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coop兄的文章:
蔡元培《论湖南的人才》的“湖南人性质沉毅,守旧固然守得很凶,趋新也趋得很急。湖南人敢负责任。”因为有杨度《湖南少年歌》的“若道中华国果亡,除是湖南人尽死”。因为有谭嗣同,危急关头,义薄云天,誓为变法而流血的“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因为有孙中山曾在诔词中称道宋教仁的“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就是湖南人的硬气和血性的真实写照。
湖南人从来就没有抛弃他们固有的火辣血性,其标识性的性格特征从来就不曾衰变,更不曾淹没。仅为一事件而质疑湖南人的血性,诋毁人文厚重的湖湘文化,羞辱湖南人血性喷涌的良知,作为湖湘之子,我深感惊讶。当然,也令我等湖南人深思。
就事件本身而言,并不能以此定论湖南人的麻木,以及草率地戏说湖南人的血性被狗吃了;而真正见义勇为弘扬正气的湖南人比比皆是,处处有之。长期以来,湖南人在维护社会稳定,打击违法犯罪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类突发事件中,见义勇为缕缕不绝,层出不穷。面对国家、集体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侵害时,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正气凛然,同违法犯罪分子顽强斗争,以实际行动有鲜血和生命弘扬社会正气;面对各种灾害,置个人安危于度外,谱写浩然正气之歌。
1963年11月18日,年仅23岁的湖南籍解放军战士欧阳海,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跃上铁路,拼尽全力将惊马推出轨道,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时隔42年,又一位英勇的湖南伢子在红色之都遵义演绎了一个与火车拼速度的动人故事。为了拉出被疾驰的火车吓得瘫倒在铁路上的祖孙俩,原本离妇女最远的他却以最快的速度冲上前去……最终,那名4岁小孩成功被救,而救人英雄——湖南邵阳小伙吕曦东却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2003年6月6日在广州面对一名歹徒入屋抢劫,来自湖南湘阴的打工青年王敏与另三位群众一起追赶并抓住歹徒。就在王敏将歹徒押送当地派出所时,歹徒突然从裤管拔出匕首,反手直刺王敏胸部,深及心脏和肝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005年9月15日晚,湖南省萍乡市48岁的窦运萍和28岁的窦贤江父子俩,在骑摩托车前往市城区办事的路上,听到远处传来“有人抢劫”的呼救声时,奋不顾身追出2000多米,在一小巷内堵住了4个劫匪,手无寸铁的窦运萍和窦贤江与4个持刀男子展开近30分钟的搏斗。最后,两人身中45刀被砍倒在血泊中。
其实,在每一个生活环境里,正义和罪恶总在不停地做着较量。当我们感叹世风日下的同时,我们同样也在赞叹英雄壮举的涌现。湖南人有被他人保护的时候,同时,湖南人也有保护他人的时候。要论斤两地较劲于谁为谁不为,这并不是创造壮举者的初衷。也正如韦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感言:“真的没什么,就是正好被我们遇上了而已。”由是,任何一种片面的愤青,于弘扬正气本身,都不足为取。特别是对某一地域的人文,仅由某一个体事件和单一现象去诠释所有,更会引发人们的不平。因为这种定论和判断在残酷地伤害了更多人。
湖南人的血性不会丧失,是因为它的产生、存在以及传承,有着深厚的湖湘文化底蕴。长江的诡奇造就了湘楚文化的浪漫,洞庭湖的宏阔蓄积着湘楚文化的势能。湖湘之学代代传承,湖湘民风地域所成,自宋元明清以来,岳麓书院的理学和经世致用思想的熏染,互为影响,融合化生,酿造出一种带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文化,便是湖湘文化。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情怀是湖湘文化精神的写照。
湖湘热土孕育湖南人的血性而不曾衰变,是因为心系天下的担当意识和勇于任事的实干精神是湖湘文化因子。“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内和外王”是对湖湘文化的终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