有两个层面,德是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而道是创造这样一套行为规范的。比如我们要一个好的交通秩序,这个是总目标。为了这套交通秩序,那就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车辆靠右,快速道、慢速道、怎么变速,这个就出来一系列的交通守则。目标其实就是要一个好的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目标性的,原则性的东西是道。而具体的交通规则是德。你可以这么去作类比。

主持人:还有一个体会,是不是因为他讲的道是一种纯粹的、自然而然的社会本来应该有的状态?叫道。而德可能,比如说教育这个孩子要孝顺、兄弟之间要和睦。当讲这个德的时候,就说明这个社会已然不是按照这个道的状态在运行了。正因为有失德,所以别人才强调,要有德,要有道德。

韩老师:我觉得这样理解也还不完全。为什么讲失道而德,失德而礼?相当于灵魂消失,留下来一系列可复制的规章制度,这样,叫失道而德。但是,有人连德都没有,那怎么办?只能是法啊,礼啊,更具体的规矩。因为德,比如刚说谦虚、诚实、勤奋,这还是比较抽象。还有更具体的,比如说义、礼,这就一层层更加具体。礼都没有只好用乐。劝你向上,劝你勤奋,这个劝不动,怎么办,最后只好用音乐来吓唬(威慑)你,或者来欺骗你、忽悠你。实在不行,那再用法。最后实在不行,那就只好杀人。人的最高层面的调节,是完全主动地调节,道,不受任何约束。不受外在的更种宗教的约束。各种舆论的约束他也不受。有道之人其实不受周围舆论的评价。因为舆论是别人留下来的德,留下来的规范。有道之人,可以自创一套德,自创一套礼,自创一套乐。有道者,在这个意义上, 他是为这个社会立规矩的。而这个社会需要有规矩。他可以里一个以道为核心的一套规矩。

主持人:但是关于这个道,好像理解起来也并不一致。比如说,组词的话我们有道路、道理、道义。很多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有差异的,差异就在于对这个道理解不同。是因为道本身确实有这么多层次,这么多含义,还是因为看到的人,悟道的人程度不同,客观上反映出来这个道有差异?

韩老师:是啊,毫无疑问。道本身是不带任何修饰词的,是一个独立的词。跟修饰词,别人修饰它,或它修饰别人。比如说道理,就是符合道的理。人,出于母体当中,处于一个受精卵状态的时候,没有耳朵,没有眼睛,没有鼻子,没有手脚,没有五脏六腑。这个时候只有道,没有那个理。后来你成人了,然后就出来五脏六腑,出来奇经八脉,出来经络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你的这个道就化作理了。有道有理,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生命体。光有道,它不见得有生命。或者不见得是一个可触可摸的东西。有道有理就变得可触可摸了。

道无常形,有无同出异名,相生相克

主持人:章节里的一句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无的关系,我们所体会到的这个“无”是不是就是没有的意思?

韩老师:无,你可以说是没有,但是,有又是从没有来的。比如说一个企业,有厂房,有设备,有销售渠道。但这个企业怎么来的,就从一个idea来的,一个想法来的——“我要创业”。创业这个念头就是无。整个企业创业的念头是“无中生有”生出来的。等到什么时候这个人说这个企业有什么好做的,我不想做,我要关掉它了。不做了,我卖了,我把设备拍卖了。我做不动了,我不想做了,“有”又化作“无”了。你会发现,思想、精神、意志这个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在外人看来就是无,但实际上你自己是有。那你这个创业的念头是从哪里来的呢?你总不可能一出生你就要创业。到了小学大概还没有这个想法,中学还没有这个想法,大学科可能还没有这个想法。你这个创业的念头本身还是一个有。这个有从哪里来呢?是从你的生活经验积累当中慢慢发现,这个地方可以创业,想法越来越丰富。你这个想法很可能就这样从无到有这么升华出来。想法本身是有,但相对企业而言,它就是无。

主持人:是不是可以把道理解为一种无呢?

韩老师:道既是“无”,又是“有”。道是贯穿“有无”的。比如这个企业正常运转,或不正常运转的时候,这里面都有道在运行。你符合道了它就正常运转,越来越好;不符合它可能就衰落了。所以不是说有形的东西里没有道,有形的东西里也有道,无形的东西也有道。有形无形道都是一以贯穿的。无处不在的。

主持人:他说“常无”、“常有”,“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个同出而异名,我想到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比如说双胞胎,生出来之后一个叫a,一个叫b。能用这种经验来理解道德经吗?

韩老师:其实我刚刚讲的就是“同出而异名”。你看上去是“无”,它也是符合道的,看上去“有”,也是符合道的。“有”和“无”,道都贯穿其中,既可以从“无”中体验到道,也可以从“有”中体验到道。因此“有”和“无”是道的“同出而异名”,它是道的不同表现形式。

道法自然,动静相辅相成,静能制动

主持人:那为什么还要说“无是天地之始;有是万物之母。”它还要讲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要说的应该是无和有都是从道中生出来的。

韩老师:你也可以这样讲。实际上老子的道德经有这个意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里头,可以去体会,万事万物都是从道而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从生活中讲几个具体的例子,来感悟一下道。比如说吧,乒乓球。乒乓球打得最好的是什么人,当然会这个技巧,有长期的训练,这个是前提?但是谁能在比赛场上取胜?常常不光是是你打乒乓球的技巧,还在于你的心态。特别想赢的人的人常常赢不了。急于抽球,急于把对方一板子打死的人,他自己就出线了,出圈了。不急于搞死对方,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防守充分了然后寻找对方的空隙,自然而然的去打球的时候,这就容易胜。这里头其实就是一个道在起作用,有和无。你越想胜,你越失败;你越没想胜,自然而然地发挥你的正常状态,可能就胜了,就是冠军。就是你要不计较得失,不计较输赢,顺着道去打球,可能你就成冠军了。但这个对于十八九岁、二十一二岁的乒乓球的选手来讲,难以做到。

