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是
现代人的必修课
“通货膨胀是最大的小偷。”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了6.9%,这也是我国CPI涨幅连续4个月超过6%,某银行理财经理算了笔账:在CPI涨幅为5%的情况下,现在100万的购买力,30年后只值20万了!
跑赢CPI刻不容缓!2006年的财富效应蔓延开来,国人的理财意识在2007年得到了全面觉醒,如果某个人还不知道投资股票、基金或者金融理财产品,那他肯定会被人看成是“世外高人”。
这一年,股市震荡,基金也跌破净值,给如潮水般涌进银行、证券公司“抢钱”的国人深刻教训。
这一年,楼市高企,许多楼盘价格翻番,年初还可以买一套房的钱,到了年尾,只够付首付。
这一年,物价上涨声不绝于耳,猪肉涨了、油价涨了、奶价涨了……
这一年,所有的银行都高举“零售业务”大旗,各种理财产品让人眼花缭乱,理财经理热情推介,“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要组合投资,分散风险,稳中求赚。”
跑赢CPI,让资产保值增值,大家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本期理财周刊,我们选取了4个投资故事:炒房人刘先生将去年年底购入的房子出手,大赚122%;生意人王总原本将所有闲钱存入银行,结果现在已经学会了投资组合;80后股民石小龙,初生牛犊不怕虎,经过3次割肉,学到经验后又五战五捷,4个月收益15%;基民陈枫,将银行存款和每月工资结余全部养基,4万元本金一年翻了近3倍!
在与CPI的赛跑中,他们获得了胜利!他们或老道或生涩的经历,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理财并不悬乎,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人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
本报记者 胡创
基民
轻松养基 两年赚了近三倍
代表人物:陈枫 某报社部门主管
年收益率:30%
投资记录:一个不太用心的基民,两年持基,收益达150%
陈枫很庆幸自己今年没花多大气力就跑赢了CPI。
“我算得上一名铁杆基民了,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小部分生活开销之外,基本上全部买了基金。”陈枫笑谈,“我也懒得天天去管它,每个月会瞟上一两眼。”就是这样一个“不太用心”的基民,今年在与CPI赛跑中轻松胜出。
养“基”尝到甜头
陈枫的养“基”生涯始于2006年。“开始关心理财,还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当时社里创办了一份投资理财的周刊,作为部门主管,不懂不行。”
2006年7月,陈枫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买了4万元的富国天益,这是她养的第一只基金,也是第一笔投资。转眼到了今年七月份,陈枫投入的4万元最高时翻到了12万,回落到10万元时,陈枫赎回了基金。
陈枫给记者算了笔账,“同样的4万元,存银行一年,利息收入才720元,而这只基金给我带来的回报是6万,真是天壤之别啊。”
“这一笔巨额的回报,极大地刺激了我。”陈枫笑着说,从那之后,她干脆一股脑地将银行存款搬了家,全部买了基金。每个月的工资留出一部分生活开销之外,全部砸进了基金。“也不知道谁好谁坏,闭着眼睛瞎买。” “捡便宜的往篮子里装”。9月11日,股市大跌,很多人都吓出了一把冷汗,陈枫却兴奋地跑到银行采购基金。
由于不问行情每月闷着头往基金里投钱,陈枫的基金也没能逃脱净值缩水的命运。“9月11日之后11月份之前买的基金,没赚没赔,11月份之后投入的差不多都亏了一点。”
尽管如此,并没有动摇陈枫养基的决心。“总体上,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而且相信牛市远没有结束。我没有赎回的打算,我相信它肯定会涨起来的。”
健康理财,心态很重要
回顾这一年的理财经历,陈枫觉得自己基本上没怎么操心。
“我觉得心态会影响一个人的决定,我只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才会看一下收益状况。”陈枫认为,每天盯着净值的波动,并不是一件好事,只会把自己的情绪搞得很紧张。“理财应该是一件轻松的事,你要有一颗平常心。为了赚钱,损失了健康,得不偿失。”
陈枫说,在把钱投出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看下自己的财务状况,看下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性格,不同风格的人,适合不同类型的投资工具。
规划明年,陈枫说:“买基金不能再这么冲动了,同时做好投资组合,确实很有必要。”本报记者 鄢志勇
股民
“80后”新股民炒股心得
炒股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出席代表:石小龙 数字传媒公司编辑
年收益率:15%
投资记录:3次追涨杀跌,损失惨重;恶补一月证券常识,扳回损失还有赚头
石小龙是一家数字传媒公司编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跟身边的朋友沟通出现了障碍。“大盘、板块、K线、指数,我突然觉得自己像是火星人,朋友们聊的内容什么也不懂,直到有一天,一个很要好的兄弟向我神侃炒股三天收益20%,我才开始觉醒。”
8月中旬,石小龙开户了,拿着股民“资格书”,他开始了“过山车”一般惊险的股市历程。
莽撞杀入:曾经血本无归
“8月底,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持工商银行股1个月,2000元本金赚了700多,朋友建议说,工商银行7元以下买进绝对安全,长期持有,年底可以到10元!”
