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触礁沉没的上市公司(一)
一份关于退市企业的法律风险分析报告
上市,步入资本市场,对于中国众多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这不仅是头上的一道炫目光环,更是公司大施拳脚的地方。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企业成功上市,不代表就此走向成功。机遇越多,风险就越大。过去,人们习惯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成功的上市企业,却从未发现,又有多少已经成功上市的企业,在汹涌的市场浪潮洗礼中,触礁法律风险而黯然沉没。
近年来,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中国企业因法律风险遭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案例遽然增多。据统计,2009年度,中国A股上市公司共有553家公司发生诉讼,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0.35%;涉诉金额高达1606亿,占A股上市公司该年净利润的14%。
同时,有76家上市公司因违规而遭受处罚。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揭示出来的上市公司法律风险更呈大幅上升之势。
在此,为更好地揭示上市公司遭遇风险的深层次原因,《华夏时报》携手国内知名的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专业机构——北京市智维律师事务所,搜集了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所有被动退市的公司。通过对每家公司整个发展历程的研究,发现失败背后的真正病因。
造假丑闻引爆法律风险的琼民源A
上市时间:1993-4-30
终止上市时间:1999-7-12
关键词: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操纵股市、
提供虚假财务报告
智维评析:
琼民源在上市不久,经营业绩便凸显不佳。公司的管理者为掩盖事实,走上了大肆造假的道路。公司年报显示,1996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分别较1995 年增长848倍和1290倍。
后经证监会查明,造假事实包括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情况下,通过与关联公司及他人签订的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合作建房、权益转让等无效合同虚构利润5.4亿元;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和确认的情况下,对四个投资项目的虚假资产评估项目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
此外,琼民源的控股股东存在操纵股市牟利的行为。因此,这些漠视法律风险的行为,最终全面引爆了法律风险,成为了公司退市的推手。
盲目扩张负债过亿的“地产超人”PT金田 上市时间:1991-7-3/1993-6-29
终止上市时间:2002-6-14
关键词:盲目扩张、法人治理缺失、内控失调
智维评析:
金田是“深市”元老级的上市公司,是深圳房地产开发的翘楚。十年间,金田扩张的脚步遍及大江南北。除深圳、上海外,北京、湖北、广西、青海、香港等国内大多数省市都有金田的投资,且不限于房地产行业,触角伸至酒店、零售百货、水泥制造、运输等近10个行业。然而,伴随着多元化扩张战略,金田并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无经营重点,所涉行业广却不深,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同时资金较为分散。
可以看到,金田法人治理法律风险管理不完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凌乱,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盲目扩张。至2001年10月,金田涉及104项官司,涉案金额14亿,仅财务负债就有11亿,累积欠息3亿,这成为金田重组的最大障碍。
被大股东当做“提款机”的PT粤金曼 上市时间:1996-1-23
终止上市时间:2001-6-16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粤金曼曾经有过“世界鳗王”的美称。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第一大股东潮州市国资局,占有总股本的29.3%,而国资局把这部分国有股长期委托给金曼控股集团公司来经营。自1996年开始,控股股东长期挪用上市公司资金,达10.1253亿元。同时,金曼控股公司与金曼的人员、财务合二为一,而大股东利用其控股地位将上市公司当做“提款机”,多次利用上市公司的贷款向外投资,最多的时候投资企业达二十几家,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严重影响,曾经的“世界鳗王”最终掉入退市的深渊。
