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板退市股的历史脉络
自2001年4月23日水仙电器退市以来,已有50家公司共计54只股票(其中水仙、中浩、金田、石化4家公司同时有A、B股,纯B股3只:大洋B、深本实B、武锅B)退市到老三板,其中2001年至2007年间有43家(47只),2008至2012年的5年间仅有深本实B于2009年退市,2013年创智科技与炎黄在线2家公司分别在暂停上市6年与7年之后黯然退市,2014年仅长航油运(央企)退市,2015年有二重重装(央企)、武锅B(外企)与国恒铁路3家公司退市。
早期退市的43家公司,几乎都是上世纪90年代上市的,在当年为国企解困的政策背景下,普遍存在虚假包装、欺诈上市、大股东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违法担保等诸多问题。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程恩富等5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妥善解决股市“老三板”历史问题的建议》。
二、重新上市政策的出台与完善
2004年2月5日证监会发布的6号文件曾为老三板退市公司的重生预留了“政策口子”。这份文件也由此成为老三板公司和投资者心中多年来不灭的“航标灯”。这份名为《中国证监会关于做好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后续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后,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再次申请股票上市交易”,这意味着,主板与老三板之间,其实是一条能上能下的“双车道”——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主板公司可以退到三板,而退市公司在满足一定条件后也可以重返主板。但是这一指导意见迟迟没有转化为具体政策,管理层能拖则拖,直到“八年抗战”之后。
2012年7月7日,沪、深交易所首次在第七次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中,以专门章节阐述了退市股重新上市政策,并于2012年12月16日发布了《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核心条件为“公司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均为正值且累计超过2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者为计算依据)”;2014年6月23日,证监会发布了《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退市公司资产重组由此拉开了帷幕。
2014年10月17日,沪、深交易所在第八次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中,继承了前版退市股重新上市政策,不过大幅加高了门槛,核心政策除了“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还增加了 “最近3年公司主营业务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等条件。不过,依据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新《上市规则》发布前已终止上市的公司在新《上市规则》施行之日起36个月内申请重新上市的,其重新上市条件仍适用前版《上市规则》的规定(此即“新老划断”政策与过渡期时间窗)。2015年1月3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相应经修订的新版《退市公司重新上市实施办法》。
三、退市股重新上市的历史机遇
近年在重新上市的政策下,目前已有17家退市公司完成了破产重整及不同程度的资产重组,分别是400011/420011-中浩A3/B3、400012-粤金曼1、400016/420016-金田A3/B3、400020-五环1、400021-鞍一工3、400026-中侨1、400027-生态5、400028-鑫光3、400029-汇集1、400031-鞍合成1、400036-环保1、400038-华信3、400039-华圣1、400055-国瓷3、400059-创智5、400061-长油3、400062-二重3;另有400060-炎黄5(高能5)直接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除了这18家公司外,400008/420008-水仙A3/B3、400023-南洋5可能依据自身经营在2015年度取得有效盈利。
这20家公司基本上都可以赶上新老划断,按照“两千2000万”的盈利标准,将于今明两年获得申请重新上市资格,其中创智、华信、环保、粤金曼、生态等5家公司有望于今年申请重新上市,2016年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重新上市元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先头部队的带动下,剩余三板退市股的公司股东与地方政府、债权人、法院必将携手合作,形成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氛围,加快解决各方面问题,增大对重组方的吸引,造就多赢局面,顺应历史潮流。
三、重新上市的现实困境
尽管重新上市政策出台已有数年,但仍有超过半数的退市公司不能抓住最为有利的形势,大概率将要错过新老划断,将不得不要面对极为苛刻的重新上市条件,甚为遗憾。
已停牌但却不能实现2015年度盈利的有400017-国嘉1、400018-银化3、400022-海洋3、400033-斯达3、400040-中川3、400044-哈慈1、400046-大菲1、400053-佳纸1、400054-托普1、400056-金荔1、400057-联谊5等11家公司。
尚在交易且未经重组的有400025-宏业3、400041-数码3、400050-龙涤3、400051-精密3、420063-武锅B3、400064-国恒3与400019-九州1、400030-北科1、400032/420032-石化 A1/B1、400035-比特1、400037-达尔曼1、400042-信联1、400043-长兴1、400045-猴王1、420047-大洋B1、400048-龙科1、400049-花雕1、400052-龙昌1、420058-深本实B1共计19家公司。
面对这种形式,许多投资人极其悲观失望,认为这些连“优惠条件”都不能把握的公司,在更严条件下必将更是无能为力,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们纷纷抛洒筹码,清仓离场。
这些都只是明面上的困境;暗地里,社会压力给退市股民所造成的困境远胜于此,非得有一颗异常强大的心脏不可。
四、当前对待重新上市政策的各种社会歧见
老三板本来就是一个超级冷门,场外的人不屑一顾,场内坚守多年却畏难出逃的人也反唇相讥,让人不寒而栗,给退市股民造成无形的困境。
(1)“退市政策儿戏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最为普遍,他们认为如果退市的公司几年后又能回到主板,那退市政策就失去了意义,如同儿戏,因此重新上市政策肯定不可行,别当真。
这些人没有注意到,重新上市的条件实际上与IPO是趋同的,退市公司终止上市后经破产重整、资产重组后,已非当年的垃圾股,而是一个全新的优质公司,浪子回头金不换 ,为什么不能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证监会在2004年的“六号文件”中就给出了退市公司改过自新的指导意见,但直到2012年才推出实际政策,期间想必也是担心重新上市政策会抵消退市政策的杀伤力,但如果没有重生的机会,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留在主板;尤其是在股权分置实施后,大股东的利益完全与个股的前景捆绑在一起,其他投资人同样不愿充当公司经营不善的牺牲者,这反而让退市政策更难推动,这就是为何在2008至2012的5年间仅有1家公司退市,而2013年2月8日更是有12家暂停上市公司集体恢复上市,其中*ST恒立06年就被暂停上市,*ST生化、*ST浩物、S*ST天发、*ST大通均是07年暂停上市,*ST路桥08年暂停上市,*ST远东、*ST北生09年暂停上市,*ST宏盛、*ST中钨、*ST武锅B均是10年暂停上市,*ST关铝11年暂停上市,按理暂停上市只有1年考察期,次年要么恢复上市要么就退市,迟迟不决的原因是什么,不说大家也知道,但有没有舆论对此“奇观”予以严厉抨击?
