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文
6分钟前
各国经济史,是大学最应该补上的一门课
@饭统戴老板
这两天琢磨着写一篇日本的文章,在翻日本历史相关书籍时,看到一段关于日本战后土改的回顾,觉得挺有意思,给大家讲讲。
日本战败后的一段时间,由驻日盟军司令部占领统治,日本政府基本上唯命是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更是被成为“天皇头上的太上皇” ,“蓝眼睛的幕府将军”。从1946~1950年,在麦克阿瑟的推动下,日本开始推进“农地改革”,即中国人熟悉的土改。
日本在土改前的农村,情况类似于中国,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的手里,贫穷的农村佃户温饱不继饥寒交迫。在美国眼里,这种严重贫富不均的土地制度是滋养军国主义和侵略扩张的温床。于是在1946年,日本土改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按照方案,政府先将地主分成两类:“在外地主”和“在乡地主”。在外地主是指已经脱离农村,生活在城市里的土地拥有者;在乡地主是指仍然生活在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土地拥有者。
对于前者,政府强制够买了其持有的所有土地,对于后者,法案也只允许每个地主家庭保留2.5英亩的土地(北海道为10英亩),超过规定面积的土地全部被强行征购,转卖给佃农。在整个土改过程中,日本从230万土地所有者那里购买了数百万英亩的土地,将其转卖给470万佃农。
政府购买土地,是需要花钱的,战后的日本政府穷的揭不开锅,所以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向地主发行“交付公债”。这种“交付公债”是指由国家发行的债权,一定期限之后,持券人可以凭券换取现金,但不允许转让。也就是说,被强制卖掉土地的地主,只能死拿着这些债券。
政府“购买”了地主大量土地之后,用一个固定价格卖给佃户,佃户既可以支付现金,也可以订立一份30年的3.2%利率的按揭。政府这一买一卖的价格,在当时尚算合理。不过随后,日本就开始疯狂的通过膨胀,到了1950年,一户佃农只需要13包香烟价格,就能付清购买土地的价款,同样面积的土地在1939年价格要高1000倍左右。
恶性通胀之后,地主手里的“交付公债”就变成了废纸,城市里的那些拥有大量金融资产的财阀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就这样,日本政府通过通胀和土改,将战前的统治阶级一扫而光,为“一亿总中流”的社会结构奠定了基础。
所以,正像我之前在Dalio那篇文章里写的,政府解决债务问题的“去杠杆”,关键要:敢于通胀。无数案例都已经证明过了这一点,所以现在我们面临的财政紧张,给影视明星们收收税,给光伏补贴砍几刀,这种“开源节流”都只是小儿科而已。
尤其是,个人给养老和医疗缴纳的钱,本质上也是一种“交付公债”,你永远不需要担心等你老了的时候发不出钱来,你真正需要担心的是发出来的是钱,还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