蹊跷巨额担保致死的ST宏业 上市时间:1996-12-31
终止上市时间:2002-9-5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违规担保
智维评析:
在中国,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为大股东借款担保而背上巨额债务者早已不乏其例,但为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公司担保而陷入信用骗局,以致背上3.7亿元巨额债务的上市公司,恐怕是只有宏业一家。
可以看到,巨额债务的根源在于宏业原第一大股东建安公司与汕头新业公司和金达实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后,并未办理相应转让手续,形成了建安公司有名无实、新业公司实权在握的畸形局面,为香港达利丰提供的巨额担保即发生在此期间。
沦为大股东提款机的*ST南华 上市时间:1996-12-9
终止上市时间:2004-9-13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南华前身是位于广州海珠区南华西街上的街道集体企业,主营空调、冷冻设备制造。1996年底上市后公司成为“中国街道第一股”,风光一时。但是,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的严重缺陷,为日后埋下隐患。
南华的控股股东“广州市南华西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上市公司形同一体,母公司董事长长期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长,最终使上市公司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其中,南华遭大股东占用资金达6.33亿元;由1997年至2000年为大股东及其子公司提供银行贷款担保总额达4.69亿元。
被大股东掏空“资不抵债”的PT南洋 上市时间:1994-5-25
终止上市时间:2002-5-29
关键词:控股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利益、
虚假重组、高管犯罪
智维评析:
1996年4月,海南成功投资有限公司受让海南省航运总公司所持3900万股法人股,成为南洋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随着成功公司几位控股股东陈涛、游晓林、厉建中先后因涉嫌多项经济犯罪被推上被告席,南洋被掏空的黑幕也开始逐一曝光于世人面前。
通过虚报注册资本、虚增收入、与券商合谋操纵二级市场股价等等手段,从1996年至1999年间,南洋5.6亿资产全部被挖空,并且背上4个亿债务。债务诉讼最多一年曾达200多起,严重资不抵债。2002年南洋正式退市。
打破“只生不死”神话的PT水仙
上市时间:1993-1-6
终止上市时间:2001-4-23
关键词:并购重组盲目、依法终止上市
智维评析:
水仙曾经是上海轻工业发展的一面旗帜,然而,由于经营不善,合资失败,公司的亏损一年胜过一年,先后被实施特别处理和暂停上市。1998年开始,水仙马不停蹄地先后与12家企业盲目“相亲”,最后都宣告告败,水仙最终未能通过重组而获得重生的机会。2001年4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不给予水仙暂停上市宽限期,随后宣布水仙退市。水仙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第一只被摘牌的股票。
剥离资产却纠缠不清致死的ST 银山
上市时间:1996-12-26
终止上市时间:2002-8-20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不当垫资
智维评析:
银山曾有着连续37年盈利的辉煌历史,是业界的标杆性企业。然而,银山的失败,除遭遇市场低迷、债务负担沉重外,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最后导致出现股东不当垫资等不利于上市公司发展的行为。
可以看到,银山1993年股份制试点时,将剥离出去的非生产经营性资产组成了一家国有独资企业。但由于该公司存活困难,对该公司的财政补贴由当地国资局持有的银山公司的国家股红利支出解决。由于股权红利每年年底才进行分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由银山先代垫付,之后再用国家股红利冲抵。截至2001年6月,该费用累计达到2400多万元。迫于压力,银山承担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银山的倒塌。
盲目扩张创“多项纪录”的PT中浩 上市时间:1992-6-25
终止上市时间:2001-10-25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内控失调、盲目扩张、
