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
山高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125552
精华: 30
发帖: 594
在线时间: 3414(时)
注册时间: 2014-03-20
最后登录: 2024-12-15
楼主  发表于: 2015-02-28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 同呼吸共命运

三版记者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14833
精华: 3
发帖: 1749
在线时间: 1191(时)
注册时间: 2008-09-22
最后登录: 2020-03-18
7楼  发表于: 2015-03-04   
0909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39
精华: 37
发帖: 13290
在线时间: 6325(时)
注册时间: 2006-12-05
最后登录: 2020-02-04
6楼  发表于: 2015-03-03   
与证券市场半公开的腐败寻租污秽浊流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xiaocaobeihei
0909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39
精华: 37
发帖: 13290
在线时间: 6325(时)
注册时间: 2006-12-05
最后登录: 2020-02-04
5楼  发表于: 2015-03-03   
与证券市场半公开的腐败寻租污秽浊流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去看看老三板中的两网股票,二十几年的变迁折腾,就因为寻不到租,一直扯皮乱法非法瞎折腾----摧残着!
[ 此帖被0909在2015-03-04 09:27重新编辑 ]
xiaocaobeihei
三版记者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14833
精华: 3
发帖: 1749
在线时间: 1191(时)
注册时间: 2008-09-22
最后登录: 2020-03-18
4楼  发表于: 2015-03-03   
转:从柴静《穹顶之下》想到的
http://www.blogbus.com/shenghuo/2015030223227.html
2015-03-02 13:23:47

作者:小仙儿  来源:打翻牛奶就擦了吧。

早晨起来认真的看了柴姑娘的《穹顶之下》,片子脉络很清晰,给人的感觉也很震撼。当然,最触动我的是柴静在采访过这么多非常清醒而无能为力的官员之后,依然能坚持从自己做起,监督附近工地、饭馆,真切的为减少雾霾做些什么,而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身。

   她已经做到了她说的。言行一致,对,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一点。很多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言行一致四个字,能做到的真的不多。

    最近教会了爸爸使用微信分享文章,每天都在分享典型的朋友圈鸡汤,什么做人要明白的道理,职场如何相处,孝敬父母带来福泽等等之类的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都是说说而已。

    我大学时一度也会很爱看这类鸡汤文,觉得很励志,然而时间久了发现志立的越来越远大,行动力越来越地下,时间久了志向就真的越来越遥不可及。这就是所谓的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因此我开始远离鸡汤文,专注在行动上,我能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实际的。

    鸡汤告诉你做人要宽容,宽容是别人告诉你,你就能做到的吗?胸怀是经历撑大的,没有一定的经历如何做到宽容?经历是随着时间而积累的,不是今天我跟你说你要宽容,你就真的可以释然放下,从此不计较的。鸡汤说做到这几点就能少走弯路,什么是弯路?什么又是直路?人生如此无常,你怎么那么确定鸡汤说的就一定是对的?一定是普适的?

    不是说鸡汤文不好,只是不适合天天看,偶尔遇到小挫折可以看看,提升一下斗志,毕竟出来混谁都不会一帆风顺。偶然一看,激励一下,继续去做自己的事才最重要,自己的人生终究是要自己去走,自己去体验,去得到自己的认知,别人的永远是别人的,不如自己经历过而体会深刻。

    因为对未来的恐惧而不愿尝试,是人的本性,但是如果真的因为别人说的而不去尝试,那就是自己的不明智了。毕竟人家做过了,也没怎么样,而且人家觉得不好,是不是人家方法有问题?所以结果才不好?有太多不确定了,如果仅仅因为别人一句话,放弃自己的坚持,真的不值得。就好像片子里很多官员都表达出了自己知道问题在哪,但是无能为力,可柴静依然坚持采访,一方面是希望让公众知道雾霾是什么,另一方面也是引起领导人重视,这难道不是为雾霾做点事?最最不济,这些都做不到,那尽量减少出门开车可以做到吧?可是有太多人都会想,就我一个人这么做,别人不做也没用啊,话是没错,可你怎么知道你的这一举动不会影响到更多人也尽量少开车呢?

    所以想到什么就去做,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尝试过的,总比一直想啊想,最后却毫无改变的好。也许在行动的过程中也会有意外的惊喜呢?