8月28日,当工商银行跌破7块钱的时候,石小龙以6.9元/股的价位抢进。没曾想,该股此后竟然一路下行。在顽强支撑了一个月之后,国庆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石小龙以6.36元/股的价格全部抛出,一个月内,账面资金缩水8%。更想不到的是,国庆节过后,工商银行一路狂飙,扶摇直上9元/股。
第二单,石小龙多少谨慎了许多。不知道从哪里听来“横盘向上突破,必有行情”的炒股真经,石小龙打定主意,找个横盘突破的牛股。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在盘面上从上至下挨个验看K线图,最后找到处于横盘状态的海虹控股。10月9日,再次以16.2元/股全仓杀进。3天之后,该股跌至13.7元/股,跌幅近15%。
有一次,在股吧里碰到一位所谓高手,强烈推荐中集JPT1。“那时候哪知道权证是个啥玩意,以为跟股票是*****事,4.589价位买进,两天后,狂跌至2.5元。三天时间,账面资金蒸发了一半。”
潜心修炼:一个月赢回15%
痛定思痛,亏惨了的石小龙决定只看不动,潜心学习。“每天晚上,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周末,谢绝所有应酬,一心一意闭关学习,每周末各家证券公司的股民课堂基本上一节不落。”
石小龙拿出厚厚三本笔记,红笔、蓝笔、圆圈、三角,各种奇怪的符号充满了整个笔记。“我现在只做短线,低吸高抛,不恋战。在选股上,基本面好+多头排列+大盘配合+题材+热点+大单买入,在这些指标具备之后,我才会考虑将资金押上去,莽打莽撞肯定是不行的了。”
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石小龙瞅准几只股票,高抛低吸,不仅挽回了前期的损失,还赚了15%。
11月13日,大盘首次跌破半年线,整个股市阴风阵阵,他觉得半年线是一个重要支撑位,他迅速锁定超跌股云铝股份。次日,他在21.10元左右下单买入,到第三天,以24.49元委托卖出,获利16%。类似操作,他先后在宁波银行、ST华光、九发股份、首钢股份几只股票上累计获利30%。
石小龙的炒股经历,几乎是80后新股民一个典型的缩影。从一无所知的盲从,到遭遇惨重损失,到恶补证券知识,再到回归理性,按照石小龙的话说,“炒股也有三重境界。”
本报记者 鄢志勇
炒楼族
炒房人偏爱市区小户型
代表人物:刘先生,企业营销人员
年收益率:122.55%
投资记录:炒楼赚,炒股亏
投资体会:买房,最重要是地段
2007年,楼市一直坚强地上涨,直到最近才放慢了脚步。不论楼市“泡沫论”如何甚嚣尘上,刘先生投资房产的偏好始终不改。
刘先生是某企业的营销人员,33岁,5年前开始投资楼市,先后买了8套房子,卖了6套,获利颇丰。对自己的“战果”,刘先生却很谦虚:“收益一般,每年投资楼市的收益比工资高点,只当是找了份兼职。”
2006至2007年武汉楼市的行情有目共睹,“有失有得,总体满意”。盘点一年来的炒房历程,刘先生的话匣子就被打开了,语气里充满兴奋。
2006年12月,在楼市淡季,刘先生却提前闻到了春的气息,一口气买了两套房,一套在二七路,一套在兰陵路,两套房的总价都在30万以内。
“房迷”谈到自己的房子,总是如数家珍。“二七路的房子是个顶层小复式,70平方米,当时每平米的单价是4000元,目前价格已经翻番。”
而兰陵路的房子是56平方米,单价为5300元。“上个月我已经把这房子卖了,76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升值2300元,刘先生居然连连摇头:“因为当时又买了其他的房子,需要现金,卖得匆忙,买亏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这房子已经涨到9000多元了,要是晚点卖,还可以多赚六七万。”
这笔买卖刘先生的收益如何?“我购房时首付两成,月供约1800元,总投资81600元。”还掉银行贷款,扣除交易手续费,他净赚10万元,收益率达到122.55%。
今年8月,刘先生又在沙湖买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单价5000元。这笔投资成绩也不俗,“现在也涨到8000元了,准备明年卖掉。”
刘先生投资的这三套房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位于市中心的小户型,总价不高。
分享投资心得,刘先生表示:“90平方米以内的小户型是比较好的投资品种,首付只需两成,投入较小,也好出手。”当然房地产新政出台后,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
为什么选择的都是中心城区的房子?郊区的房子价格低,一般都被看作是投资的好品种,为什么刘先生不选呢?“买房子最重要是什么?地段!”刘先生笑着说,“这笔账很好算,都是房价翻番,但市中心的房子是从4000元翻到8000元,郊区的房子是从1000元翻到2000元,哪个空间大?!”