诉讼风险
智维评析:
PT中浩的前身是中国电子厨具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5月改名为中浩集团公司。媒体报道,在当时6家面临退市风险的PT公司中,中浩有多项创资本市场纪录:首先子公司最多,一度达到146家。第二,债务诉讼案件最多,高达156起,涉及金额9.12亿元。第三,债权人最多,债务涉及60多家不同性质的债权人,且分布广泛。中浩1995年终于出现了首次亏损。企业发展是一个理性的过程,良好的法人治理和内部控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很多企业无视法人治理缺失及内控失调的法律风险,无法抵御“做大”的诱惑,不顾风险盲目扩张,只能自食恶果。
被大股东掏空牺牲的*ST北科
上市时间:1995-10-13
终止上市时间:2004-9-15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信息披露虚假、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北科原名北大车行,2000年4月,更名为“北大科技”。1999年,万时红集团成为北科的实际控制人后,北科逐渐沦为万时红的“提款机”。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财产及信息披露造假等一系列法律风险也逐渐爆发出来。一方面,北科屡屡为万时红集团及其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并因此一再被判承担连带责任。另一方面,万时红通过不当关联交易,将北科“掏空”。
为掩盖事实,北科存在着严重的虚假陈述行为,通过虚构合同履行的方式,取得技术服务收入、纺织品收入6000多万元,虚增利润3662万元。同时,将用于偿还借款支出虚构为预付款6823万元。北科所作为独立法人,却完全丧失了独立性,最终使其成为了牺牲者。
业绩造假、疯狂走私被查的ST九州 上市时间:1996-11-26
终止上市时间:2002-9-13
关键词:欺诈上市、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
公司犯罪、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1996年九州上市后,福建省政府在其上面成立了九州商社,并将九州的国有股委托给九州商社管理,行使股东权力。而九州和九州商社法人代表、董事长、总经理均为同一人。这为大股东九州商社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打开了方便之门。
从1999年10月开始,九州因涉嫌走私,接受专案组调查。同时,证监会开始对九州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最终法院认定九州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罪。九州商社原总裁兼九州股份董事长赵裕昌以受贿罪、走私普通货物罪、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九州不仅欺诈上市,且在上市后连年虚增利润。2002年9月13日,ST九州退市了。
“土地保壳”闹剧致重组失败的ST鞍一工
上市时间:1994-1-14
终止上市时间:2002-9-16
关键词:并购动机盲目、盲目扩张、违规关联交易
智维评析:
可以说,鞍一工的退市在上市之初就埋下了祸根。鞍一工的前身原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按照地方政府“抓大带小”的意愿,帮带了鞍山鞋革装具厂等6家亏损企业。而由原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改制分立的鞍山红拖产业公司,由于产权主体缺位,也一直挂在鞍一工。
截至1997年10月,鞍一工为上述盲目兼并收购累计承担逾2亿的银行贷款债务及经济损失,而该2亿资金,超过了1.95亿募集资金的全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终因不堪重负而退市。
为人担保却自身不保的ST海洋 上市时间:1996-12-18
终止上市时间:2002-9-20
关键词:违规对外担保
智维评析:
上市公司相互担保是当时福建企业的主要资本运作方式之一,并且形成了包括16家上市公司及100多家关联公司的“福建担保圈”,海洋和九州就是其中的两家。而海洋的退市一定程度上是被ST九州拖下水的。2001年,海洋共涉及担保合计22607万元及美元581.9万元,其中为九州担保本息合计近1.1亿元。
可以看到,互相担保是把双刃剑,在大家都好的时候可相互给予资金上的支持,而一旦一方陷入资金链断裂,另一方也别想脱身。违规担保的法律风险彰显无遗。
“农业第一股”的ST生态 上市时间:1996-6-18
终止上市时间:2003-5-23
关键词: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完整
智维评析:
生态原名称为蓝田股份,生态有几万亩水域和陆地养殖场,还有现代化厂房、流水线、酒店和别墅群,如此大的固定资产投入,短期的资金回报率无法与工业企业相比,只有依靠不断借债或业绩造假来达到配股筹资的目的。2001年11月,中央财经大学刘姝威一篇600字短文拉开了公司退市的大幕。文章指出其偿债能力越来越差,公司连续多年造假的事实开始败露。退市前的生态已处于破产边缘,且诉讼众多,要想摆脱困境只有借助重组。而所有问题确认后才发现离ST生态退市只有短短数十天,最终公司没能上演生死时速大逆转。
公司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的*ST鞍成
上市时间:1993-8-6
终止上市时间:2004-9-15
关键词:董事会行使职权不当、监事会职能缺失
智维评析:
鞍成由全民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来,上市之后业绩总体呈现下滑之势,到2003年全部停产。公司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扭亏为盈。自2002年起,公司开始了寻求重组之路。2004年,在鞍山政府撮合下,虽与多家重组方进行了磋商,但终因银行债务无法达成书面减债协议,资产重组失败,最终退市。
表面上看,鞍成的退市是市场竞争、经营不善等导致,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却是法人治理法律风险的爆发,其中最典型的是董事会不当行使职权的法律风险。如果公司董事会在决定对外担保的时候多考虑由此带来的风险,就不会造成重大损失。监事会功能的缺失,致使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假重组主业消失遭封杀的ST中侨
上市时间:1994-10-21
终止上市时间:2003-5-30
关键词:虚假重组
智维评析:
由于公司经营规模小,中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业绩不尽如人意。2000年底,中侨苦心谋划资产重组,决定出售其下属的三家房地产子公司,借此摆脱被摘牌的命运。然而财政部会计司的一纸复函打破了中侨的如意算盘,该司认为中侨此举属于企业重组,置换差额不应确认为收益,因此中侨2001年仍是亏损。
显然,中侨资产重组的目的只是改变短期内的会计报表数字,与提高企业的真实业绩、寻求资源优化配置的实质重组相去甚远。可见,主营业务的缺失成了ST中侨重组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借奥运题材盲目投资致亏损的ST五环 上市时间:1996-7-15
终止上市时间:2003-9-19
关键词:投资风险管理缺失、对外担保不当
智维评析:
从1996年到2003年,五环作为一家经营业务不佳、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收入状况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而其投资管理缺失的法律风险,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司将体育产业作为主导,但没有大量流动资金支持体育产业的长期投资。可见,五环未经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仅凭借奥运概念就盲目进入体育娱乐设施投资,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
此外,五环的不当担保也成为其走向失败的推手。公司曾与PT吉轻工进行了贷款、融资互相担保,结果因PT吉轻工资金周转不灵,使公司陷入巨额债务负担,最终无法实现重组而被退市。
跨行业频繁转型“元气大伤”的ST国嘉 上市时间:1993-5-4
终止上市时间:2003-9-22
关键词:大股东不当操纵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
关联交易
智维评析:
国嘉上市时是一家主营光电技术的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高科技合资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从1997年底,北京和德成为大股东之后,大股东便为了自己谋利益,促使国嘉开始了主业转型之旅。从1998年开始,国嘉先后转型为大型数据库软件的应用与开发商,2001年,国嘉又与一香港公司合作在上海开发房地产。主业的频繁更替最终使国嘉元气大伤,丧失了市场和行业优势,严重动摇了根基。然而,在这场游戏中,大股东却成为受益者。大股东把国嘉当做提款机,掏空之后全身而退,留下的是一个伤痕累累、债务缠身的空壳。
重组“一波三折”的ST鑫光 上市时间:1996-6-20
终止上市时间:2004-3-19
关键词:信息披露违规、募集资金管理缺失
智维评析:
鑫光属有色金属行业,具有一定的行业优势,应当有所发展,但该公司在上市之初就缺乏募集资金的有效管理,并忽视信息披露中的法律风险。面对亏损,公司选择披露虚假信息,并将募集资金多数用于偿还借款、贷款利息,为日后的退市埋下了祸根。
进入21世纪,鑫光连年亏损。此后,公司开始重组,但却一波三折。2002年8月,深圳绿裕接过鑫光大旗。但一年后,绿裕用股权质押的方式支付广州银建房款,结束重组之旅。随后,普富达间接入主鑫光,并由麦科特集团充当重组主力,但实际上置入鑫光的只有利润总额为202万的麦科特南京一家公司,显然难以担起重任,最后重组失败,最终ST鑫光走上退市之路。
