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多家证券媒体曾争先恐后的爆炒这个名字——从违规担保题材到假账题材,从老板出逃题材到董事会重组题材,从退市题材到借壳上市题材,“达尔曼”几乎穷尽了中国上市公司丑闻的一切形式。2004年底,随着达尔曼退市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许多国家级综合性媒体也加入了报道的行列,讨论的范围也早已从达尔曼事件本身转移到了中国股市退市制度和公司治理上。然而,在达尔曼于2005年初正式退市之后,一切讨论都骤然平息了下来,仿佛整个事件已经结束,再也没有必要总结深层次的经验教训了。中国股市规模最大、影响最恶劣的假账事件,竟然变成了谁也不愿意回首的事件。
三个月前,当我决定从财务会计角度对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做进一步分析时,我身边的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现在讨论达尔曼事件还能有新意吗?”事实上,媒体对达尔曼事件的分析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还停留在表面层次。为什么没有人从技术层面揭穿达尔曼造假的具体手段?为什么没有人将达尔曼和同行业公司做横向对比?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投资者,今后应该怎样识破类似的谎言?这些工作或许枯燥无味,或许缺乏戏剧性和新闻价值,但是必须有人来做。首先,还是让我们简略回顾达尔曼事件的来龙去脉。
西安达尔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注册成立。达尔曼是一家民营企业,但它与当地政府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它的母公司是一家集体企业——西安翠宝首饰集团。1996年12月,达尔曼获准在上证A股市场发行2100万流通股,成为陕西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也是中国珠宝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达尔曼的“民营+珠宝”题材引起了许多证券媒体的关注,当时珠宝行业被认为是一个新兴行业,达尔曼的1996年度财务报表也的确有很强的诱惑力:每股收益0.82元,净资产收益率17.85%,被《上海证券报》称为 “沪市第三蓝筹股”。1996年年报公布之后,达尔曼又宣布了每十股送五股、公积金转增五股的高额送配方案,股价于当年4月竟然攀升到51.4元,这也是达尔曼8年上市史中的最高股价。达尔曼的1997年度财务报表仍然维持着“蓝筹股”的光辉形象,净资产收益率达到24.03%,每十股送三股、公积金转增二股的送配方案使其股价在1998年4月再次逼近50元大关,达尔曼也因此获得了“妖股”的称号。
但是好景不长,1998年7月以后,达尔曼走上了一条长期下降通道。一方面,整个股市在1999年之后都不甚景气,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偏低,丑闻不断,再加上国有股减持等因素,市场投资环境日趋恶化;另一方面,达尔曼的财务报表越来越难看,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逐渐由“第三蓝筹股”沦落为“二线蓝筹股”。但是,在这漫长的下降通道中,达尔曼仍然成功的进行了两次配股(1998年一次,2001年一次),募集了大量现金进行基本建设。2002年,许多机构和媒体仍认为达尔曼的沦落只是暂时现象,随着国际黄金价格的回升、中国珠宝市场的迅速发展以及达尔曼基本建设逐渐发挥效益,它的业绩有望回归1996-98年的“黄金时期”。达尔曼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也宣称要进行“产业结构改革”,向化工、农业和旅游业进军,在生态农业领域要成为全国领先企业。达尔曼的美妙承诺赢得了许多人的信任,《上海证券报》于2003年7月8日还不遗余力的赞扬“达尔曼公司决策者和员工为了今天和明天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正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不断增添着宝贵财富”。然而,此时距离达尔曼谎言的破灭已经为时不远了。
早在2002年,达尔曼的违规操作就已露出马脚,中国证监会派出的巡回调查小组发现达尔曼的会计政策并不符合国家规定,发出了“限期整改”的警告。无奈之下,达尔曼董事会只得于2002年4月承认“对新会计政策领会不深”,补提了高额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2001年的净利润因此下降1/6以上。同年,西安市证券委员会主任杨永明因收受巨额贿赂而锒铛入狱,行贿者名单中就包括达尔曼董事长许宗林,贿赂事件正是发生在1996年达尔曼上市前夕。奇怪的是,在违规操作和贿赂事件接连败露之后,达尔曼公司和许宗林本人都未受到任何惩处,市场反应也很平淡;或许是因为中国股市的类似现象实在太频繁,投资者早已见怪不怪了。监管者的过分宽大和媒体的过分麻木,使达尔曼丑闻的曝光又推迟了一年以上。
2003年8月,达尔曼无法按期偿还工商银行的2000万元贷款,这成为了达尔曼丑闻曝光的导火线。2004年春节之后,达尔曼董事长许宗林举家逃亡加拿大,达尔曼董事会成员纷纷辞职,公司日常运营陷入一片混乱。2004年4月,西安西格玛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对达尔曼公司2003年年度报告“无法发表意见”,指出达尔曼存在严重违规担保及质押、在建工程和应收账款无法确认真实性等问题;在这份被注明“无法发表意见”的年度报告中,达尔曼董事会承认自己的每股收益骤跌到-0.49元,净资产收益率跌至-11.52%。此后的三个月内,达尔曼董事会三次发布公告,宣布“自查自纠”发现违规担保及质押近10亿元、法律诉讼金额3.7亿元之巨,达尔曼的股价随之暴跌不已。
但是,直到2004年下半年,达尔曼董事会、当地政府和投资者仍然抱有“重组达尔曼”的幻想,希望重演当年琼民源、郑百文“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一幕。但是达尔曼债务及担保危机过于严重,仅拖欠银行贷款就高达12.79亿,公司现有固定资产价值估计不到2亿,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无法接过如此沉重的负担,重组达尔曼已经是不现实的了。2004年9月,达尔曼因为无法按期公布半年报告,被强制停牌两个月;11月复牌之后仍然无法公布半年报告,被处以退市特别风险警示。此时此刻,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中国股市含混不清的退市机制会不会因达尔曼事件而趋向清晰?造假8年的达尔曼高层主管会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2005年1月,达尔曼成为中国股市第一只跌破一元的股票。3月下旬,中国证监会终于以“无法按期公布半年报告”为理由,对达尔曼实施退市处理,达尔曼成为中国股市十多年来第一只真正死亡的股票。股民和投资基金的巨额损失已经无可挽回,银行的巨额贷款追回的希望也非常渺茫,许多媒体和股民这才如梦初醒地发问:“为什么达尔曼高管人员违规操作七年之久居然无人发现?这究竟是制度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
现在追究达尔曼事件的个人责任已经太迟了,但是从技术角度研究达尔曼的财务报表,分析其违规操作的蛛丝马迹,对未来防范类似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遗憾的是,虽然各种媒体对达尔曼事件的报道很多,但至今尚未见到一篇财务会计角度的调查报告;达尔曼做假账的具体手段、具体数额至今尚未曝光。国内媒体对达尔曼违规操作的事实界定也比较混乱,操纵利润、利润造假、违规担保等各种不同性质的违规行为混在一起,缺乏分别的分析,是一个严重的缺憾。在本文的以下部分,我们将分别分析这些违规行为,从各个不同的技术角度尽可能清晰的分析这个复杂的问题。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