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缺的不是“熔断”而是公平和自由
作者:肖仲华博后2016-01-07 15:22
我写了篇《“熔断机制”的玩笑开大了》,你们封杀了我几乎所有的微博和专栏,不让讲话了。随后就出来了一批所谓的专家学者为“熔断机制”叫好的文章。看来,证监会的能量不小,在舆论导向上的功夫不亚于宣传系统。
有人说是股市本有的恐慌导致了熔断,而不是相反,所以足见证监会决策之英明。这个我不能同意。在我看来,证监会目前已经出台的改革举措,几乎全是对拯救股市和中国经济的反动作为。
1 “熔断机制”的本质
所谓“熔断机制”,并不是什么新玩意。中国股市10%的涨跌幅限制本质上就是一种“熔断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再推所谓“熔断机制”,不过就是为了缩小熔断的阀值,除此之外并无任*****意。
“熔断机制”不是不可以有,在没有设涨跌幅限制的股市,在出现股灾的情况下,临时性启用熔断机制也是较普遍的做法。作为干预股市以防止股灾蔓延的一种救急措施,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中国的股市而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中国股市不仅有涨跌幅限制,更有T+1的限制,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人家是T+0,又没有涨跌幅限制,在股市出现极度恐慌的情况下,临时启动熔断机制以防止非理性杀跌,这体现了交易所干预市场的良性动机。(请注意,无论是纳斯达克还是纽交所或伦交所,人家的交易所是一个公司性质的民间组织,并不代表政府。人家的政府是无权干预股市的。)
我们的股市并非真正的完全市场,自其诞生伊始,就是一个圈钱的工具而已。已有的机制设计中,早已埋设了层层机关,这一点我在《中国股市的问题:不是缺陷而是陷阱》中已经阐释得很明白了。单说这T+1和10%的涨跌幅限制,配合起来使用,本质就是反市场的“关门打狗”的手段,不仅具备熔断功能,而且还具备“隔夜准入”功能。你买了股票,但不许马上卖出,得等到第二天才准许交易,这就是所谓的T+1机制。为什么要搞T+1?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实践,都无法解释清楚其设计的意义。唯一讲得通的道理就是,要给监管者留有足够的时间,以便能分析股民的动机或动向,能想出应对的办法。
不仅如此,整个股市的制度设计所要限制的对象只冲着散户而来。我们知道,机构赚钱,主要靠一级市场的参股与配资,再到二级市场来冲高变现。到二级市场之后,通常会几十甚或几百倍地增值。无论股市如何波动,对机构而言,是不太可能亏损的。我们的制度设计只要能够保证股市不出现崩盘,他们就永远是只赚不赔。为了保证这只赚不赔的买卖能够兑现,就必须对二级市场进行管制,设置各种机关,限制二级市场的交易自由。所以,二级市场的所谓T+1和10%的涨跌幅限制,其主要目标就是锁定散户,以确保一级市场参与进来的机构大户能够获取暴利。
二级市场的熔断功能,阀值越小,对一级市场的机构就越有利。10%的限制如果不能保证“关门打狗”的成效,就再减小阀值,5%,7%,越小你散户就越难逃脱。
我们的专家学者经常说,机构才是真正的投资者,而散户才是非理性的投机者。真的是这样么?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就不应该在乎股市的波动才对,无论股市怎么波动,两级市场的价差足以保证机构的盈利,又可以从投资中分红,你们还担心什么呢?如果不允许散户投机,那还要股市交易干什么啊?干脆取消二级市场,你们只在一级市场“投资”不就得了?
所以,我倒是认为,机构才是真正的投机者,只不过可以用“理性”二字修饰一下,叫做“理性的投机者”罢了。你们的所谓“理性”,就是要确保两级市场的差价能够通过二级市场变现,让散户埋单。而股市的制度设计,也正是为了迎合此种“理性”。
2再问证监会为何选在新年开盘第一天推出“熔断机制”
如果说是股市的恐慌导致了证监会及时出台所谓“熔断机制”,那就只有一个解释能说得通,就是证监会有先见之明,知道节后会有大跌。证监会怎么会知道节后必然大跌呢?这恐怕只有证监会自己知道,或者那些为证监会的举措背书的专家学者也多少知道一些?
我反正是没有这种先见之明的。常识告诉我,年底各证券公司、机构以及投资公司都会有适度清盘的意图,因为要出年报,年报必须有好的业绩。机构的排名是依靠年度业绩的,没有业绩支撑也难以再融资。所以,在年底适当清盘,兑现利润,是常有的举动。奇怪的是,年前的股市并未因此而出现大踾下跌,相反是出奇地稳定。反倒是在节后开盘的第一天出现了大跌,这到底是为什么?
即便是年前的美元加息也并没有引起如此恐慌,可见机构和散户对加息的预期早有消化。关于世界经济的形势,关于汇市的波动,这也不是节后才有的事,大家也都早有心理准备。即便像我这样一直不看好股市的人,在年前股市行情相对稳定的情形之下,也开始认为政府对股市的维稳多少有点成效了,后市或许会有所回暖。可偏偏要在节后来一个“开门黑”,这难道是股民的恐慌导致的么?股民到底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恐慌啊?