被压垮的*ST石化A和*ST石化B 上市时间:1992-5-6
终止上市时间:2004-9-20
关键词:大股东占款、违规对外担保、信息披露违规
智维评析:
与其他一些被大股东占款公司不同的是,石化的控股股东深圳石化集团事实上是在石化上市以后成立的,是先有了上市公司再有集团公司。因此,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欠款很多也是以前的债务转移形成的。在深圳石化集团成立后,背石化债务是做得最多的事。由此形成石化对深圳石化集团大量的其他应收款。
此外,盲目对外巨额担保也成为石化的致命伤。石化为深圳石化集团及其他关联企业提供担保的总额一度达到16.33亿元,数额巨大的逾期担保将公司拖进泥坑,数起对外担保被法院判决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并被强制执行。
一份关于退市企业的法律风险分析报告(二)
文/北京市智维律师事务所 盲目投资吞下恶果的*ST斯达 上市时间:1993-8-9
终止上市时间:2004-9-24
关键词:投资不当、大股东侵占
智维评析:
前身为浑江市百货大楼,1993年更名为“东北华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两年,公司利用募集到的资金进行了一系列扩张,投资不但未有斩获,还亏损两亿多元。1998年2月,长春高斯达正式成为“东北华联”的第一大股东。公司更名为“ST高斯达”。高斯达入主后,并没有致力于扭转公司亏损局面,而是通过一系列手段掏空上市公司。盲目投资是东北华联走向没落的第一个法律风险;易主后大股东的侵占行为最终使高斯达走向了退市。
被三个资本玩家玩死的*ST华圣 上市时间:1993-9-17
终止上市时间:2005-8-5
关键词:虚假重组、高管犯罪、大股东侵占
智维评析:
公司1993年上市,股权几度易手,公司名称改了又改,主业换了又换,最终在三个资本玩家接力棒式的资产重组中终止上市。公司的没落源于“四川欧亚”时期杨斌的欺诈、非法使用农地、逃税等行为。杨斌走后,借着1999年到2000年的大牛市,陈忠联把概念制造继续推向极致。然而2001年配股融资方案没有获得通过。于是陈忠联疯狂地向银行举债,利用各种抵押、担保掏空了上市公司。2004年11月,最后一位接盘者香港富商关百豪出现,但华圣退市的败局已无法挽回。
实际控制人与高管内耗的*ST长兴 上市时间:1998-10-16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1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信息披
露违规、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长兴的前身是大连龙泉酿酒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它是作为历史遗留问题企业上市的。由于长兴各方面素质较低,上市后成为大股东北京华资银团的捞钱工具。华资银团退出后,大连长兴开建入主,长兴仍没有摆脱被大股东恶意掏空的命运。最后,早已千疮百孔的长兴又发生了公司实际控制人与公司高管之间争权黑幕。加上违规担保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法人治理缺失等,长兴一蹶不振,直至退市。
不务正业造假致死的*ST花雕 上市时间:1993-5-28
终止上市时间:2006-3-23
关键词:财务造假、大股东侵占
智维评析:
花雕原为福建省福联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上市的前10年内一直处于盈利状态。在神龙集团入主闽越花雕后,公司无心主业,靠变卖资产、虚构利润做靓报表。经调查,公司2001年、2002年虚增税前利润分别为240多万元和4400多万元。财务上的追溯调整,使公司连续两年亏损,2004年公司开始“戴帽”。同时,公司存在着巨额的对外担保,公司前任董事长和现任总裁陈克恩和陈克根兄弟亦被证监会认定为市场禁入者。
违规关联交易致财务恶化的*ST托普 上市时间:1995-11-1
终止上市时间:2007-5-21
关键词:违规担保、关联交易违规
智维评析:
1998年4月,托普收购自贡市国资局持有的川长征国家股,实现借壳上市。2002年,托普招聘5000名工程师,媒体质疑其没有核心竞争力。后自贡市国资局将托普告上法庭,要求托普偿还当年股权转让款及利息,这一案件将托普背后的黑幕揭开,合作伙伴纷纷倒戈,资金链断裂。经查,托普与关联公司进行大量没有实质交易的资金划拨,最终形成对托普资金的占用。托普还存在对关联方的大量违规担保,随着被担保方财务恶化,托普被拖入债务和诉讼的“泥潭”。
被政府欠款拖死的*ST环保 上市时间:1997-5-22
终止上市时间:2004-9-24
关键词: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
财务管理缺失
智维评析:
1997年5月上市的环保曾是市场瞩目的大牛股。公司业绩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仰仗沈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而沈阳市原主管财政的副市长马向东正是环保的“大财神”。1999年6月“慕马案”事发,2000年公司业绩便较上年度下滑90%以上。2003年,环保被查出多项信息披露违规。环保的退市一度被质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欠款的复杂因素。财务造假和信息披露违规,是环保退市的重要因素。
被大股东累死的*ST中川 上市时间:1994-4-4
终止上市时间:2005-9-16
关键词:违规担保、虚假重组、大股东侵占
智维评析:
中川的失败源自深圳通富达对公司的重组。开始,这一重组被寄予厚望,但通富达入主中川国际后,不仅没有拿出一分钱,反而开始了一系列的资产买卖,名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盈利能力,实则是掏空上市公司。此外,赵国珍、丛刚等高管大肆进行违规担保、关联占款,致使中川国际总计背负了4.2亿元的对外担保,出现2.37亿元的巨额亏损,最终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最后被证监会勒令退市。
城头屡换大王旗的*ST大洋B
上市时间:1995-12-21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1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大洋B以集装箱运输为主业,自1999年6月以后,公司生产经营一度处于全面停顿状态。大洋B具有“壳”资源优势,公司开始一波又一波重组。但几年下来公司业绩未有改善,直至“戴帽戴星”。2003年9月,大洋B被深圳证监局勒令限期整改,整改通知指出大洋B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公司制度建设不完善、股东大会会议程序不规范、股东大会权力受到侵蚀、部分董事不够勤勉尽责等诸多环节。2004年因财务处理问题和大股东占用问题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未能摆脱亏损魔咒的*ST龙涤 上市时间:1998-8-25
终止上市时间:2006-6-29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
智维评析:
*ST龙涤是大型国有企业龙涤集团定向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龙涤曾是中国最大的涤纶和粘胶纤维生产企业之一,由于化纤行业长期低迷和化纤设备国产化水平迅速提高,公司效益很快跌落。然而,随后的龙涤集团占用其巨额资金,造成*ST龙涤严重失血,最终难以摆脱亏损境地。2004年,因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被特别处理为*ST龙涤。2005年,由于半年报实现盈利,公司恢复上市,但最终未能闯过2005年全年盈利关口,2006年被终止上市。
巨额资本输出资不抵债的S*ST国瓷 上市时间:1999-12-9
终止上市时间:2007-5-31
关键词:信息披露虚假、大股东侵犯公司
利益、关联交易违规、担保违规
智维评析:
国光瓷业1999年上市,2000年9月11日,株洲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持有的国光瓷业国家股3240万股转让给上海鸿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占总股本的28.42%,上海鸿仪为国光瓷业的第一大股东。鸿仪系入主后,就主导着国瓷与其旗下多家控股关联公司不断进行违规担保和关联交易,巨额资本输出导致国瓷资不抵债。退市前,公司涉及诉讼事项43起,涉诉金额占公司净资产的-152%。
被倒手沦为资本玩偶的*ST比特 上市时间:1996-11-5
终止上市时间:2004-9-27
关键词:大股东占款、巨额担保
智维评析:
比特全称比特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从1996年到2004年,公司上市8年,6次更换实际控制人。公司为大股东提供巨额担保,被其占用资金。然而,公司历史遗留的沉重债务造成大额应付利息和罚息,导致重组成本居高不下。2004年9月,公司公布了每股收益0.01元的中报,但未能逃脱退市厄运。原因是保荐人鉴于会计师事务所对比特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撤回对其恢复上市的推荐书。深交所由此拒绝受理比特恢复上市的申请。
被两国资股东角斗掏空的*ST数码 上市时间:1996-4-30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0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信息披露违规、
违规担保
智维评析:
数码上市时名为百隆集团,第一大股东是陕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当时,公司的管理已经十分混乱,乱投资、乱担保情况十分严重。1998年,航煤集团入主百隆集团,航煤是通过收购法人股成为数码测绘第一大股东的,而非受让陕西省国资局的国家股。虽然两大股东都是国资背景,但是二者之间没有合作关系,因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各执一词,由于两大股东均把上市公司当成“唐僧肉”,抱着多吃一口是一口的心态,竞相掏空上市公司。
