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中浩 巨额债务是最大障碍 中国证券报:
http://www.cs.com.cn/csnews/20001023/15478.asp 【编者按】对于一些ST、PT公司而言,能否重组成功是关系公司是否“摘牌”的头等大事。然而,尽管有关各方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些公司的重组工作仍然是举步维艰。其重组的难点在哪里?为此,本报记者对这些公司的主要领导人进行了专访,并约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PT中浩(0015)曾在暂停上市公告中表示,“力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条件,尽早恢复上市资格。”如今PT中浩暂停上市已有近半年之久,其重组工作的进展如何呢?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该公司有关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说,重组是救活PT中浩的唯一途径,但是,唯一途径恰恰就是最艰难的途径。目前公司的重组工作面临重重障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多年经营所累积下来的庞大债务,这往往使得重组方望而却步。他说,
PT中浩现有逾13亿之巨的总负债,资不抵债部分有近6亿元。在这些负债中,银行借款占了约一半,其余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借款。这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如果不能卸掉或者减轻这个包袱,将很难进行大力度的、有效的重组。但是又由谁来背这个沉重的包袱呢?显然,在重组前景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包括银行在内的所有债权人都不愿意白白放弃这块巨额债权,只有当资产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时债务双方才有可能进行债务重组,因此现阶段进行债务重组是相当困难的。 另外,制约PT中浩资产重组的还有其它一些因素:首先,公司股权较为分散,第一大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的持股比例仅为11.9%,高出第二大股东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仅1.43%,其余法人股股东的持股数也相差不大。这一因素决定了公司实施资产重组一方面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为重组方股东进驻增加了难度,即使成功进驻,在资产重组上也会有所顾虑。其次,公司前些年投资摊子铺得过大,主营业务不突出,怎样理顺这些资产也是一个大问题。此外,公司身涉多起债务诉讼,资产几乎都被查封,资产运作受到了很大的法律限制。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公司近期也开展了一些内部资产的清理工作,关停了一批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资产清理,目前公司投资的子公司已由最高峰时的150多家收缩到20多家,它们分布在食品饮料、房地产、餐饮、日用化妆品、电子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有些效益较好、规模稳步扩大,有些因涉及债务问题,已难以进一步采取措施。他说,PT中浩目前既无力也不会再进行新的项目投资,但对于一些好的项目,如新奥林、浩宁达、好世界等,公司仍会尽最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保证其发展。希望这些工作可以对重组有一些促进。 他认为,资产重组与债务重组实际上是一个“鸡”与“蛋”的关系,由谁来打破这一僵局十分重要,涉及到最后重组的成败。不过他认为,突破点仍是债务问题。就银行而言,如果不对债务人所负的巨额债务作出适当让步,无疑是资产重组的巨大障碍,而这个障碍几乎是任何欲重组方都无法逾越的,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重组失败,对各方均无利益可言;而与此相反,如果能给予债务人重组以适当的配合,降低重组方的重组难度,那么资产重组就有可能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地,一旦重组成功,债权方的权益才可能得到保障。因此,公司一方面将主动争取政府和债权人的支持,并广泛接触有意参与重组的企业和中介机构,开拓重组途径,推动资产重组工作的进行;另一方面也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希望有关各方能对PT中浩多一些理解与支持,以求得在债务重组方面的突破。 这位负责人说,在重振PT中浩的问题上,公司内部上下早已达成高度一致共识,即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只要有利于PT中浩的未来发展,公司都会努力地去实践,决策层和管理层对外也是敞开的。针对市场对PT公司退市的讨论,他说,退市带来的社会影响、市场冲击等可以预见,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应该说退市是大家所不愿看到的结果。目前管理层还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重组时限,对PT中浩而言,退市就意味着破产,只要一天不退市,公司就一天不放弃重组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