    最后,还是用柴姑娘曾经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也是作为自勉。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

          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


[ 此帖被三版记者在2015-03-03 12:51重新编辑 ]
三版记者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14833
精华: 3
发帖: 1749
在线时间: 1191(时)
注册时间: 2008-09-22
最后登录: 2020-03-18
地板  发表于: 2015-03-03   
转:柴静《穹顶之下》的传播启示录
导读:柴静2月28日上传人民网的纪录片视频《穹顶之下》触人心弦,一部自费制作长达103分钟的环保纪录片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传播,24小时内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点击数破亿。

天时地利人和的传播

互联网上没有偶然发生的热点,一个恰当的时间加上一个有效的传播渠道平台是产生热点的必备条件,而《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无疑是满足这2个条件。

天时:2月28日是一个什么日子?大家都知道那天刚好是周末,那时刚好是春节各路人群返京没多久,网民有时间上网。

地利:人民网作为首发地点,人民网官方微博还在当天连发8条微博表示对柴静老师关于雾霾纪录片的支持,当天最火的微博无非就是人民网、柴静官微@柴静看见的2条微博,点赞数量超过70万。

人和:

1、除了引来众多网民热议,韩寒、李小璐、黄晓明、大S等明星也纷纷支持柴静的环保纪录片之《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从一个社会万象到得到娱乐圈明星关注和传播的迁度。

2、环保部新部长陈吉宁今日下午表示,自己已看完柴静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还给予了短信致谢,他还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来自新浪消息)一部环保部长都认可支持的环保纪录片,权威度瞬间加分。

3、柴静前身是央视新闻记者,又出过热卖书籍《看见》,她本身就是一个公众人物,自身名人效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之用。

通俗易懂的视频内容

网上很多简单的东西被加工成复杂化,因为那些大师认为让大部分人看不懂的内容才是出自大师之做,而那些内容往往没有人愿意传播分享,因为没几个人看得懂。而柴静此次的环保纪录片主讲雾霾,内容开头就讲到了主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1、讲到什么是雾霾,从样本到各种致癌物成分时,以各种实图、动画详细解说,让人通俗易懂。

2、雾霾怎么来的,从国外案例到国内的钢铁、煤、油发展史,诸多调查案例、环保权威人士分析等,对大众进行了详细的环保科普。

3、对于雾霾,我们普通人怎么办?多用低质量煤、少开车等内容进行引导,最后以一段动画视频告诉人们怎么减少雾霾,整个视频还出现了几次一段数字“12369”,这是一个环保举报电话,这个是一个保护环境、举报污染物排放超标企业和污染行为的低成本动作,大部分人如果做不到减少开车次数,但拨打举报电话这点,广大群众还是愿意做的。

整段视频以通俗易懂的风格让大部分点击观看的网民从第一秒到103分钟结束,从头至尾看完,因为这段纪录片没有高大上复杂化的内容加工,以科普、共鸣的形式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共鸣的正能量内容

春节期间的抢红包等涉及个人利益内容的热度刚融化不久,柴静老师的雾霾纪录片就在网上传得火热,为什么人们愿意去分享?这无非就是一个人体自然反应过程,从观看过程中得到共鸣,莫名的激动情绪需要短时间得到释放,那就是个人分享。

纪录片里有2句出自柴静老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

1、我不是怕死,我只是不想这样活着。

柴静老师的意思:每个人终有一死,我并不是怕死,而是死后的我,还有后代在这个世界上,那么这个世界就和我有关。

看完这这句话:心灵最低处涌动着一股拯救大自然环境的冲动,和浮现出未来被雾霾污染着的世界和在这个世界的后代的一段画面,很显然,二八也被此正能量深深地共鸣着。

2、这是我和雾霾的私人恩怨。

柴静老师的意思:自己的孩子在出生前就患有肿癌,因此柴静老师辞去了多有工作邀请,全心全意去照顾这个孩子,而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愈发强烈,出于一个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我觉得我应该为这个社会和自己的孩子做点什么。