越转型越亏损的*ST信联 上市时间:1996-4-26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1
关键词:违规担保、大股东侵占、
信息披露违规
智维评析:
信联重复的依然是一条先是主业没落,然后被资本玩家盯上,进而被彻底掏空的衰败之路。从上市时的钢铁到电视网络、软件,再到体育,公司产业5年间三次转型。主业转型不可怕,怕就怕在转型后被不怀好意的控制人所利用,从而沦为资本玩家迎合市场、充当自己提款机的玩偶和道具,即通过违规担保、大股东侵占、信息披露违规等手段不断将其掏空。随后信联业绩每况愈下、最终被终止上市。
被大股东榨干致死的S*ST精密
上市时间:1997-6-26
终止上市时间:2006-11-30
关键词:股权转让、大股东侵占、高管犯罪
智维评析:
陕西精密曾是一家辉煌的国有企业。大股东深圳天华骗取其股权后,为取得配股资格,通过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购销合同、虚填出库单等方式编制了虚假年报和中报。配股说明书被证监会批准后,非法募集资金2.2512亿元。此后,大股东及相关负责人通过对外拆借、投资等方式,非法占有精密资金1亿元。同时,深圳天华还用精密股权作担保,为其和珠海天华及其他公司在银行贷款,形成巨额债务。随后7年时间里,精密被榨干致死。
沦为利益集团争夺牺牲品的*ST云大
上市时间:1998-9-28
终止上市时间:2007-6-1
关键词: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作为云南第一家高校上市企业,云大曾因产业基础坚实和业绩优良被寄予厚望。然而,公司上市头3年业绩畸高、上市3年后的业绩大幅下滑以及公司管理层发展思路的前后不一致使得股东之间发生重大分歧。从2003年开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和平(北京)投资公司对云大开始了长达3年之久的控股权之争。整个公司陷入混乱。自2003年开始,云大首次出现亏损,随后4年,云大再也未能扭转亏损。云大的倒下完全是利益集团恶性争夺控股权的牺牲品。
董事长卷款出逃毙命的*ST达曼
上市时间:1996-12-30
终止上市时间:2005-3-25
关键词:财务造假、大股东侵占、
高管犯罪
智维评析:
曾经的“中华珠宝第一股”达尔曼上市8年,造假8年,15亿元净资产瞬间蒸发。2004年4月,传出其老总许宗林卷款出逃的消息,公司股价迅速暴跌,证监会开始对其立案调查。作为幕后操纵者,许宗林通过做假账等手法,骗取银行信任,获取大笔贷款,再通过自己控制的管理公司把达尔曼的钱财“洗”到自己的海外个人账户上。2005年3月,证监会以“无法按期公布半年报告”为由,对达尔曼实施退市处理。
与大股东没分家的*ST猴王 上市时间:1993-11-30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1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猴王曾是国内焊材行业最大的生产厂家之一,也是深市成份股。在焊接行业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具有行业优势。然而良好的业绩不过持续了短短两年,这之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节节下滑,一年不如一年,其坠落的罪魁祸首就是大股东猴王集团对它的疯狂“吸血”和“掠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健全,与大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三个方面从未分开过。由于没有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猴王成为大股东攫取利益的工具,最终导致了退市。
大股东易主被抽血致死的*ST哈慈 上市时间:1996-9-25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2
关键词:投资盲目、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
智维评析:
1987年,郭立文以两万元借款、一项专利技术起家创建哈慈。1996年9月,由哈慈集团控股的哈慈股份成为国内医疗保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前三年业绩表现不俗。从1999年起,由于盲目多元化发展,业绩开始滑坡,公司偏离良性发展轨道。之后,郭氏父子功成身退,一方面成功套现,另一方面其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也不需要自己来承担。易主后,需要输血的哈慈不仅没有得到新东家的精心呵护,反而开始被大股东不断抽血,最终沦为其“提款机”。
主营业务瘫痪毙命的S*ST龙昌 上市时间:1996-11-4
