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耘博士
2分钟前
【张国庆 | 新观察:安倍带出一个厉害了的日本国】
扭转乾坤的日本落跑首相
2012年春夏之季,钓鱼岛事件爆发——日本右冀旗手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为了让民主党“不作为的野田政府难堪”,发起了收购钓鱼岛的民间筹款运动,野田政府为防止事态扩大,掩耳息目,竟然错棋错走,抢在石原慎太郎之先,将“私有”的钓鱼岛国有化,从而导致香港保钓船在这年8月撞入钓鱼岛海域,并成功登陆,引发了中国国内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

这年冬,日本列岛格外寒冷,养精蓄锐5年的安倍,以四两拨千斤之力,亲率自民党在选举中夺回政权,安倍再次成为日本首相。
安倍经济学为日本实体经济输血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安倍,是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后,国家需要重振和重新出发时担纲大任的,安倍心里十分清楚,他任期内施政的全部目标就是促成日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新官上任三把火,安倍也不例外,第一把火是推出激进的货币政策,说明点就是银行量化宽松;第二把火是灵活的财政政策,激活货币属乎市场的功用;第三把火是发掘经济长期增长动能的结构改革,也即是完成日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这套策略就是经济学界热吹的“安倍经济学”,简单地讲,就是通过QE带动日元贬值,又通过日元贬值拉动出口,从而唤回日本工业的活力。

安倍为了卓力推行自己的经济复兴计划,首先对日本银行进行改组,解雇了日本银行消极怠慢的前总裁白川,换上作风严谨又心有灵犀的黑田。在黑田的领导下,日本央行通过购买国债等方式,积极向市场投放货币。截至2017年2月底, 日本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已经达到了434万亿日元,是2012年12月底的3.8倍,大约为日本GDP的80%。
不只是日本,这些年全球都在货币放水,也就是用债务刺激经济。但日本放出的水流进了产业整合、重组、创新、研发环节;中国放水却流进了地产、大型基建和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
日本央行实行超乎寻常的量化宽松以来,货币基数急速增长,但货币供应量几乎没有增加。也即是引入宽松货币政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GDP的面子经济,而是为了实现国债的货币化,从而抑制利率的高涨,使财政资金的筹措更为顺畅,以便政府更好为日本实业服务。
安倍经济学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如今,日本经济规模比安倍晋三上任时扩大了近60万亿日元(5,000亿美元),单是增长规模就已经超过了比利时的国内生产总值。更令人鼓舞的是,资本支出正在增加,预示经济还会进一步增长。

与此同时,日本企业所得税却从2012年的37%降到了29.97%;国家债务发行总额从44.2万亿日元下降到34.4万亿日元;政府开支的国债依赖率也从47.6%下降到35.6%。
这使转型升级中的日本实业获益匪浅,这一时期,仅利润就增加了20万亿日元,日本企业持有的现金几乎接近日本GDP的一半,日本科技研发和企业升级有了充足的弹药。
另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是日本失业率,已由安倍上任前的4.2%下降到2.8%,日本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平均每个毕业生都可以在两个以上全职工作中任意选择,日本经济已豁然开朗。
日本科技已强大到令人生畏
许多中国人以为日本过去20年是经济失落的年代,然而,真实的情况截然相反。过去20年,是日本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20年;是日本完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苦练内功的20年。
由Clarivate Analytics (CA) 发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榜单上,日本入围40家,力压美国的35家,跃居全球榜首。这份榜单上,制造业的“超级大国”的德国也只有4家入围,中国内地企业无一家上榜,号称中国科技企业大哥大的华为,也是在2016才金榜提名。

如果说Clarivate Analytics (CA)的权威性还不够全面的话,那么《Economist》和麦肯锡近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日本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机器人、次世代基因组技术、自动化交通、能源存储技术、3D打印、次世代材料技术、非常规油气勘采、资源再利用等世界最顶尖的十多个领域,差不多有90%都已经做到世界的前三甲,部分领域领跑世界。
这是什么意思呢?表明在安倍的领导下,日本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已接近完成,未来50-100年内,日本面向世界的优势地位已然确立,必将迈入稳定、持续的经济繁荣周期。
如果你还不信服的话,这十多年来,日本每年至少拿一项诺贝尔奖,仅次于美国,高居全球第二。
又会有专家拿日本老年化说事,认为日本人口老化,生育率逐年下降,劳动力匮乏,与正当人口红利的中国根本没法比。但不要忘记,全球50%以上的机器人都产自日本,日本未来50年的目标是,用1000万智能机器人代替劳工缺失,而每月付给每位机器的人劳动报酬,仅为2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1200元左右,届时,这将成为全世界最为廉价的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