只有能上能下的双向通道才能形成良性循环,疏通退市环节,因此沉思八年之后证监会最终还是顾全大局、顺应民意,推出了与IPO条件趋同的重新上市政策,并不断将其完善;我们也都已看到,自重新上市政策推出后,3年内便有6家公司实现退市。
(2)“IPO企业不公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退市公司重新上市的条件虽与IPO趋同,但却不需要排队,达到条件直接向交易所申请审核即可再上市,这对排长队的IPO企业显然不公。
这些旁观者忘记了那些退市公司也曾经IPO过,在主板已领过牌照,重新上市就是回老家,当然不能与新进门的人完全一样对待。
另外,大家看一下,退市政策实施15年以来,被退市的企业仅50家,而这些年IPO上市的企业数千家,这50家退市企业的分批回归对其它排队的IPO企业能造成多大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没有必要小题大做对这些涅磐重生的企业发泄不满,谁都可能会有困苦不堪的日子。
再者,退市股重新上市惠及的是数万股民及公司各债权人,而IPO受益的仅仅是一小簇公司原始股东,两者的社会覆盖面天差地别。
(3)“小产权房转正论”。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股民买便宜的退市股,就跟一些居民购买小产权房一样,投资成本低,想让退市股回归主板就跟让小产权房获得房管部门颁发的产权证一样,对主板价值投资者与买高价商品房的投资者不公,因此必然会遭受舆论巨大压力而难以放行。
这些愤愤不平的股民没有注意到,在老三板购买退市股的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比例极低,多数个股的几乎九成以上筹码都被成本较高的原退市股民锁住没有参与交易,这也正是老三板股票流通性极差的原因。不能因为少数股民在老三板买入便宜退市股就扼杀该股回归主板的权利,剥夺绝大多数原退市股民的权益。如果真要防止股民在退市后低价买入,那就直接下令个股退市后不能交易,直到公司满足条件后回到主板才能重新开通买卖,这样又是否合理?
另外,市场上不仅有“价值投资”一种途径,“困境反转型投资”同样是一种投资方式,甚至更为难能可贵。少数不畏困苦的股民投资老三板,就与中国敢于到非洲投资一样,许多机会就隐藏在令人害怕、掉队、不被重视的地方,当然弄不好也会打水漂。
(4)“权贵照顾论”。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重新上市政策是为权贵企业量身定做的,只有像长油、二重这样的央企、名门,才有资格再回主板,其它公司都会被卡死。
我们仔细看清,重新上市政策是2012年7月正式推出的,而长油退市是发生在两年后的2014年4月,二重退市更是在2015年5月,怎么可能重新上市政策是为它们量身定制的呢?社会在发展,国家政治在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不可逆转,“依法治国”是这一届政府力推的制度建设,一些人还是死死抱着“权贵”思想不放,胡乱给国家政策套上假想的枷锁。50家退市公司,若只有特定的几家能重回主板,岂不是制造更大的“不和谐”,这种状况广大股民会答应吗?不要置政府于不义之地!证监会非公部所核准的四家公司重大资产重组,400059-创智、400036-环保、400060-炎黄(高能)、400038-华信,哪一家是权贵企业?