终止上市时间:2006-11-30
关键词:大股东侵占、违规担保、高管犯罪
智维评析:
龙昌退市源于被飞天系大股东掏空导致主营业务全盘瘫痪。原飞天系掌门人即龙昌前任董事长邱忠保,自2000年现身股市后频频出手,先后将龙昌、福建三农、浙江海纳三家上市公司收入囊中,随后大玩掏空游戏。2006年4月,邱忠保因挪用资金罪和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罪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批准逮捕。随后,整个飞天系“作鸟兽散”,龙昌所有经营性资产、股权以及不动产全部被查封冻结,无法维持正常经营,2006年,龙昌终止上市。
大股东侵占利益回天乏术的S*ST金荔 上市时间:1996-10-25
终止上市时间:2007-11-20
关键词:信息披露违规、大股东侵占、
违规担保、法人治理缺失
智维评析:
金荔的前身为飞龙实业,金荔投资1999年将其收购和整体资产置换,但并未给上市公司带来积极变化。经证监会调查,公司2003、2004年存在虚做收入、虚增利润的行为,大股东及关联方还通过占用公司资金、违规对外担保等方式侵占公司利益。2007年6月,大股东易主为广东永昇集团,但资产重组并未在短期内扭转亏损状态。作为家族控股的上市公司,金荔无疑在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成为其走向退市的根本原因。
被大股东抽血致死的*ST华信 上市时间:1997-9-3
终止上市时间:2005-7-4
关键词:募集资金管理缺失、大股东侵占、
对外担保不当、虚假重组
智维评析:
华信曾以高科技概念风光股市,并于2001年实现9905万元的配股融资。但融资款刚到账,公司业绩就开始“变脸”。2002年,公司货币资金只有285万元,银行借款则高达2.41亿元,亏损额高达8363万元。原来,控股股东及其附属公司大量占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大搞虚假资产置换,恶意侵吞上市公司资产。此外,受大股东控制的大额担保更将华信拖入债务深渊,引发大量诉讼事务。
虚假披露后暴毙的*ST大菲 上市时间:1997-5-30
终止上市时间:2005-9-21
关键词: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
大股东侵占
智维评析:
ST大菲原名“盛道包装”。2001年10月,公司第一大股东大连盛道集团有限公司和沈阳菲菲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菲菲集团取得29.80%股份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此后,控股股东不断从上市公司套取资金,大肆进行业务造假和虚构利润。此后中国证监会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其关联交易公告中虚假披露收入。由于存在重大财务造假,*ST大菲的资产重组工作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最终无奈退市。
买壳重组招惹杀身之祸的*ST龙科 上市时间:1997-4-16
终止上市时间:2006-1-2
关键词:并购重组不当
智维评析:
龙科前身为黑龙江阿城钢铁。1999年4月,来自北京的知名IT企业——科利华斥资1.34亿元收购了阿城钢铁 28%股份。随后,科利华未采取有效措施对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防控,导致公司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包括2亿多元债务、职工安置费、原大股东欠下的坏账等。最终科利华将自身老本包括贷款,甚至将办公大楼进行抵押,却仍然无法甩掉巨大包袱。不仅将买壳上市后可配股融资的想法变成一纸空谈,且最终退出证券市场。
法人治理风险全面爆发的S*ST佳纸
上市时间:1997-3-10
终止上市时间:2007-4-4
关键词:法人治理缺失、大股东侵占、
虚假重组、高管犯罪
智维评析:
佳纸退市的根源在于其法人治理的严重缺失。1997年,公司改制上市,但并未做到与大股东“五分开”、“五独立”。从2000年起,佳纸开始亏损。同年,由帅建伦领导的成都科邦电信集团入主佳纸。2002年,佳纸用热电厂等资产与集团拥有的成都双流电信器材公司等资产置换,第二年便托管给关联机构成都大邑莱通信科技,年获利几百万元,但大部分收入被托管方占用,佳纸却双手空空,亏损积重难返。
欺诈上市的*ST联谊
上市时间:1997-5-23
终止上市时间:2007-12-13
关键词:全面造假、欺诈上市
智维评析:
联谊的前身是1985年7月建立的大庆联谊石油化工总厂。1996年,为了实现上市的目的,联谊与有关中介机构勾结串通,走上了疯狂作假之路。倒签日期、“提前出生”,伪造业绩、虚报利润都是联谊的造假手段。上市后,公司1999年被中纪委、监察部严肃查处,起因是公司领导层为酬谢勾结者将内部职工股中留出的200万股送礼,而且领导自身也贪污股票溢价款。可以看到,企业欺诈行为一旦被发现,不仅带来行政处罚,引发大规模民事诉讼,还可能引发触犯刑事法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