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才发现,《人民日报》去年这篇对嘻哈的官方吐槽实在是太狠了】早期的黑人嘻哈中,动辄爆粗口、怒斥社会不公、露骨地寻求财富,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被歧视对待和贫穷,本来就是当时黑人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这样的歌词从这样的人口中说出,是发自内心、源自生活的。而反过来,如果一个住在富人区的白人纨绔子弟开着兰博基尼唱着“我想拥有一辆法拉利”,就显得非常莫名了。这是有没有文化根源、“形神兼备”和“装腔作势”的差别。后者已经失去了嘻哈文化的对抗性传统,而变成了一种单纯的“重金装穷”的游戏。同样的道理,在中国治安良好的大城市里唱“你不要不服气你看看我身后的兄弟”,也会产生类似的违和感。缺乏土壤的支撑往往会导致一些核心概念的“异化”。如果嘻哈在中国满足于目前的圈子规模,那在法律之下秉持任何价值理念都没有问题。可既然有了“在中国推广嘻哈文化”的任务、或者对更宽广的市场感兴趣,那么如何弥合——而不是进一步撕裂——嘻哈与普通观众之间的鸿沟,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