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fi.net.cn/p20180814000133.html任泽平:全面放开生育或许已离我们不再遥远 你生吗?
时间:2018年08月14日 08:57:57 中财网
种种迹象显示,全面放开生育或许已离我们不再遥远,但是生育意愿低迷难题该如何破解?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人们生育意愿低迷、放开二胎后出生率大幅低于预期,近期,全面放开生育信号频现:2018年3月,“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取消;2018年6月以来,新建、辽宁、陕西、湖北等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生育;2018年8月6日,己亥年生肖邮票的“三只小猪”引起外媒猜测;同一天,媒体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呼吁以生育政策的落地和社会保障的健全来切实促进生育。种种迹象显示,全面放开生育或许已离我们不再遥远,但是生育意愿低迷难题该如何破解?
1 全面放开生育信号频现:计生机构取消、各地出台政策鼓励生育、媒体发文
信号一:计生机构取消。2018年3月13日,国务院提请全 国 人 大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不再保留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月17日,该方案经十三届全 国 人 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这是自1981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组建以来,国务院组成部门中第一次没有“计划生育”名称。
从机构改革说明看,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强调卫生健康、老龄化,对2013年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时的“为更好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等只字未提。从主要职责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含“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但删去了2013年机构改革时的“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等内容。这表明我国生育政策将发生重大调整,生育权有望从政府控制回归到家庭自主,全面放开生育或已不远。
信号二:各地出台鼓励生育政策。2018年6月以来,新疆、辽宁、陕西、湖北等地出台政策鼓励生育,侧重于产假、住院分娩补贴、增加托幼机构供给、女性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
(略)
1.7 3的意愿生育水平大致等于1.4左右的实际生育水平,生育形势非常不乐观。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存在鸿沟,且意愿生育水平高于实际生育水平的幅度随着年龄变小而逐渐变大。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等2016年的研究,意愿生育水平与终身生育水平有0.2-0.35的差距。所以1.7 3的意愿生育水平对应着1.4左右的实际生育水平,这与中国当前1.4-1.6的总和生育率基本持平,与1.8-2.1的适宜生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
大量“泽平宏观”的读者朋友表示生育意愿不高源于三大原因:教育成本高、房价高、时间精力成本高。女性的生育期一般在15-49岁,最佳生育年龄一般在23-30岁,最好不超过35岁。70后已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生育二孩意愿强烈,但女性、男性均已错过最佳生育年龄,成功妊娠并生育的可能性较小。80后90后作为当生育主力,面临赡养4个老人的压力,在生育问题上因经济成本(教育、房价、医疗等)、时间精力成本等想生不敢生。
5 政策建议:尽快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总合生育率将先升后降,鼓励二孩并全面放开生育的必要性、紧迫性上升。根据国际经验,人口总和生育率呈倒U型规律,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总和生育率先升后降,这就是为什么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反而生育率低。个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受到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能力、抚养成本、年龄、生育偏好等等,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日本、德国、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早已出台了鼓励生育政策,包括生育补助、税收优惠、产假延长等,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效果明显,生育率明显回升。
我们建议,尽快实行鼓励二孩乃至全面放开生育政策,提升中国人口生育率回归至1.8-2.1的适宜水平。
1)考虑给予家庭个税减免、分娩补助、落实产假等激励。根据生育水平与收入的U型曲线,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生育率较高,而中等收入人群的生育率较低。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背景下,鼓励二孩生育的重点很可能在于中产阶级,鼓励政策也应更加聚焦于中产阶级。建议对二孩生育给予个税减免、孕期保健补助和住院分娩补助等政策激励,并进一步推动落实产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决延长生育假、配偶陪产假等奖励假的待遇保障。
分娩补助、产假落实等政策已经见于各地的鼓励生育政策之中,未来大概率会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得以落实。但个税减免尚未落地,2018年6月的全 国 人 大公布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到“子女教育支出”一项的扣除。不过草案并未对“子女教育支出”做详细说明。
2018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提到“将计划生育扶助保障项目明确为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中央制定计划生育扶助保障补助国家基础标准,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逐步提高。”并从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意味着计划生育扶助从原本的地方事权为主变成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未来有望提高计划生育补助保障标准和加大发放补贴的力度,给予二孩家庭更多补助倾斜。
2)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长效机制,实施“人地挂钩+金融稳定”。中共十九大提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根据我们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应根据城市地产库存去化周期采取不同的供地节奏,并强化常住人口增减与土地供应的“人地挂钩”,保持货币中性适度。
3)提升教育医疗社保保障房等财政民生支出比重,并优化支出结构,解决托幼难问题。比如,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大力增加公立幼儿园供给,并将九年义务教育延伸至十二年义务教育,降低教育成本,并推进人力资本提升。同时,解决托幼难问题,鼓励0-3岁儿童托幼机构的设立,减轻年轻夫妇尤其是职业女性对于养育幼儿占时间精力成本过高的顾虑。
不可否认,近十年来中国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支出比重明显上升,合计占比从2007年的29.2%增至2017年的34.3%,其中2017年教育、医疗、社保支出占财政比重分别为14.9%、7.2%、12.2%。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尽管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存在差异,相关民生支出比重提升空间依然较大。以美国为例,2016年美国政府在教育、医疗和收入保障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3.6%、21.7%、21.3%,合计56.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也需要从增长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本文作者介绍: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任泽平 熊柴 周哲 孙婉莹 )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