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需求:“上帝之手”到底放在哪一侧?---肖仲华
投资的效应:到底发力于哪一侧
我们的经济学界,总是将投资放在需求侧,说所谓需求侧就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侧就是“四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和技术创新)。实际上,投资投什么呢?是不是资本啊?投资这东西,从根本上讲就是供给侧的东西,不在需求侧。之所以把它放在需求侧,是因为凯恩斯的货币和有效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理论,从根本上讲,就是以工资刚性来否认价格机制的有效性,因而也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市场自动均衡。他把有效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这一下子就将本属于供给侧的资本扯到了需求一侧,并演绎了投资不仅能拉动生产,还能剌激消费,可以通过资本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调节投资并调节生产供给以及消费的一套理论。这样,资本就是整个市场的主导者了,政府只要掌控了货币工具,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把传统的只有消费需求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转嫁给了资本。于是,这世界就出现了两大主义,一个是货币主义(这里不是指经济学的货币主义学派,而是指货币为王的思想与货币泛滥的状况),一个是消费主义。
我们知道,投资未必就意味着收入的提高和消费水平的增长,因为这还关涉分配问题。但是,投资一定意味着生产的扩张,这是毫无疑问的。无论经济学如何解释凯恩斯主义导致的滞胀问题,过度的投资是导致过剩危机的罪首,这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凯恩斯虽然也批判萨伊定律,但是,凯恩斯主义的恶果与萨伊定律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如同马克思主义也反对萨伊定律一样,他们共同的结局是,最终都走向了只在供给侧做文章,忘记了需求侧的消费需求这个大前提。
从根本上讲,所谓需求侧其实就只有一个东西,消费需求,或者说是欲望—需要—需求—消费,没有别的东西。所谓“三驾马车”之中,出口是不是消费需求?投资是不是供给侧的资本运作?去掉这两项,是不是只剩下消费需求这一个东西呢?
不要把理论搞得那么复杂,理论越简单,就越有解释力与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