尽管楼市投资成功,刘先生并没有把所有的钱都“砸”到钢筋水泥里,“看到同事和朋友在股市赚了钱,今年年初,我也买了一些股票、基金,可惜,本钱都亏了,现在还套了10%。”
2008年的投资计划如何?刘先生说:“我决定把股票和基金都卖掉,一心一意投资房子,现在手中的房子,明年下半年至少出手一套。”
投资房产要适度
“刘先生的投资思路比较正确。”顺驰置业武汉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黄昱海表示,“市中心的小户型有总价低、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等优点,是不错的投资品种。”
和所有投资一样,房产投资也追求收益最大化,“用最少的钱做最大的投资,赚取差价。”黄昱海评价:“刘先生是比较老道的炒家,选择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可以少付首付,善用贷款政策。”
不过,随着第二套房贷以户为单位的实施,刘先生今后投资房产必须至少首付4成,“这也需要他调整投资方案。”
2008年刘先生想把所有资金全部投入楼市,“由于武汉新区获批的原因,我看好武汉明年的楼市行情,肯定还有上升空间。”黄昱海表示,“但把所有的钱都投到楼市,风险太大。毕竟房产的变现能力差,投资房产应该用闲钱,要适度,绝对不能影响日常生活,否则资不抵债,容易被楼市套牢。”
刘先生特别青睐小户型,“但这绝不是说大户型就不值得投资。”黄昱海说,“由于国家楼市政策,加大小户型的供应,大户型将成为稀缺品种,而且投资大户型收益肯定更高,当然,前提是投资者要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
本报记者 胡创
理财产品爱好者
从银行存款到投资组合 生意人的理财演义
代表人物:王总(化名),生意人
年收益率:20%
投资记录:从单纯存钱到买基金再到综合投资
投资体会:错过了月亮,还有群星
王总(化名)今年45岁,做建材生意,是典型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生意场上大风大浪经历多了,好不容易挣了些钱,还想留着养老,把钱存银行最放心。”多年来,他就习惯定期存款,但去年9月以前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跌到了历史最低,只有2.25%。“把钱存银行,老感觉钱在缩水。”
去年的基金行情相当诱人,许多基金收益率都翻番了,在媒体的“轰炸”、周围朋友赚钱效应的带动和理财经理的“教育”下,王总终于迈出了一小步。
去年7月,王总将自己资金的5%——5万元购买了4万份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 ( ),申购价为1.3元。
今年5月,这支基金进行拆分,拆分前的价格涨到了2.7元。“我的5万元变成了10万元,这5万元的投资回报比我那100万元定期存款的收益都高!”
在基金上尝到了甜头,王总主动改变投资策略,不断追加投资,在光大保德信量化拆分后又追加了50万的投入。之后又接连购进泰信先行、博时主题行业、广发小盘等多支基金,很快就把资金的95%投到了基金。“我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王总自嘲道,“那段时间我很疯狂,觉得基金就是获取暴利的工具,完全没有风险意识。”
“5·30”大跌给王总上了一节很好的风险课,“原来基金也可以套牢。”短短几天,王总投入基金的资金缩水了15%,“给我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当时很紧张,害怕资金缩水,陆续出掉了一些货。”
这一跑让他悔青了肠子。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9月份涨到了1.6元/份,“就是现在也有1.41元。”王总酸溜溜地说,“要是当时不卖,最少也能赚20万啊!”
其实,在资本市场机会有很多,“错过了月亮,还有群星。”经历了股市和基市的震荡,王总对投资理财也开始有了认识,“设立投资收益目标,进行投资组合,可以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王总的资金管理也有模有样,40%投资基金,30%购买固定收益理财产品,15%购买打新股产品,15%买股票。“我的理财目标是年收益10%,目前来看已经远远实现了我的目标,年收益已经达到20%!”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经过一年多的历练,王总现在讲起理财也是一套一套的,“通货膨胀是最大的小偷,为了资金能保值,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理财知识。”
投“基”不能投机
股市的红火带热了基市,光大银行理财经理陈正强介绍,今年年初,有许多人来银行点名要买基金,其实是非常盲目的,“许多人连基金是什么都不知道,问他买什么基金,他们居然说‘随便,收益率高的就可以了’。”
只有经过了教训才会觉醒。“5·30”之后,许多新基民赶紧出货,甚至疯狂杀跌,而现在由于有些基金跌破净值,人们又心生恐惧,不敢买基金了。“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态势来看,2008年行情继续看好,而2009年是中国60周年大庆,我们对资本市场充满信心。在本轮牛市结束前,我们不建议卖基金,否则就会像王总懊悔的那样,无法获得后面的涨幅。”
而对于王总目前的投资比例,陈正强表示:“像去年那样的行情以后很难碰到,王总的资金主要想用来养老,还是应当稳妥投资,建议投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比例扩大为50%。”