主持人:但是能做到、悟道之后基本就退役了。

韩老师:悟道之后,以后也会退役,毕竟动作跟不上。无论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所有这种战斗性的运动,它一方面都是高度运动,变化冲突的,你要特别灵活。你在不停的运动变化当中的时候,心是一定要静的。不能是一头热,不管不顾。三步上篮,明明前头一堆人拦着你的,但你非要上去,你能不能静一下?这个静,它确实可以制动。动和静的这种转化关系,它恰恰就是道,足球场上的道,乒乓球场上的道。

主持人:因为我有踢球的经历,知道我们踢球的时候经常讲一句话,“踢球好的人, 都是用脑子踢球”,教练经常讲,“要用脑子踢球”。意思大概就是讲,要去悟足球场上的这个道。

韩老师:其实就是要静得下来,才能动得准确,动得到位。很多人上了场之后心里就慌,一定要上上上,他就忙中出错,慌中出错。你有一份安静之心,比如看好多高手在那慢慢地拍球,寻找机会,让别人动起来,他那不动,缝隙就出来了。三步上篮,就上去了。

主持人:这就是说在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韩老师:对,这个叫艺术。在众多的因素相互冲突、相互碰撞的过程当中,寻找那个恰当的分寸、恰当的一脚,这个就叫艺术。我估计马拉多纳就有这种踢球的艺术。他把别人玩得团团转,他自己不转。他这个其实就是悟道。

主持人:对这个做出正确决定的这个人,他本身应该可以想很多东西,把各种情况都给分析到了,恰当地把握到那个关键点。

韩老师:大体可以这么说。

主持人:但他也不是一个分析过程,不是说所有都恰当之后我拿球就行。

韩老师:不是一个分析过程,是一个感受的过程。你越是冷静,对周围感受得越清晰。但是不是分析,来不及分析。是一个感受,是直觉。但是有些人的直觉是莽撞的,有些人的直觉是冷静的,有些人的直觉是经常犯错误的,有些人的直觉是经常恰到好处的。这不是一个分析过程。

主持人:这不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只是一个直觉的过程。所以他就“非常名”,说不出来了。

韩老师:对,分析得出来就是常名,常道。他分析不出来,但是他能恰如其分地去举手投篮,或者抬脚踢球,这个就是非常名,非常道。

主持人:刚刚韩老师讲到马拉多纳。马拉多纳后来退役之后也做教练,但是马拉多纳带的足球队总是踢得不好,没有带出一个马拉多纳来。可能他自己能做到,但是他自己讲不出来,说不出来。所以别人也不大可能通过他的讲述来悟到这足球场上的道,成为一个现在的马拉多纳。

韩老师:这个可能就是马拉多纳的局限。因为道是可以感受到的,可以体会到的。但是他可能传递不出来,表述不出来,甚至是说从来没学过道德经,凭的是直觉,凭的是进攻中的冷静。其实冷静足以解决足球场上的问题了。动中取静已经足以解决,不需要读道德经那么深透,理解很深。但是反过头来讲,这样出来的人不容易把自己的经验传递出去。比如说马拉多纳踢球很好。但是他不知道他这种踢球之好,因为他作为一个行业里头顶峰的人物,他其实跟别的行业,比如教书里头,最出神入化能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那些老师,深处有相通啊。跟弹钢琴的,或者说是跟舞剑的,学书法的,这些人深处都可能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当中体会到道,或者说感受道。如果你有这个的话,你就可以进行跨行业的交流,心态上、心性上就很容易会心一笑。

主持人:一说这个具体人物,我有一点体会。马拉多纳后来不简单光是一个足球运动员,他有很多政界的朋友。比如查韦斯,卡斯特罗,都跟马拉多纳是非常好的朋友。马拉多纳本身也是一个政治倾向很强的一个人。可能跟他早年在足球队里当队长,做球队领袖有关,跟一些高层互相之间,可能不仅仅是私人私交上,可能在高的层面上,也有相通之处。

韩老师:这个我就不太清楚。有这种可能。我感受为什么马拉多纳和查韦斯、卡斯特罗交往比较好。因为马拉多纳出身贫寒,穷街陋巷里头出生,光着脚丫子踢球。这种光着脚丫子踢球,他就出生在一个平民阶层。而卡斯特罗和查韦斯是为穷人说话的,帮助穷人*****有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估计马拉多纳跟卡斯特罗的交往,不是出于道的交往,是出于政治立场的交往接近的交往。但政治立场不简单等于道。

主持人:“道”这个概念真是很难理解,或者“道”就没有概念。我们在谈的时候也总是发现,要不然是理解得不够深,要不然是理解得偏了,理解过了。真是一个不能道的一个“道”。

韩老师:所以非要去道那个不可道的“道”,那实际上是自找苦吃。

主持人:是啊,我们也感觉有些勉为其难。

韩老师:勉为其难为什么还要做呢?因为并不指望通过这个讲课能够让人悟道,不可能。只能说是引入门而已。让你开始可以去体会一些东西了,联想一些东西了。不是说讲完就能悟道了,这确实不可能。

主持人:我们这个节目也是给大家悟道提供一种可能性,提供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路径,开了一扇门。至于能否走得进来,或最终悟道,还得看大家自己的体悟。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