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四个月影响两网股票涨势如鸿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两网未来股价定位的决定性因素有以下八点
1)政策面影响(国家在完善资本市场改革,修正在改革中发生的错误,如B股和三板中的两网现象)
我想B股是三板的很好范例,同时由于B股是美元交易,没有美元的股民不太方便介入,三板有着B股所没有的优势,在打通交易合并后,三板在七月以后上涨力度会非常大,会迅速逼近主板价格。其中由于存在六一破产法,进入的机构和理性投资者一般不会选择退市股票,而三板中相对优质的股票全部集中在两网之中,因此两网股票在未来四个月中(主要七八两个月),会受到增量资金的全面轰炸,两网股民到时会充分享受到财富增值的乐趣。
2)6月1新会计准则实施,资产重估的增值幅度!!!!
在三板中,好像只有两网的京中兴和港岳触及到这一点,而这点主板牛气冲天的三大因素之一,投资者对此要相应重点关注,同时京中兴的优质资产的增值幅度和地理位置的先天优越性值得大家详细分析。
3)整体注入和资产置换!!!!
在三板中,两网的粤传媒和海国实触及到这一点,而这点主板牛气冲天的三大因素之二,投资者对此也要关注,但两者都有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粤传媒相对做出了承诺,但是股价太高且要取决于是否过会,但是其孜孜不倦的为持有股东的利益和作为两网的形象大使,其作用是可以充分肯定的,而且进行整体注入再进行拆分来摊低股价-如一变四股像上港集体,这也是有可能的。而海国实完全不确定,投资者无法分析,只是存在这种可能。
4)主板三板交易合并,给三板带来资金流动性过剩现象。
很多三板股民对政策理解出现了偏差,认为是主板三板合并,其实不是,而是交易合并。但是相当于在原来完全不相干的水库和水渠底下开了通道,水渠水位很快和水库一样平,而水库没有变化,资金流动性决定了三板必然出现资金流动性过剩现象。
5)机构入场资格!!!!
主板三板交易合并,同时带来的另一个作用完全被投资者忽略,机构从事三板投资不再通过审批,只需要通过内部的相应规定,如净资产和市净率等的相关规定。这个作用如果成立,两网股当然是首选。
6)机构入场成本核算
以京中兴为例:在第一平台可以算出成本(1.62-2.00),而在第二平台(四月以后)(2.42-2.76),在这个平台我们现在无法看到统计数据,各个机构入场的相对份额和加仓幅度不太明了,当然如果知道结果判断未来走势和定位就相当容易。
7)个股的大股东占有股份比例和职工内部股的比例!!!!!
很多投资者忽略了这一点,但这却决定了三板公司做大做强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大股东占有股份比例过低,相应动力则不强;职工内部股的比例高则成为公司要求账面利润高,以实现个人财产增值的强大驱动力。
比较有趣的例子:京中兴-大股东占有股份比例5.9%(1450万股)和职工内部股的比例23.4%(6000万股)
8)相应概念和题材-奥运概念,新能源,环保,军工,传媒,参股高新(证券)企业,净壳资源等(上面2,3点会实质改变企业性质从8剔出)
奥运概念,新能源,环保,军工,高新企业-京中兴
传媒-粤传媒,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最欣赏的公司,无论严霜还是冰雹,寒天还是酷暑,在三板中树立了捍卫投资者利益不屈的形象(呵呵,就是价格高了点)。
高新企业-京中兴(国内唯一主攻军工内网系统的供应商),长白(税控系统实际竞争相当激烈,长白既没有技术优势,又没有地理优势,且没有规模优势,更没有人才优势,希望它能够很好的克服这些困难),大自然(光电系统产业升级快,国内直接面临清华同方光电的强势打压,国外则有索尼等蓝光系统和其他巨头相应产品的升级产品的出台,使其处于竞争的下风)
净壳资源-海国实,华凯等(败家子等着公主下嫁,重组)-如果成功了它就拽(念zhuai)了
上帝只垂青先知先觉的人
多层次资本市场残局待收 创业板与OTC方向待明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要上市,要上市的企业,也只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才适合上市。”一位来自知名外资机构的风险投资家曾对《第一财经日报》如是表示。
企业存在多样性,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决定了融资需求的多样性。但是长期以来,国内资本市场只有主板,其他层次或是没有,或是发展相当不健全,与企业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和股份流转需要极为不适应。
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这份被更多称作“国九条”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逐步改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结构。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和完善统一监管下的股份转让制度。”
多层次市场内涵
这个“多层次”的市场,最基础的层面是一个为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的场外市场(或称柜台市场,即OTC)。新的《公司法》对非上市股份公司予以了界定,股份公司可以通过公开募集的方式设立。这些公司需要有股份转让的渠道。另外创业企业在成长初期往往无法实现盈利,不适合上市面向公众投资者。场外交易市场可以给此类公司提供股份交易转让平台,甚至实现定向募集的融资。
第二个层次则是创业板市场,它具备比主板更低的上市门槛,但是同时风险更大,受到的监管也更为严格,是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理想的直接融资渠道。创业板衔接了场外交易市场和主板市场。
在市场的最上层,是供成熟的大企业IPO和再融资的主板市场,主板市场上市公司应当有稳定的盈利能力和销售规模、成熟的公司治理,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大市值和充足的流动性。
“国九条”出台之后的当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在深市主板内开辟中小企业板。第二年5月,主板市场启动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初,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转让系统正式启动。一系列举措是对“国九条”的具体落实,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也开始逐步趋于清晰。
股权分置改革进入第二年后,主板IPO重启。大盘蓝筹不断为主板注入新鲜血液,以这样的趋势发展,更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会在A股市场上市,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主板上市公司结构。
创业板、OTC方向待明确
如果说主板市场的发展思路已经既定,那么创业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如何构建,则仍然在摸索之中。
今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创业板的推出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成立中小企业板,其次是适当降低门槛并扩大中小板规模,第三步推出创业板。目前中小企业板规模正在稳步扩大,但是上市门槛依然没有降低,创业板只是棋到中局。
场外交易市场的构建似乎更为复杂,因其牵涉到地方和部门的协调。由于历史原因,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产权交易所,主要从事国有企业产权的挂牌转让。另外,各地科技系统又成立了一批高新科技产权交易所,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权益转让提供平台。这些产权交易所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场外交易市场的作用,但没有统一的监管,也没有统一的跨地区的交易平台。
现有产权交易机构的地方性,决定了其无法采取统一的组织形式,无法执行统一的政策法规,更无法实施统一的监管。此外,大部分产权交易所都以强制性的国企产权进场交易为主要业务来源,市场化程度不高,交易手段、交易技术也长期得不到提升。这一情况最终造成了相当一部分产权交易机构规模小、交易少、效率低、透明度不高等积弊。
利用“三板”建立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构建新的场外交易市场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三板”由证券业协会统一制定交易规则、信息披露规则以及监管办法,并要求代办券商必须履行尽职义务,甚至具有由深圳证券信息公司负责维护的信息披露专网。尽管“三板”市场挂牌公司寥寥,但是其完善性却高过面对数量庞大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和国有企业的产权交易机构。更重要的是,“三板”毕竟是一个全国性的市场,其潜在进场资金量和流动性都是地方产权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成立之后,天津滨海新区也提出要建立场外交易市场。这一设想尚未得到明确,但至少说明对于场外交易市场的关注度日趋升温。未来场外交易的发展方向,仍有待在发展中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