看完这句话:在一个围观者遇到一个母亲本能情感和一个与自己日益相关的话题时,从一个不了解雾霾的我到对雾霾的产生和防护有一定认识的我,最后甚至对雾霾产生了憎恨的情怀,这就是共鸣感染人心深处的力量。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是当前对雾霾报道最综合的一个纪录片,它短时间获得的关注度和传播量、播放次数可以和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匹敌,超过了大部分的热门电视剧。这些成绩源自该纪录片以情感定位到个人社会自任感的共鸣转化,大众接受程度高的视频,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共鸣的视频,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文/二八·叶蔚卿,公众微信号:叶蔚卿(ye-weiqing)
三版记者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14833
精华: 3
发帖: 1749
在线时间: 1191(时)
注册时间: 2008-09-22
最后登录: 2020-03-18
板凳  发表于: 2015-03-03   
转:【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意义
2015年2月28日午后,笔者在凤凰视频观看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至今日,其播放数达260万多次,惊人,其内容与其产生的社会影响同样惊人。

在笔者看来,这“惊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其内容本身,即关于雾霾与雾霾治理的讨论:

笔者生活在一个工业城市,节假日登山,回望自己生活其中的这一个城市,烟雾迷茫,笼罩在穹顶之下。许多登山者在预测,市政府要在什么时候迁移到下面的一个县级市,于是大家都有了一个被抛弃的感觉,剩下的问题就是自己如何离开这个城市,或者无奈地用登山来偷得一日清新与健康。

是的,雾霾!笔者工作在一个钢铁企业,偶然登上高处下望高炉,那里包裹着重重烟雾,可是这是工作,你不能不生活在其中,于是有了难以治愈的鼻炎、支气管炎等等。医生无奈地告诉病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除了你不想要这份工作。

可是,你又能逃到那里去呢?



其二、一类具有广大影响力的独立媒体及自由评论的出现:

笔者看重这一点,柴静自费百万拍雾霾纪录片,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本人认为其最令人感叹的则在其体现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知性的批判,开中国大众思考之先河。

这一点是中国社会的大进步,如果我们将来回顾中国的历史,我们将注意到这一时期发生的种种现象,象征性的就是【柴静调查:穹顶之下】。

关于“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知性的批判”,在这之前的65年中是很难出现的,即使出现了,其主导者或遭厄运,其说法或受批判,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典型事例如伟大的历史学家陈寅恪的命运,后来讲三国的易中天论及此感慨:劝君莫学陈寅恪。

中国正在结束蒙昧的赵本山现象,中国正在发生开启民智的柴静现象,这是否是一个时代的起点,笔者试目以待。



其三、具有博大的启蒙意义:

【柴静调查:穹顶之下】具有显著的启蒙意义。在网络上笔者看到一些扭曲、反对的文字,感到惊讶之余,也深感当代中国启蒙的重要。

是有那么一些声音,当柴静想要打破他们的黑屋子的时候,他们发出尖锐的愤恨。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就说到了这种现象,说的是国民的劣根性。

一九二二年十二月三日,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他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钱玄同回答: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柴静就属于那起来的“几个人”,【穹顶之下】就是“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赵本山式的愚昧是令人厌恶的,也是必然要被淘汰的。柴静就在呐喊:醒来吧,铁屋子里的人们。

当然,现在的中国比较鲁迅时代有了更多的实际行动,但是,我们知道,不仅仅要做也要说,而且要说得真诚,以形成共识,这一点很重要,与做一样重要。共识与行动是民主社会不可或缺的两翼。



我们现在把爱国主义作为社会共识,我们未来将以“公平的正义”作为社会共识。

什么是爱国主义?

什么是“公平的正义”?

柴静就站在两个阶段的中间。柴静不是雾霾危害的“第一发现人”,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以柴静式的真诚面对社会大众陈述雾霾的危害。

柴静行为表达了:可以没有饭碗,不能没有责任;可以没有拨款,不能没有担当;可以遭遇非议,不能没有良知;可以没有回应,不能没有作为。(摘自网络评论)

确实,当代中国需要一大批柴静式的知识者,为两个阶段的过渡搭起人梯。



壶公评论2015/3/2写于东岩山麓
三版记者 离线
级别: 荣誉会员
UID: 14833
精华: 3
发帖: 1749
在线时间: 1191(时)
注册时间: 2008-09-22
最后登录: 2020-03-18
沙发  发表于: 2015-03-03   
柴静辞职央视后,穿着“破烂”的裤子脱离央视的官腔和呆板,站在“私人恩怨”和人类、地球的角度,用数据和事实依据发出精彩且震撼人心的演讲,改变我们落后的思想和认知,用自己的金钱、时间生命换取和推动中国及人类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中国环保问题的发展与进步类似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进步。
[ 此帖被三版记者在2015-03-03 13:19重新编辑 ]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