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央行大错---钮文新
落叶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1584
精华: 11
发帖: 16449
在线时间: 6288(时)
注册时间: 2010-01-27
最后登录: 2020-04-06
楼主  发表于: 2014-08-14   

央行大错---钮文新


央行大错
 
近期由于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企业、居民存款与金融机构存款之间在季末季初转换更加频繁,进一步加大了一般存款的季节性时点波动。
这是央行在分析7月份存款为什么大幅减少时给出的一条理由。原因分析是正确的,但它始终不给解决方案,这是严重
错误。其实,这段话已经明确指出,理财、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已经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并同时诱发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这是央行调控失败的典型特征,但央行不思悔改。



为什么说这是央行严重的错误?关键原因在于央行所给出的基准利率体系双轨制。我们曾经呼吁过,既然中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那央行就必须依从利率市场化之前的、现实的基准利率体系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而不是现在这样,被管制的存款利率表达一套基准利率体系,而货币市场又另外表达一套基准利率体系。
正因为基准利率双轨制,使得现在同期存款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存在着约2个百分点巨大的利差,这就给市场留下了制度性套利的空间。于是,就有了余额宝之类的基于互联网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育;于是,就有了货币市场基金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银行被管制的低息存款被互联网基金抢劫,而银行为了保住存款份额,维系贷款稳定,不得不一再提高理财规模和预期收益。双方拳脚之间,大幅拉高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而最终倒霉的是企业;如果企业进一步将融资成本向后端商品价格传导,那最终倒霉


的是全体中国老百姓。
如此浅显的道理,央行金融专家不会看不懂那为什么还要维系基准利率双轨制?还要保护制度套利者?这难道不是一个重大错误吗?所以,央行必须加以认真修正,而不是等待利率市场化之后的自然解决。因为,利率彻底市场化之前维系两年的基准利率双轨制,中国金融市场的混乱将损害中国经济。7月份的数据已经证明,在制度套利规模骤增的背景下,中国金融成本居高不下,已经导致中国企业有效贷款需求不足。
但央行却认为,三期叠加、经济运行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正在调整的背景下,有效贷款需求没有过去那么旺盛,6月份贷款大幅冲高消耗了较多的高质量贷款项目储备,金融机构需要一些时间来补充。这是明显的因果倒置,经济下行压力、有效需求不足难道不是央行长期执行紧缩货币的结果?难道不是央行长期推高贷款利率的结果?难道不是央行长期容忍基准利率双轨制结果
所以,当务之急不是加大货币供给,而是统一基准利率。如果不去统一基准利率,而只是简单地加大货币供给,那货币供给越大,制度套利规模越大,金融结构扭曲会加严重,压低金融成本事倍功半。同样如此,不统一基准利率,套利操作将央行的货币操作作废,使货币政策效率越来越低,金融短期化趋势将愈加恶化。这不是简单的金融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问题。可以肯定地讲,中国金融恶变趋势不改,必将摧毁许多中国企业,进而摧毁中国经济。
现在,央行也不得不承认,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1个季度上升,信贷资产质量管控压力有所加大,金融机构贷款投放,特别是对一些信用风险集中暴露的地区和领域的贷款投放更为谨慎。这恰恰是上述恶性竞争的必然后果,而且如果不立即加以改变,商业银行风险会越发膨胀。因为银行融资成本过高,为了盈利,银行必须寻求向能够接受较高利率的企业投放贷款。但风险和收益是相对应的,银行被逼无奈去谋求高收益的同时必须承担高风险。同时,企业面对高额的融资成本,也必须放大风险偏好去谋求高收益。
在中国银行体系遭到危害、央行坚持错误政策导向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企业的股权融资,更加重视股市带给股权资本的定价作用。因为,它已经变成中国经济恢复良性循环的唯一路径。但问题是,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央行纠错,也是推动中国股市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原动力。所以,央行请不要让中国经济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同时熄火——金融休克。如果中国经济金融休克那就真无药可救了。
china6146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3469
精华: 0
发帖: 99
在线时间: 497(时)
注册时间: 2008-01-09
最后登录: 2018-10-11
沙发  发表于: 2014-08-15   
什么麻痹央绗扯淡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