众所周知,长油退市时公司领导层及大股东遭万夫所指,股价在退市整理板由1.6元腰斩至0.8元,真可谓血雨腥风、惨不忍睹,但退到三板经破产重整后再交易时,股价却由0.8元连续34个涨停直上至4.17元,令人瞠目结舌,创造了三板首例暴涨神话;而次年二重的“主动退市”更是被上交所点赞,其实际控制人国机集团以较停牌价2.35元溢价10%收购股份但却只有不足一成散户应约,退市阻力经此获成功化解。
长油、二重等央企大鳄的退市,真正目的是为了给其它公司做示范,——谁都可能退市,结结实实做好了也可以再回到主板,回归的大门是敞开的,拼死保壳、死赖主板没必要,以此化解退市阻力,形成良性循环。
(5)“朽木不可雕”论。这种观点认为大部分老三板退市股,10年后还会是和现在一样,就像400040-中川3停牌3年毫无进展,400027-生态5停牌5年多虽然破产重整搞好了,但资产注入完全没进展,反正绝大部分停牌是停着玩的很难改变,这些垃圾垃圾公司“朽木不可雕也”,老三股民别做梦娶媳妇了。
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片面夸大问题。老三板退市股这两年整体上已发生了令人惊羡的空前巨变,种种变化是“四面八方”而非仅仅几个“小点”。近20家公司完成了破产重整与资产重组,申请重新上市跃跃欲试;一些停牌而未看到实质性动作的公司,并非不努力,只因困难太大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环境才能把事情做好,那些未停牌的公司同样在等待时机,并非没有求生欲望,——尽管道路曲折,但前景依然光明。投资者看问题要全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个人主张老三板投资要分散持股、规避风险,那些只钟情、押宝某只个股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产生偏激思想。
(6)“新老划断一刀两断”论。这种观点认为赶上新老划断政策的退市公司基本上都将回归主板,剩余30来家错过新老划断的公司则都将长眠于老三板,停牌反而等于是活埋,不停牌则还有交易性机会,但反正都是死路一条。
实际上即使错过新老划断的公司,其重新上市的条件也是与IPO相当的,并非遥不可及,一些等不及IPO排队的公司借壳退市股完全可能。中国的优秀企业千千万万,但真正能到主板上市的毕竟还是少数,老三板剩余的这几十只壳随便消化,只是目前很少有公司知道老三板这块壳资源宝库,一旦退市股重新上市的大门被打开,老三板便瞬即广为人知,凭借远高于主板的性价比,借壳企业趋之若鹜可以想象。
大家也知道,去年退市的二重、武锅、国恒届时都得按照新规则申请重新上市,但二重破产重整当年已经完成,国恒正在筹划破整申请,而武锅则刚被国际巨鳄GE公司间接借壳,显然这些公司并不畏惧新老划断。
再从退市公司本身来说,一些公司明知已经错过新老划断却照旧不慌不忙地停牌,如哈慈、海洋、大菲、金荔、国嘉等;而像宏业、数码、龙涤、精密等定期报告年年不误的三日股,自然是心怀重新上市的雄心;许多未停牌的一日股,大股东早已换过,新进来的控制人不可能是进来陪葬的,重新上市的丰厚回报没有人愿意错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新老划断绝非一刀两断,错过新老划断的公司照旧有机会、有能力重回主板,否则以后退市的公司不更要死翘翘吗?任重而道远,有志者事竟成。
2014年10月19日,深交所在关于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14年修订)》的通知中,明确表述“公司申请重新上市时,重组购买资产所对应的经营实体业绩可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独立核算的,以公司申请重新上市时最近相关会计年度该经营实体的业绩等状况为判断依据”,这为被借壳的退市公司赶上新老划断留下了一条追溯暗道;而过渡期时间窗设置的不合理性,也存在纠错的可能。
(7)“注册制壳没戏”论。这种观点认为注册制实施后,符合条件的公司都能轻松上市,壳资源不再值钱,不会有公司再多此一举来老三板借壳。
这种想法无疑是头脑过于简单。
我们先来看看率先推行注册制的新三板,2015年1年内,挂牌企业从1572家暴增至5129家,也就是说去年一年新三板就增加了3500多家企业,扩容了两倍多。如果注册制在主板实施而不加管控、任其泛滥后果会是怎样,——市场资金面承受多起吗,大盘会跌到什么程度,股民会接受吗,股市还能玩得下去吗,证监会想玩火*****吗?这样显然不可行。
实际上将在主板推行的注册制,仍只能是变相的审核制,只是责任与审核主体变了,不可能形成大规模扩容,壳资源无疑仍有其广泛市场。
(8)“反反复复差价论”。这种观点认为老三板的历史就是潮起潮落,不断从高点回到起点,疯狂过后总是一地鸡毛,仙股遍地,不能死拿,只有反复做差价才能保住利润,降低成本。
这些股民没有看清目前老三板正在开创前所未有的历史,仍旧死抱着历史观念不放跑来跑去做差价弄不好就会被清除出去。你成本降低了却丧失了大量筹码,错过重新上市的盛宴,因小失大,这有何意义?做差价主板机会更多,不是冲着再上市这一远大目标来老三板折腾太可惜了。
我们从最近几个月老三板退市股相较主板的强劲走势也可以看出,所谓“归零”、“归毛”的论调不攻自破,尽管许多老股民仓皇出逃,但是新多资金却坚决持续进场,上演了现实版的“旧人哭,新人笑”,尽管大盘从5178点暴跌到目前的2688点,但多数未停牌退市股的现价却已超越大盘高位时的价格。
2016年乃是重新上市元年,众多退市股走势仍有望继续上演“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的好戏;而停牌与重组大戏也将会“乘风破浪会有时”,加速推进,奔向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