有人说是大小非的解禁影响了股市,可解禁到期日是1月8日啊,他们能赶在新年开盘第一天就砸盘么?这不扯呢嘛?
假如证监会是在年底前出台所谓“熔断机制”,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我想,即便是出现同样的下跌,同样地触发了熔断,这也是很好解释的,因为那时有美元加息的影响,有年报行情的理由,解读和安抚人心都是很容易的事情。假如证监会选在1月8日当天出台所谓“熔断机制”,这也好理解,防止大小非解禁砸盘啊,多么好的动机啊。可我们的证监会偏偏选在新年开市的第一天出台,莫名其妙啊。股市很响应,当天就熔断了,今天再度熔断。这难道不是因为证监会的不合时宜的举措导致的恶果么?
今天的中国股民不再那么傻了,谁都知道降低熔断阀值到底意味着什么。10%的限制就足够夺路无门了,再度降低阀值,无非是让散户死心,等着认亏,无可奈何地认命。
今天的股市再度熔断,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熔断机制”出台得好,出台得及时,出台得伟大光荣正确么?明天大小非解禁,后面的汇市形势将更严峻,经济形势也仍然在进一步恶化,熔断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常态。证监会的确高明啊,先来个“开门黑”,后面或许就是一黑到底了。
3 股市急待改革,但缺的不是什么“熔断机制”
三月份要出台注册制,上海战略新兴板也推出在即,中央高层的意图似乎很明显,股市是个好东西啊,还指望通过股市来推动混改和整体的经济改革呢。如果股市的改革不是向着市场化的方向,而是反市场而动,那么后续的改革能够推行下去么?
我看很难。至少所谓“熔断机制”及此前的系列举措已经起到了巨大的反向作用。“熔断机制”熔断的恐怕不只是股市的交易,更是股民的信心,甚或还是改革的路线。
有人说注册制改革、战略新兴板的推出,僵尸企业的退出,都是对A股市场的抽血行为,是导致A股恐慌的原因。可我并不这么看。
A股上涨到5000点时,许多专家预测还能上升到10000点甚或20000点,其依据是什么?我关注他们当时的言论,主要是说混改和“一带一路”会带来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契机,A股也会因此而扩张。IPO的重启和未来注册制的实施,都会使A股体量迅速鼓胀,上市企业多了,股市里的资产多了,股指自然就会上涨。这道理对不对啊?当然对啊。上市企业越来越多,资产越来越集中到股市了,不上涨没有道理啊。
可有些事情就总是令人费解,尤其证监会颠三倒四的各种作为,总是令人捉摸不透啊。既然大的方向和路线既定,你按既定的路线走就是了。在股灾出现时,你为什么要暂停IPO啊?
企业上市不就是为了融资嘛,股指下跌时,你企业就融不到资了么?当然不是啊。企业融资主要在一级市场完成不是么?你们暂停IPO,无非是二级市场行情不好,一级市场的投资不能在二级市场高倍数地变现而已。这说明什么?是不是说明企业上市根本不是为了什么融资,而只是为了到二级市场谋取暴利?
我总是说现行中国股市只为了圈钱,而不是为了投融资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今天我还要毫不客气地说,中国股市已经成了严重影响甚至是破坏经济发展的毒瘤了。
几乎所有的企业上市,图的就是两级市场的差价和暴利,这符合事实不?只要能上市,一夜之间就能将企业在未来十几年甚或几十年的正常经营利润赚回来,谁还会真的去做实体的经营啊?
你看看那些上市企业的作为,今天收购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明天收购那家只有噱头毫无业绩的企业,之所以财大气粗,是因为圈来的钱容易对吧。另一方面,收购的目的只为了炒作概念和题材而已,炒作概念和题材则只不过是为了更好更多地圈钱。许多企业被收购之后,根本就没有经营,员工放假,工资照发,所以收购与被收购都是两厢情愿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一个题材或一个概念出来,通过股市圈到的钱远远多于收购那企业的开支啊。如今中国人办企业,目标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市。已经没有多少人有什么打造百年老店,或者创造真实价值的想法了。
如果我们的股市功能只是圈钱,那么这样的股市不是经济的*****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的混改和整体的经济改革依托这样的股市及其游戏规则推行,那后果又会是什么?
股市的改革如果不回归投融资的本位,股市机制的设计不能保证公平、公正和自由地交易,今天暂停IPO,明天又改变打新办法,后天又推出熔断机制,一切只为了维护机构的投机收益,牺牲散户的利益,这样的股市还能玩下去么?还能玩多久?
所以,股市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圈钱的游戏规则,取消两级市场,完全实行自由注册的制度,取消一切对股市的交易限制,让广大的股民具有同机构一样的参与权力,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公正、公开和自由地投资与交易。唯其如此,股市才能体现投融资的本质和本能,上市企业才可能正常地经营,股民才可能有正常的投资与收益,中国股市才可能回归投资理性,在体量做大的同时,具备抗风险的能力,股指也才可能正常地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